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服务“三农”重在补“短板”稳增长——对国务院常务会议“服务三农”意见的理解与瞻望

2014-02-02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发力三农农机

陈 萍

(江苏新能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江苏 淮安 223005)

2014年4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六条措施。刚刚公布的数据表明,尽管今年一季度经济开局平稳,各项主要指标处于年度预期目标范围,但下行压力依然存在,一些困难不容低估。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决策层主动作为,发力“三农”,既是补“短板”的长远之策,又可在不刺激的同时获得稳增长的效果,也是对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各项工作要求的具体落实,被视为是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的精准发力。

发力“三农”既补“短板”又稳增长

加强金融对“三农”发展的支持,有利于尽快弥补“三农”这块“短板”。从2004年起,中央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始终视“三农”工作为重中之重,每年都发布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但是,即便如此,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农村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困难挑战增多,特别是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四化”同步推进的进程中,农业始终是一块“短板”,加大对“三农”领域的支持力度,是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要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就需要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中强化金融服务能力,充分发挥金融的核心作用。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六条措施,就是要进一步加强金融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尽快弥补“三农”这块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

事实上,补“短板”的政策思路,在近期连续出台的政策举措中处处得以体现。4月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推出了发展经济的举措,包括扩大小微企业减税额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加快中西部铁路建设。人们不难发现,这一被市场解读为“微刺激”的三条举措,其着眼点也是经济发展领域中的“短板”。小微企业减税和棚户区改造自然不用过多解释,即便是可以扩大有效投资的铁路建设,重点也是强调中西部,能够改善欠发达地区发展环境。再从去年至今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很多都在为“补短板”努力,典型者如大力发展服务业,为加快弥补服务业这块“短板”,有关方面把“营改增”试点等扩大到邮政电信等更多服务领域,并用税收杠杆来培育壮大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这些举动都精准发力“补短板”,正是在不强刺激经济背景下的“微创术”,是保持定力同时的主动作为。

从宏观经济发展角度看,发力“三农”的举措,可以在不强刺激的同时获得稳增长的效果。一方面,无论是本次出台的加强金融支持“三农”的六条举措,还是上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三项内容,均是对年初《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任务的落实,并非是一些人所期待的刺激政策。但另一方面,这些精准发力的有力措施,又的确可以发挥稳定经济增长的良好效果。从发展“三农”角度看,因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差距较大,发展“三农”等政策举措在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时所带来的增长潜力巨大。同时,随着民生的改善,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将不断增强,“向改善民生要动力”的部署将得到真正体现。未来类似金融“支农”的精准发力举措还会出台,既定的各项政策储备也将陆续亮相,不刺激、去杠杆、调结构的经济思路将得到真正贯彻。也惟如此,中国经济才能突破重重阻力,行稳致远。

金融支持“三农”重在精准发力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定向”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即要求在加大涉农资金投放的同时,对符合要求的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落实县域银行业法人机构一定比例存款投放当地的政策,其目的在于引导资金投向县域经济,其中就包括“三农”和小微领域;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来支持“三农”属于盘活存量,不需要再新增M2,这是一个比较好的结构型政策;它不是全局、整体地放松银根,而是有选择性地针对涉农金融机构放松银根,意味着将会有更多资金投入到农业发展和生产中去,达到精准发力的效果,同时实现力度可控的效果。

“三农”一直是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环节,为了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涉农金融机构一直以来在存款准备金率等方面享受着政策优惠。比如,在多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央行明确,为增强支农资金实力,支持春耕备耕,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暂不上调。2012年3月31日,央行印发通知宣布,自2012年4月1日至2013年3月31日,对经考核达到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政策考核标准的县域法人金融机构,执行低于同类金融机构正常标准1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2013年,为有效增加小型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央行对达到要求的小型金融机构继续执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

现实来看,对县域涉农机构实行定向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只是金融支农的措施之一,此举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转向或全面放松。县域农商行和合作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并不意味着趋势性货币宽松形成。中国版QE不会出现,因为全面货币宽松会推升债务率和杠杆率。目前经济增长处于合理区间,政府不会重走老路。此举意味着二季度全面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可能性大大降低。当前我国整体通胀水平不高,农产品价格持续低位运行,农业相关产业景气程度较低,此时加大金融政策鼓励尤为重要。定向增加涉农信贷资金,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三农”领域的贷款利率;另一方面也可避免货币全面宽松带来的资金“漫灌”,从而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从刚刚公布的经济和金融数据看,一季度GDP增速回落至7.5%以下,投资放缓,出口与消费也低位运行。虽然主要经济指标依然处于年度预期目标之内,但未来的经济下行风险仍不可忽视。在稳增长基调下,近期多项定向政策陆续出台。4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棚户区改造和中西部铁路相关投资政策后,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的定向政策锁定在金融支持“三农”和减税促进创业就业等方面。很显然,货币政策也将在稳增长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尽管此次李克强总理强调的对符合要求的县域农村商业银行与合作银行可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直接目的是加强金融对“三农”的支持,但它具有明确的货币政策“松动”信号。

金融服务“三农”凸显“聚合效应”

