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92年以来思想大争论与邓小平南方谈话大众化

2014-02-02饶志华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大众化谈话改革开放

饶志华

(景德镇陶瓷学院 思政部,江西 景德镇市 333403)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一次突破陈旧思维及习惯势力的阻碍,在大争论中取得的一个巨大的阶段性成果。但是,大争论并没有因为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提出“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1](P374)而结束。“不争论”不是“没有争论”。学术界普通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四次大的争论,其中,1992年前后的大争论,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结束;而发生在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就有两次:一次大争论是1997年前后,中心问题是,私营经济是活水还是祸水?还有一次大争论是从2004年开始至2007年,中心问题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不是搞错了?这两次大争论都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及实质密切相关。它一方面推进了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大众化,另一方面也给我们带来了重要的启示。

一、1992年以来思想大争论与邓小平南方谈话

在南方谈话之前的一段时间里,由于种种原因,“左”的思潮严重泛滥起来,给改革开放造成了严重的障碍和束缚。“左”的一个主要表现,是“问一问姓‘社’还是姓‘资’”。邓小平南方谈话,主要是针对这个“左”,破除这个“左”,从而开启了新的思想解放时代。然而,从1995年春天始,“左”的人物沉寂三年之后又再次出山。这次他们争论的问题不再是“要计划经济还是要市场经济”,而是提出“私有经济是不是将给国家安全造成威胁”?其代表作就是1995年春到1997年春先后问世的四份万言书。万言书向人们发出一个警告:私营经济正严重危害着我国无产阶级专政。这次大争论本质上仍然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前后争论的延续,也就是姓社与姓资的继续争论。因为,在经典马克思主义者眼里,公有制姓“社”,私有制姓“资”,大力发展私营经济就是削弱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自2004年以来,一些反对改革的人们,以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为由,否定改革开放,甚至公开指名批评邓小平南方谈话。有些人公开提出质疑:中国的改革是不是搞错了?这次大争论就此展开。在这次大争论中,有明星学者郎咸平掀起质疑国企改革的“郎旋风”;有因姓社姓资风波再起而刮起的“刘国光旋风”;还有因保护私有财产的《物权法》而起的“巩献田旋风”……这次争论增添了不少的新的争论焦点,例如国企改革、《物权法》、《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36条,等等。这些争论一方面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矛盾,另一方面说明争论的核心不是要不要坚持改革的问题,而是坚持什么样的改革的问题。争论坚持什么样的改革,也就是争论改革的性质和方向,从实质来理解,争论的核心仍然是姓社姓资的问题,也就是延续邓小平南方谈话前后争论的焦点。

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有很多学者把邓小平南方谈话视为第二次思想解放,认为它开启了新的思想解放时代,成为当代中国思想解放一大里程碑。它之所以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最重要的是它解放了人们长期以来关于“左”的思想束缚,以及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困扰。既然邓小平南方谈话已经非常明确地回答了人们关于“社会主义”问题,那么事隔多年以后,人们为何还在争论姓社与姓资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意识具有独立性,意识可以独立于社会存在。虽然当今中国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客观现实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长久烙印在人们大脑中的“左”的思想,以及对“社会主义”的错误认识,很难一下子改变过来。特别是在社会主义中国转型时期,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难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人们自然而然就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产生质疑。这就要求邓小平南方谈话大众化不能随着邓小平南方视察结束而结束,也不能随着邓小平的逝世而消失,而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不断深化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大众化,不断对邓小平南方谈话内容及精神进行与时俱进的解读。

二、1992年以来思想大争论推进了邓小平南方谈话大众化

马克思说过,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马克思主义要发挥指导作用,必须和群众相结合,实现大众化。1992年以来的思想大争论,以恰当的途径和方法、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使人们在争论中真正了解邓小平南方谈话,从而形成信仰自觉、道路自觉,自觉应用邓小平南方谈话内容及精神的氛围,使得邓小平南方谈话真正深入人民大众心中、脑中,外化为人们的行为,内化为人们的心灵。

1.1992年以来的思想大争论,为推进邓小平南方谈话大众化奠定了群众基础

1997年前后的中国,思想大争论还主要是依据报刊、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第一份万言书《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若干因素》,就是用A4纸打印装订成册,通过各种渠道散发,从京城传播到全国各地,甚至在海外也发表了。这次传播对象主要是政界和学界。据有人估计至少散发和传播了10万份。然而,到了2004年至2007年的大争论时,参与的人数更多,参与的传媒也比以前更加丰富,并且广泛地利用了互联网。例如:在刘国光旋风中,中国经济出版社《刘国光旋风实录》书,北京大地微文化发展中心还出版编印了《刘国光旋风实录》增补本。从2005年10月23日到11月23日,毛泽东旗帜网站、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北京乌有之乡书吧等机构在京连续召开三次“刘国光经济学新论研讨会,大造声势。理论家们、政界、学界以及广大的人们都参与进去。

