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
2014-02-02李青峰
李青峰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重庆 400041)
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1](P31)马克思主义哲学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历史使命。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首倡者和开拓者,他从中国实际出发,结合中国社会和革命的特点,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社会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由多种社会历史条件促成的,其中包括国内和国际条件、历史和现实条件、理论和实践条件、客观和主观条件。
第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条件。以先秦哲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共通性,这在认识论上为我们去理解、接受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打下了基础。孔子的“中庸之道”,强调过犹不及、不偏不倚,要把好一个“度”,这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质量互变规律的相关内容具有共通性。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观,恰好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相关内容具有某种相同性。中国史上的许多经典著作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哲学观点。毛泽东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
第二,近代中国寻求救亡图存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要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P11)清朝末年,内忧外患。一方面,封建地主阶级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日益加剧:官僚腐败,民族涣散,国力衰退,农民失地,赋税特重。另一方面,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加剧:外国侵略者屡次侵略中国,先后发动中英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战争等等,企图瓜分中国,清军抗击外国侵略屡战屡败,被迫割地赔款。为了救亡图存、振兴民族、强盛国家,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不断地寻找救国方法,前仆后继。但无论林则徐发起的爱国禁烟运动,还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发动的洋务运动,无论是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戊戌变法运动,还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最终都失败了。这些进步的历史运动之所以失败,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没有以哲学为理论基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引。
第三,俄国十月革命把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传入中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前提条件。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炮声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也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给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带来了希望和曙光。当时中国许多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家开始把目光转向俄国,开始考虑通过走俄国的道路来救中国,进而促成了“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提供了政治和组织条件,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第四,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反对教条主义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直接原因。马克思主义哲学随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一道传入中国后,给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党寻找正确的革命道路提供了根本的精神武器。但是20世纪30年代,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和教条主义革命家们,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形而上学地学习和仿效俄国革命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想要把其在苏联的成功方式复制到中国,但是因严重脱离中国实际,使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革命遭受了严重挫折。从此,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思考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毛泽东曾说:“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3](P533)他强调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的问题。
第五,毛泽东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最重要的条件。毛泽东从读私塾开始,就接受了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后来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学习时,颇受康有为、梁启超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特别是深受杨昌济等进步教师的影响。毛泽东天资聪颖,对“四书”、《左传》等倒背如流,对中国历史、书法、诗词、文学、尤其对先秦哲学思想和宋明理学造诣颇深,使毛泽东无论在诗歌创作,还是开会演讲,或者文章写作等方面都会引经据典,都会明显地表现出中国的作风。正因为毛泽东具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使得他在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时,独具慧眼地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并且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
二、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伟大贡献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他的一系列哲学著作之中,包括《实践论》、《矛盾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等。其中《实践论》和《矛盾论》最具代表性。
(一)毛泽东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了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第一,毛泽东用日常生活的生动语言使哲学大众化、通俗化。毛泽东用生动的比喻来表明实践的重要性:“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4](P288)在谈到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时,他说:“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不同。”[4](P302)这就形象生动地阐明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观点。在谈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时,毛泽东用生动的语言解释了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性。他说:“没有生,死就不见;没有死,生也不见。没有上,无所谓下;没有下,也无所谓上......没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也就没有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4](P328)
第二,毛泽东用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语言使哲学民族化、本土化。例如,毛泽东在谈到意识要符合客观实际时,说:“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4](P284)这样,毛泽东就用这种民族经典语言说明了只有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真理性标准。又如,毛泽东用“知识里手”等一些俗语,用中国化的口语形式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他说:“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实足见其不自量而已。”[4](P287)
第三,毛泽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语句使哲学形象化、具体化。他用《水浒传》中宋江三打祝家庄的故事、孙子兵法中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等典故,来说明唯物辩证法要求看问题要全面,要注重调查研究,切忌主观性和片面性。他用“一分为二”来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用“愚公移山”的成语故事来谈论了哲学上讲的质量互变规律;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种中国传统的文化学习思维方式,来说明哲学上讲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著《实践论》、《矛盾论》,大量运用中国的成语、俗语、典故、寓言等中国式的语言表达其哲学思想,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获得了中华民族化的表达,体现了一种中国作风和气派,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初步成功。
(二)毛泽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增添了中国观点和中国方法
第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许多符合中国实际的实践论哲学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又有能动的反作用,但他们尚未系统阐述实践的观点。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的动力、是认识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所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他还把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概括为社会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他又把认识细分成了两个阶段,并且通过身边的具体例子来加以说明。他把外面的人到延安来考察的一个过程以及初次得到的对延安的一个印象比喻成认识的第一个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然后把外来考察人员通过对得来的各种材料进行分析、思考,得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是彻底的、诚恳的和真实的”这种判断,比作是认识的第二个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这样就科学地为认识过程划分了阶段。他的结论是:“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4](P286)在谈到如何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时,毛泽东说:“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4](P291)。由此而体现出一种结合中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毛泽东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势,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4](P296)这一认识的新观点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第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许多符合中国实际的矛盾论哲学观点。毛泽东在《矛盾论》中系统地阐发了对立统一规律: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应该说这在唯物辩证法发展史上意义非凡,因为它既提出了原创性观点,而又赋予了辩证法以完整的理论形态。如,在谈到矛盾的普遍性含义时,毛泽东把含义分作两方面解释,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每一事物发展过程自始至终都有矛盾存在。这样就让人一目了然了。又如,上个世纪苏俄的哲学教科书只是使用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两个概念,而《矛盾论》却论证了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之间存在的区别与联系,同时还论证了它们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毛泽东说:“在矛盾发展的一定过程或一定阶段上,主要方面属于甲方,非主要方面属于乙方;到了另一发展阶段或另一发展过程时,就互易其位置,这是依靠发展中矛盾双方斗争的力量的增减程度来决定的。”[4](P322)
第三,在总结中国特别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符合中国实际的哲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5](P801)在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中,坚持唯物论、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这个思想方法的理论前提;理论联系实际是它的重要内容;实践检验真理是它的基本准则。
调查研究的认识方法。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方法具有独创性。调查研究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践,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然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行加工制作,从中找出事物内部的规律性,并遵循这些规律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毛泽东特别强调:“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认识世界的“唯一的方法”,是正确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前提。他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调查方法。
矛盾分析的思维方法。矛盾分析法的理论前提就是承认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主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从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入手,并根据这种分析提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包括两点论方法、“两条腿走路”、抓主要矛盾的方法、“弹钢琴”的方法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等等。
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一切为了群众,—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毛泽东对群众路线基本内容的精辟概括。他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5](P899)
三、毛泽东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意义
毛泽东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贡献不仅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表述和发展上,而且还表现在实践中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上。
第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方法论指南。例如,毛泽东的《论持久战》,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方法,结合当时的国内国外基本情况,分析了中日战争的特点,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的进程,从而为这场战争提出了宝贵的战争策略,得出了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的正确结论,有力地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打下了坚实理论基础。又如,毛泽东自觉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各个时期的革命斗争中,特别是在解放战争中充分运用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一次又一次地帮助我们战胜了强大的敌人,取得了革命的成功。所以,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5](P1031)
第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中国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南。毛泽东关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和《论十大关系》的哲学理论,为后来中国共产党人寻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自觉进行改革开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武器,奠定了最重要的哲学理论基础。
第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取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不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靠的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指引。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就成了我们新的历史任务和使命。要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就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但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正确的指引。
实践永无止境,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也永无止境。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还必须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才能使之更好地为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服务。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M].青岛: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