众所周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地区间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但总体已经具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条件,农村金融需求开始呈现出体量“质变”、整体性和多元化的特征。其中既有农民扩大生产的显性金融需求,又有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创新、土地流转带来的隐性金融需求。与此同时,“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首次提出,也意味着农村金融市场需要不断扩容,扩大服务半径,覆盖那些目前还难以享受到金融服务的农户和供给不足的地区,让金融改革的成果惠及更多的农户和后进地区。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金融服务“三农”措施时提出,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建立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在这种背景下,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应当转换经营思维,不能仅仅着力于满足农户的信贷需求,而应当更加注重服务“三农”的协同性,同时为“三农”发展引入保险、信托、期货等多种现代金融元素,激发出“聚合效应”,只有这样,才能把农村金融改善资源配置和分散风险的优势发挥出来。

在农业扩大再生产之初,农村金融需求主要是小额分散的资金需求,以满足农户购买生产和生活资料为主,这主要适应了“小农经济”生产经营的特点。而随着现代农业发展以及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创新,不仅是资金需求量呈几何级数增长,承贷主体以及期限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单户农贷转变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大额农贷。农村金融需求已不仅仅是单一的资金需求,而是逐渐向保险、期货等多层次、多元化需求迁移。这也给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新要求,农村金融供给不仅要适应承贷主体的演变,还要适应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以金融资金的粘合作用去塑造新的生产组织关系,比如订单融资、农产品期货等。同时,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组织,在将生产要素集聚的同时,还在重塑市场主体的契约关系,集合单个农户的信用。金融机构只有从中找准切入点,服务“三农”才具有可持续性。

目前农业生产最大的风险在于自然灾害的频发和多发。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的加速,家庭农场或者龙头企业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在信贷需求量增加的同时也意味着风险的加大,这些经营主体进行风险管理和保险保障的意愿不断增强,只有发挥保险的作用,抵御自然灾害,才能给信贷资金以安全保障。因此说,我国农村金融供需矛盾主要在于资金投入的瓶颈。这既受农村信用环境的制约,又与农业保险、期货分散风险功能不足有关,导致了农村信贷投入长期是一种低效益的扶持式的金融服务。长远来看,只有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引入保险、信托机制,才能实现农村金融服务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才能增强农业对金融资金乃至社会资金的吸引力,农村金融才能与农村经济形成良性互动。所幸的是,监管部门一直在积极引导金融机构适应农村金融需求的变化。据人民银行统计,2013年年末,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8.4%,比同期各项贷款增速高4.5个百分点;全年新增涉农贷款3.39万亿元,同比多增3806亿元。近日,人民银行等部门发文,要求金融机构加大对贫困地区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保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306.6亿元,同比增长27.4%,向3177万受灾农户支付赔款208.6亿元。近些年,我国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在保障农民收益、防范农业风险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撬动了农村信贷的投入。

助力“三农”融资租赁应有作为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农机金融租赁服务是一个好消息。李克强总理为融资租赁界提出了新的市场定位。融资租赁业界开展农机租赁潜力巨大。融资租赁公司应该抓住机遇,响应政府号召,以财政扶持政策为导向,运用融资租赁机制拉动银行或社会资金,与农机厂商密切合作,积极开展农机租赁以服务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服务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及公共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体系的均等化建设,为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作出贡献。

农机设备是一个很好的租赁物。目前新疆亚中租赁、信达金融租赁、农银租赁都已开展了农机租赁业务,并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在农业领域特别是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融资租赁可以成就一番大业。农业现代化离不开技术、装备的投入,融资租赁可以支持农业投入。经过多年的发展,农业生产工具的装备,如拖拉机及耕种、收割、牧草打捆、牛奶挤奶机的租赁已经成规模,而农业产前、产后的生产经营设备,如农业运输车、农产品加工、储藏、展示与销售的设备租赁市场应当是当前融资租赁发展的主战场。

在发展农机租赁、服务“三农”的过程中,作为融资租赁主力军的金融租赁公司应当发挥何种作用?总资产达10926.8亿元、占到融资租赁行业半壁江山的金融租赁公司更应当努力开拓农机租赁业务,服务“三农”。根据相关的数据分析,未来6年内,我国农机租赁市场渗透率应达到65%,市场容量达到1000亿元至1500亿元。“三农”融资租赁是一个广阔的市场,挑战与机遇并存。服务现代农业、服务中小企业是农银租赁的主要市场目标之一,农银租赁自成立以来一直在扎实推进“三农”租赁业务,并在农产品深加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商贸物流等领域形成了一定规模效应和影响力。

由于农户大都散、小,抗风险能力差,因此农机生产商通过与融资租赁公司合作,开展供应商租赁服务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模式。国家也就发展农机设备实施了相关的财政措施,中央财政、省级财政也分别安排专项资金,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买国家支持推广的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给予补贴。《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对这一举措做出了具体的约定。但是,由于法律上没有对采用融资租赁方式获得农业机械时补贴如何落实做出具体规定,制约了农机租赁的发展。同时,在开展“三农”金融服务中,普遍存在农业生产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差、抵押物严重不足、支农资金与金融结合点少、无法充分发挥协同作用等情况,因此,出租人和承租人在无法获得财政补贴时,开展农机租赁业务时不得不面对高成本等问题。

英、美等融资租赁业发达的国家是通过投资税收减免优惠政策支持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的。有鉴于此,有关法律界人士建议,政府应当出台支持农机金融租赁的措施,集中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以减少农机金融租赁经营风险成本、降低融资成本、促进农机设备的生产和使用,为开展农机金融租赁业务营造一个宽松的市场环境。而目前最为关键的是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机租赁的支持。

猜你喜欢

发力三农农机
沃得农机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春来好时节 农机备耕忙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不一样的农机展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人大发力 让“执行难”不再难
这12件事,十九大将全面发力
瞄准“房子不是用来炒的”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