2.1992年以来的思想大争论,开辟了邓小平南方谈话大众化新途径

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大众化的过程中,大众传媒、教育以及广泛的人际交往充当了其重要的途径。[2]然而,一种思想的大众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必然会引起不同人的思想碰撞。邓小平南方谈话也不例外。不论是大众传播媒介、组织传播媒介还是人际传播,在不同思想的人群中进行邓小平南方谈话大众化,都有可能引起不同的争论。这些争论随着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大众化也不断扩散,不断扩散的争论又促进了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大众化。两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依存。从个人来说,人内化思想也不是一蹴而就,往往是一种认识上的螺旋式上升,在不断“否定”中又不断肯定。再者,“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P82)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人的利益在改革开放中受损,于是就有人怀念起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来;还有当改革开放一旦出现挫折时,有人就怀疑起当今邓小平所开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想走回原来的社会主义“老路”;更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想通过舆论工具混淆人们的视听,引导人们走向资本主义的“歧路”。这些客观现实必然反映在人们的思想中。随着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广泛传播,思想的大争论也在所难免。在思想的大争论中,真理将会越辩越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大争论中,人们群众更加深刻地了解了邓小平南方谈话内容及精神实质。

3.1992年以来的思想大争论,提供了邓小平南方谈话大众化新方法

1992年以来的思想大争论,不仅使广大人们知道了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更让广大人们知道了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背景、意义、性质等。通俗一点来说,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大众化的过程中,大争论不仅使广大人们明白邓小平南方谈话“是什么”,“知其然”,更重要的是使广大人们对所了解的邓小平南方谈话知识“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广大人们群众在思想大争论中,开动大脑,积极思考,而不是去死记硬背邓小平南方谈话中的某些名言警句。古人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之间是不可分割,相互起来才能够把理论知识学精学通。如果只是学而不去思考,不去追问“为什么”,这种学习往往是肤浅的,往往难于内化为心灵,外化为行为。在1992年以来的思想大争论中,以辩促思,以思促学,为邓小平南方谈话大众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三、1992年以来思想大争论中邓小平南方谈话大众化的特征

1.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邓小平南方谈话大众化是持续不断的多个阶段的统一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定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邓小平南方谈话大众化也不例外。1992年以来的每一次思想大争论,都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大众化的一个阶段性标志,都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大众化的持续不断过程中的一个量变过程。经过持续不断的思想大争论,才会有小的质变,从而达到邓小平南方谈话大众化的目的。经历了1995年至1997年的思想大争论,中国共产党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中明确提出“邓小平理论”;经历了2004年至2007年的思想大争论,中国共产党在2007年的党的十七大中再次提出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并且创新性提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此外,人的认识过程也是有阶段性的。人的认知过程是渐次展开和不断反复的,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认知过程也会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的特征。邓小平南方谈话大众化的实质就是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及精神与社会个体的互动过程。

2.思想争论与利益诉求的统一。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前,中国国内的思想大争论,意识形态色彩比较浓。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对于哲学和文章的兴趣和注意力减弱了,实际利益的纷争渐渐成为焦点。不同阶层利益纷争与代表该利益的思想观念的争论纠结在一起。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中国加大了改革开放的力度,私营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某些垄断国有制经济的发展。在1995年到1997年春的思想大争论中,一些“左”的人士举起“反私有化”的旗帜,把矛头对准了私营经济,得到了一些垄断国有制经济利益代言知识分子的支持和响应。在这场争论中,第三份万言书《关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若干理论和政策问题》中明确提出: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就是要保住几十万个大、中、小国有企业的“国”字头,小企业也不能放。其思想争论的目的就是排斥私营经济,建立纯粹的公有制经济;排斥市场经济的竞争,保持国有制经济的垄断地位,维护其垄断利益。2004年,郎咸平批评国内国企产权改革的方向是错误的,说国企效益不比私企效益差,成了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来的第二次大争论的起点。2005年11月27日,郎咸平在香港《亚洲周刊》撰文,文中描述了医疗改革基本失败、教育改革成本由穷人负担、政府腐败低效等,质问当时的中国还姓“社”吗?这些狠话博得了网民的一阵喝彩,被网民捧为“唯一讲真话的经济学家”和“真正的英雄”。郎咸平的思想之所以赢得广大网民的认同和赞扬,其根本原因就是改革开放到了2005年的时候,人们对改革产生了分歧,有少数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仅没有获利,反而利益受损。这种质疑改革之声正好代表了他们的心声,自然而然就赢得了他们的心声。

