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区化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2014-02-02陈祥敏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社区大学生管理

牟 晅 陈祥敏

(三亚学院:社科部,大学生社区管理中心;海南 三亚572022 )

大学生社区一般以大学生宿舍为核心区域,囊括学生食堂、文体活动场所、宿舍区域商业服务网点等教室课堂之外的校园内部特定区域,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它的诞生是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持续深入联合作用的结果。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高校教育工作者们发现大学生社区的管理日益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社区是学生课堂之外大部分时间所在的活动空间,已经成为大学生各类信息交换和思想情感交流的重要场所。因此,在培养学生的“三个自我能力”上,大学生社区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独特优势,它能够影响大学生人格塑造、个体道德完善等方方面面,也为课堂教学的有序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当前大学生社区的育人功能已经为众多高校所发现和重视,各高校开始了各具特色的探索和实践。大学生社区的管理者们身处高校学生工作战线前沿,应当高度重视大学生社区教育、服务、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与问题

我国大学生社区自产生以来,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学生社区中消极怠学、夜不归宿、寝室卫生脏乱差、酗酒、斗殴、赌博等违纪现象不断增多。对此人们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是因为扩大招生导致生源平均水平下降;有人认为是当前社会道德发展水平的直观体现,反映了当下国人道德水平不高的困境;还有人将此归咎于社区管理团队的管理能力和观念没能很好地跟上形势的发展。解决问题需要对其产生的原因做清楚、正确的分析,需要社区管理者对此有科学全面的认识。

(一)在价值多元化环境下正面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受到影响

我国已进入改革开放深水区,社会转型加速,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同时,以经济为先导,科技、文化、信息为后盾的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一个文化和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如何在这种价值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下保证传统正面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而大学生对积极健康的社区主流文化缺乏认同则让管理工作难有作为。

1.大学生社区的文化引导工作面临挑战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信息传递和终端接收变得极为高效而成本低廉,大学生由简单的信息接收者成为信息的传递者和制造者。在全球化时代,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外来价值观念和传统道德的摩擦、理想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巨大差异等正在严重地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体系,挑战着当下大学生们的独立辨别能力。伴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学生来源于多地域、多民族的特征开始显现,文化、风俗、生活习惯乃至价值判断逻辑等方面的差异在大学生社区这个朝夕相处的狭小空间内被放大,使得文化引导工作的难度变得更大。

2.单一的教育理念已经无法再为大学生教育和管理提供有效的支撑

大学生的生活不再局限于高校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及社会经验的积累更多地是通过网络、手机等开放式平台进行的,而网络虚拟化的特性造成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缺乏独立的辨别能力和客观判断能力,他们容易被影响、被煽动,这就是常见的“盲目从众”现象。网络文化往往代表的是市俗文化,容易造成大学生人文底蕴单薄,偏爱眼球文化,缺乏理性分析和深入思考的能力,对自身所担当的社会角色没有明确认识,进而出现信念迷失等现象,如不加以引导和教育,不利于大学生人格完善和健康成长。我国整个社会的价值观、规范、准则正处于一种不断变化和调整的状态,为有效开展学生思想的引导工作,大学生社区管理工作者必须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把握正确方向,找准侧重点,然后主动出击。

(二)错综复杂的管理关系掣肘着学生社区管理的发展与变革

在当前的大学生社区管理中,存在着教育、服务、管理各环节衔接不畅、彼此脱节,管理队伍建设滞后、力量薄弱,能够利用的有效资源短缺,管理观念落后,教育管理互动不够等问题。

1.大学生社区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背负着沉重的包袱

基础教育的功利主义趋势和各级资源分配不均衡造成早期教育环节中传统人文精神和道德、法律教育缺失;西方自由主义和我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使得父辈的权威受到质疑,后果是家庭教育逐渐被弱化。高等教育在传统观念中被认为是个体成人过程中受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因此,所有的期待和压力都集中在大学教育上。在大学里,科研和常规教学工作占据了大部分的人力、物力,而伴随着大学生社区教育和管理职能的不断强化,社区管理者们的任务日益繁重,而且面临着学生个性化的需求逐渐增多的发展趋势。人力、物力的匮乏,思想认识的僵化,管理模式的落后和现实中管理标准的提高,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大学生社区管理者在工作当中面临诸多困境。

2.教育、服务、管理各环节衔接不畅

传统管理理念专注于管理,即如何提升管理水平、如何打造高效的管理队伍,往往忽视大学生社区区别于城市社区的特殊性。在大学生社区工作职能中,教育职能应当排在第一位。随着后勤社会化的推进,大学生社区管理工作与教育、服务工作由一体化转而被分割归属到多个职能部门,而除了大学生社区管理中心外,其他职能部门都是面向全校开展工作,通常社区管理并非其工作重点。因此,任何一个部门工作的脱节都将造成社区管理的效率低下,甚至引发严重后果。

3.人力物力匮乏,难于打造精干、高效的管理团队

大学生社区管理工作需要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提供支持,包括健康人格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现代物业管理、社区团队管理、学生工作团队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而在社区管理工作实践中,普遍存在人员配备不足或不科学的现象,现有社区管理人员大部分学历层次较低、知识水平不高、视野较窄,许多人思想认识不到位、服务意识淡薄、工作方式方法单一,通过培训提升的难度较大,把握大学生日趋多元化的价值观念较为吃力,甚至还存在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1]。

