APP下载

编后语

2014-02-02

中国发展观察 2014年5期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区域

编后语

“同呼吸、共命运”,这个词曾经在国家、民族危亡时刻用得比较多,既褒扬全体军民同仇敌忾、奋勇抗争的英雄事迹,又激励人们团结一心,共同担负拯救责任。而在当下,这个词在一些场合使用,有时被当作是一种既调侃又存忧患的情绪,典型的是首都北京被雾霾锁城时,网民称领导人和我们一起“同呼吸、共命运”。

2月26日,持续一周的雾霾开始消退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强调“努力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这个被称作“一号工程”的战略构想终于开始提速推进,一个区域发展的版图将被重新改写,不仅有望打造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惠及21.6万平方公里上1亿多人口,更重要的是,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可能带来“1+1>2”、“1+2>3”的协同效应,为区域发展实践提供示范和样板,值得期待。就此话题,本期进行重点关注。

一二十年前,就有学者提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但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取得实质性进展。本刊观察家认为,这是在行政壁垒的阻隔下,受利益牵绊,各自顾及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使得抱团发展的愿望落空。实际上,各自为政让每一方都为之感到滋味苦涩,这不仅是雾霾困局愈演愈烈之际的慨叹,更重要的是区域发展、城市发展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让所涉三地主政者、中央领导都感到协同治理、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关乎首都安全、地区发展与中国的未来。只有认识达到这样的高度,才能摒弃各自的小算盘、小利益,胸怀大格局、大利益,也只有坚定这样的立场才能做出正确的决断,推动这一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从而开启京津冀一体化的新局。正如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表态,北京要克服行政辖区惯性思维的束缚,自觉把工作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和推进。天津市委书记孙春兰谈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央审时度势、深谋远虑作出的重大部署,适应国家改革发展要求,回应社会各界关切,恰逢其时,水到渠成,天津要扎扎实实做好工作。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说,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多赢之举,河北要把握好战略定位和历史机遇,在区域良性互动、协同发展中实现自身更好发展,绝不因河北之小私损京津冀之大公。此种表态,在过去几乎是不可能的,不是觉悟不到,而是时代不同。

如何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做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陈耀认为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关系”或“四个结合”,对于深入认识和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十分必要。第一,要把促进内部相对均衡化与提升整体竞争力相结合,尤其是依托京津双核辐射带动周围河北乃至北方区域共同发展。第二,要把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很好结合起来,尤其要尊重市场规律,尤其是当前在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的过程中,政府需要对哪些功能和产业应当外移、迁移到哪里、实行哪种转移模式,做出合理的选择和部署。第三,要把存量布局调整优化与增量建设引导相结合,尤其要重视增量引导的作用。第四,要把三地自主合作对接与体制机制的创新结合起来,建议尽快建立京津冀三地统一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发布三地的发展规划,产业企业迁移动向和意向,承接地资源禀赋和投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措施等等,避免各地盲动和“对接无门”现象,提高转移与承接的效率。

肖金成等认为,区域经济合作作为改革开放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手段,将成为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力。因此,京津冀经济合作应在加强产业联系的基础上采取如下战略:第一,建设区域经济共同体,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共赢,获得“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区域经济效益。第二,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提升产业分工层次。第三,引导产业合理布局,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促进产业向适宜地区集中,并探索多种集群发展模式。第四,延伸产业链条,提升整个区域的国际竞争力。京津冀区域应紧跟世界产业价值链发展的步伐,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区域产业价值链的构筑。

刘勇等建议,建立国家层次的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议事和决策机构;制定我国首个综合区域经济合作章程,并使其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出台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有关鼓励政策;人大政协和地方立法机构肩负起规划落实的监督责任。

本刊观察家认为,当前,要抓紧做好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战略规划,并在制定规划时需要注意两点:一是产业布局调整,不是简单搬迁,也不是污染转移,立足要远、层次要高,符合规律、适应潮流;二是以打造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前提。而且要防止两个误区:一是要结合自身优势进行分工协作,实现共同发展但非平均发展,要有龙头、龙身和龙尾;二是一体化不是统一化,应各有差异。

猜你喜欢

京津冀协同区域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分割区域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区域发展篇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