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刍议
2014-02-02荀晓鲲
荀晓鲲
(北京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
近些年来,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人都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如火如荼,从理论上、方法上、应用上,国内学者提出了很多见解,相关文章汗牛充栋。这就衍生出一个深层的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现实、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大众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对此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大众化的哲学。这应当作为一种普遍认知的理论前提,开展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工作。继而在此基础上,再以一种更为符合哲学精神与时代特征的双重标准,提炼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特点的传播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么
哲学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从西方哲学发展情况来看,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开始发展,最早有米利都学派,以后有毕达哥拉学派、赫拉克利特派、爱利亚学派,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的兴趣由研究自然转移到研究人,智者的主要代表普罗泰戈拉、高尔吉亚就是这样。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进入系统化时期,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总结了以前各派的哲学思想,创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奠定了西方哲学的根源。从谈哲学言必谈希腊开始,哲学一直都是精英哲学和贵族哲学。《理想国》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他鄙视个人幸福,无限地强调城邦整体、强调一己以为的“正义”。在柏拉图眼中,第三阶层的人民是低下的,可以欺骗的。
他赋予了统治者无上的权力。在他看来,哲学家的本质是具有知识,具有智慧、正义、善的美德,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对国家最高理念的认识,即对“善”的把握,而其他人也只能把握“意见”而已。治国作为一门知识,也只有哲学家才能掌握它,进而有资格执政,也就是说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对于国家理念的认识,知道“理想国”应该怎样组织、怎样治理。这样,所谓哲学家执政,就被柏拉图理解为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和绝对最高权力的结合。他坚信只有哲学家才可拯救城邦和人民,哲学家是理想国必然的统治者。以后的古罗马时期,中世纪的经院哲学,近代哲学,直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出现之前,无论哲学家本人还是整个哲学传播的范围都集中在学者、贵族等社会精英范围之内。
社会现实是大众的生活世界,把握时代的哲学则应该成为大众的生活智慧。哲学研究者的任务就是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积极地转化为一种“大众”思维方式。但是,这一说法实质上并没有得到哲学家的一致认可。正如西方学者施特劳斯所认为的,哲学家绝对不能坦白直言,一个哲学家必须只与少数适合接受他思想的人交流,即使交流也只能采用一种隐秘的方式。因为他相信真理一定是对社会毫无益处的,而且是具有十分破坏性的事情。
应该说,这种奇异的说法秉承了西方哲学家对于哲学的“精英化”的保守态度。哲学是不能交给大众的,换种说法就是,大众是不能有智慧的,智慧者一定治非智慧者。在政治哲学上来看,于此,我们可以洞悉到一种对权威和等级制的预设。这一点柏拉图说得再明白不过,“除非是哲学家们当上了王,或者是那些现今号称君主的人像真正的哲学家一样研究哲学,集权力和智慧于一身,让现在的那些只搞政治不研究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不搞政治的庸才通通靠边站,否则国家是永无宁日的,人类是永无宁日的”。这种哲学观直接导致的后果是一种对“大众”的蔑视。从没有一种哲学像马克思主义哲学那样是面向社会最普通的民众,并为其服务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性,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客观的,贵族和社会精英认为的那些下等人,“无产阶级”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每个人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都起到同等重要的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就是客观认识世界和人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站在实践这一客观评价标准上,去构建一个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理想社会制度,这种制度不是依靠某个个体的历史人物去组建,而是由千千万万个劳动个体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来得以实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性,在于他扬弃了黑格尔坚持世界的精神本质看法。
马克思认为,必须把黑格尔颠倒过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吸收了18世纪的唯物主义学说,建立了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还不同于已往的“机械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能动性”,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一书中,马克思表述了这一观点:“哲学家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了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P45)这是一种符合大众理解的实践主义哲学观点,这有别于从柏拉图以来,认为哲学是智者和上等人研究的学问,马克思主张哲学探讨的真理是需要实践来证明。马克思蔑视那种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哲学,他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属于千千万万无产者。
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旗帜鲜明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面向广大无产阶级的大众哲学特征,文中写到“过去的一切阶级在争得统治之后,总是使整个社会服从于它们发财致富的条件,企图以此来巩固它们已经获得的生活地位。无产者只有废除自己的现存的占有方式,从而废除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会生产力。无产者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护,他们必须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无产阶级,现今社会的最下层,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我们已经看到,至今的一切社会都是建立在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的对立之上的。但是,为了有可能压迫一个阶级,就必须保证这个阶级至少有能够勉强维持它的奴隶般的生存的条件。农奴曾经在农奴制度下挣扎到公社社员的地位,小资产者曾经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下挣扎到资产者的地位。现代的工人却相反,他们并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而是越来越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由此可以明显地看出,资产阶级再不能做社会的统治阶级了,再不能把自己阶级的生存条件当作支配一切的规律强加于社会了。”[1](P166)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大众化哲学的伟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大众化哲学的伟大意义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和逝后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彰显出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一百多年间,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达到了空前规模。1864年第一国际建立、1871年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的建立、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949年中国革命的胜利等等。为什么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广大民众(无产阶级)能从被奴役者到觉醒者,再到革命者,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大众哲学,是站在广大民众(无产阶级)立场上思考的哲学,是一种实践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中国革命的胜利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哲学伟大实践性的具体表现。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那一天起,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特性,发动群众,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生命及活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人民永远成为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2]中国共产党从革命战争时期,就始终坚定地依靠群众,注重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极大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群众的创造力和无穷的智慧。中国共产党的成功探索和新鲜经验,都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大众性和实践性。那些僵化的“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性这一核心思想,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必将导致其失败。历史的事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左倾冒险主义”还是“右倾机会主义”以及后来的苏东剧变,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同样是尊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性破除迷信,尊重历史发展规律,调动广大人民实践积极性的具体实践结果。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具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
一是,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建设新格局。客观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面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要求,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需要从理论高度来探索当今时代的需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性,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核心基础。这是新形势下思想理论建设的根本任务,更是时代发展赋予的历史责任。我们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准确把握当今国内外发展大势,是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思想保证和理论指导的伟大意义。
二是,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理论支撑。胡锦涛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关键是要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为实践提供科学指导”。这为理论工作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着眼当下中国的战略需求,重点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是贯穿“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深入细致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这一特点,明确一切符合时代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思想领域的精神需求,采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法手段,去强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大众哲学这一本质特征,深入分析发展关键时期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平台和应用经验,在改进目前社会分配,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全面可持续的和谐发展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武器。要在党的建设和执政能力的加强上取得重要成果,这对于推进科学发展观都具有伟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是,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就是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核心执政宗旨。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大众哲学的研究及应用。可以深入回答广大群众关心的当下热点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引导群众、动员群众。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力量,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强后盾。胡锦涛总书记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要想深层次的有力地回答目前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必须加强思想理论问题的研究,引导人们明辨理论是非、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理论指导价值,深刻认识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什么中国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共产党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等等重大原则问题。这一切都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一开始就是大众化的哲学,就是为广大劳苦大众服务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就是客观认识世界和人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基础上构建一个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科学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不是依靠某个历史人物个人去构建人类历史,而是由千千万万劳动者去推动历史的发展来得以实现的。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