4.管理中缺少互动

由于人手有限和任务繁重等原因,社区工作队伍经常疲于处理日常事务性工作和应付各类突发性事件,进入学生宿舍开展工作的时间有限,跟学生深入沟通和交流较少。参与和协助社区管理的学生队伍在很多高校由于缺乏明确的政策支持,存在组织松散、工作目标不清晰的情况,大多数学生最后只是从事简单的文案工作或者跑腿工作,导致学生参与管理流于形式。

二、大学生社区管理的理念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走进校园是学生,走出校园踏上社会时应当是合格的社会人,是有能力、有担当的建设者。大学生社区管理必须将健康人格塑造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理念贯彻到底,保证工作的有效性和持续性,打造良好的社区硬件环境和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有效传递正能量。

1. 塑造健康人格

在知识社会,无知则愚昧,所以知识重要;只知不行则残缺,所以能力重要;但若视知识和能力为静态,势必被新市场、新技术、新工作、新价值边缘化,所以人格才重要。人们普遍认为,大凡有成就者,视野开阔,意志坚强,好学上进,生趣盎然,境界高远,其比拼到最后的已远非知识与能力,而是人格。所谓人格,包含理想、意志、态度等基本方面。理想决定人往哪里走,意志决定人能走多远,态度决定人走的路有多宽。从学生主体性的角度来看,每一个学生都应当是一个具备独立、平等意识的知识人、理性人、文化人。管理工作应当有强制执行的制度红线,同时也要有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实施管理,这样不但能强化学生与大学生社区管理部门的关系,构建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可以降低管理成本[2]。

2. 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大学时期是性格形成的点睛环节,也是学生迈入成人社会前的最后一个环节。大学时代受到的管理、教育、关怀、熏陶对学生的影响尤为深远。

自我管理强调学生对自身的规划和约束。大学生群体普遍喜欢自我表现,思想上也较超前。他们迫切需要了解社会,认清自己,这就需要把自身现状至达成目标所必需的各种事物(包括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做一个科学的整理,这就是自我管理的意义。

自我服务包含物质服务和思想意识上的提高,是一种主人翁精神的高度体现,是现代社会公民所必备的主观能动性,是独立人格意识的体现。它强调的是一种责任和担当,要求具备主动参与精神,学会理性地思考。

自我教育则是青年社会化的必经之路。个体习得社会文化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大学生应当积极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不仅仅影响到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涯,而且对于大学生成为独立的社会人后能否具备很好的自我调整和不断适应、进步的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个自我”教育是大学生教育工作、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体系的基础,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它强调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不仅能够促进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社区的管理效能,而且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感,养成勇于担当的态度。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学生社区管理工作者必须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探索学生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开创学生工作新局面。

三、大学生社区管理的核心对策

大学生社区管理工作者必须保持开阔的视野,不断更新大学生社区的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改进教育服务工作,使大学生社区真正成为高校重要的育人阵地,为高校育人工作提供强大助力。

1. 辅导员进宿舍,学生工作进社区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贴近大学生,于是有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社区这个说法,但其效果并不明显,原因何在?距离使然。大学生希望思政工作人员尽可能地融入到学生中、思政工作尽可能地贴近实际,而现状是各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着人才流失、队伍不稳定、工作内容繁杂、工作量过大等问题。大部分学生管理的事务性工作被交由辅导员来完成,而辅导员顾名思义主要是做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沉溺于事务性工作实在是本末倒置。因此,一方面,应当把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完善班主任制度,强化班级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学生工作的投入;另一方面,采取辅导员进驻社区办公的工作模式,让他们住在社区、工作在社区,大幅度增加与学生的接触面和接触时间,这样缩短的不仅是空间的距离,还有心理的距离、情感交流的距离。近距离的交流沟通能够极大地提升引导力,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也是提升大学生社区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辅导员进社区应当同社区管理人员实现无缝对接,形成管理合力,这有助于降低沟通成本、信任成本,减少信息传递损失,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2. 营造积极健康的社区文化,形成社区独立管理体系

大学生社区管理的良好运行状态以社区工作者和工作对象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相互呼应、有效沟通为基础。建立完全隶属于学校、直接受学校党委领导的大学生社区教育管理部门,避免多部门交叉管理的混乱局面,可以使大学生社区教育管理工作更加专业化、高效化,便于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大学生社区文化的营造要以宿舍文明建设、环境卫生建设、规章制度建设等方面作为切入点,采取手术式介入管理——不贪大求全,以上述侧重点为抓手,以点带面,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从而构建以弘扬主流正向价值观念、强化集体意识和行为习惯为特征的优良社区文化,并通过平等有效的沟通、精细化服务管理的渗透、贴近学生的德育熏陶,促进大学生自觉遵守为维护全体社区成员共同利益而制定的行为准则,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3]。如上所述,行为形成习惯,习惯积淀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要改变命运就要改变习惯,要改变习惯就要从改变行为着手,因此要实现大学生社区的育人功能,就要从日常规范的管理入手,最终形成良好的整体文化氛围,进而体现出社区文化强大的感召力与影响力。

[1]邵旭平:《大学生社区管理的问题与策略探究》,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 年第7 期。

[2]任和平 陈 丹:《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机制创新与模式构建——以上海市高校为例》,载《煤炭高等教育》,2010 年第3 期。

[3]宋瑞平:《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载《教育与职业》,2010 年第1 期。

猜你喜欢

社区大学生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社区统战与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