3.多种声音的表达和并存的统一。1995年春至1997年初的四份万言书,代表了“左”的声音。而党中央把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作为重要的理论指导。“左”派人物选择了厉有为作为批判对象,然而当时全国各地有不少人声援厉有为,有理论界的,有新闻界的。广东省社科院还召开专门会议支持他的观点。这场争论不断升级,引起了党中央江泽民同志的高度关注。1997年“五二九”讲话,打破了“姓公与姓私”争论的暂时平衡,使这场争论暂时平息下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进入了多元化的时代。多元时代就是多元表达。始于2004年的大争论,争论方更多元化,争论的力量更难明确显示出胜负,争论的途径也呈现多元化。从争论方来看,经济学家内部有分化,以刘国光为代表的一方“反市场化”,而另一方以吴敬链为代表的“市场化”派。从争论的力量来看,在2005年,刘国光和吴敬链这两位“对头”同时获得首届中国经济学杰出贡献奖。当然不仅仅经济学家内部有分歧争论,就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也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在争论力量方面,各种不同的声音都有着一定数量的网民支持者。官方传媒与网络民意互为补充。

四、1992年以来思想大争论中邓小平南方谈话大众化的启示

1.坚持以人为本是1992年以来思想大争论中邓小平南方谈话大众化的内在要求。邓小平多次强调:“人是最宝贵的财富。”[4](P1061)邓小平南方谈话大众化的目的就是要解放人,为人松绑,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动力。这也是邓小平南方谈话能够大众化的根本原因。我们知道,要解放人,为人松绑,就要先从解放人的思想入手。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之后,举国上下都掀起了学习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高潮,形成了邓小平南方谈话大众化。但是,由于长年的“左”的教育,在一部分国人心中已经形成思维定势;再加上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对于这部分人,党和政府没有采取“因言获罪”,也没有通过强权来打压或通过其它途径对其言论进行“封锁”,而是通过思想大争论的途径,让其把心理话说出来,通过争辩使他们明白究竟谁是正确的。

2.辩证地“造势”是1992年以来思想大争论中促进邓小平南方谈话大众化的一种重要手段。所谓

“造势”,就是借助各种媒介积极主动地创造出一种主动、强大的态势、格局和趋向,借机向对方发起猛烈的攻击,使对方没有反抗的余地。造势的效果巨大!孙子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也就是说,积水利用千仞之形,产生巨大的能量。1992年以来的两次思想大争论中,党和政府有关部门在反击“左”倾言论过程中,利用大小新闻媒体,形成一种“势”,对反对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言论进行压制。客观上来说,大力营造一种邓小平南方谈话大众化的“势”很有必要。但是,当这种“势”退潮以后,人们的思想是不是就有所改变呢?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这也就是1992年以来,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大众化过程中,有了一次思想大争论还有一次思想大争论。事实也已经证明了,1995年至1997的思想大争论,由于江泽民的“五二九”讲话,全国上下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反“左”。在大“势”之下,“左”的声音暂时消失了。然而,在2004年的时候,“左”的声音又卷土重来。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如果没有社会改革,建立配套的制度来从根本上改变一些落后的社会存在,仅仅靠宣传“造势”是无法根本上改变某些人的“左”的思想,还很有可能使这种“造势”活动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

3.坚持实践是评价1992年以来思想大争论中邓小平南方谈话大众化得失成败的重要标准。思想大争论,就是争论谁的思想是真理,谁的思想是歪理。检验思想是否是真理,这就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邓小平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P28)也就是说,人们争论的思想是否正确,不能坐而论道,搞抽象争论,而是要由实践来做结论。人们在实践过程中证明了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科学性,就会摒弃一些所谓的姓社与姓资的争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92年以来的两次思想大争论,这不是哪个人的兴风作浪,而是当时社会有很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只有通过实践发展,解决这种社会问题,人们的争论也就自然而然迎刃而解。1997年党的十五大之后,党和政府加大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贯彻“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战略方针,社会生产力、国家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在某种程度上,部分解决了人们姓公姓私的争论。2007年党的十七大之后,党和政府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完善社会管理等措施,推进人民民主,使人们逐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人们在改革中深深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其结局不仅进一步促进了邓小平南方谈话大众化,也使思想大争论得到了一个较圆满的结局。

[1]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饶志华.论邓小平理论社会化的前提及途径[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邓小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大众化谈话改革开放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班主任的谈话艺术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正确理解术前谈话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先进性别文化的凝练与大众化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