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应急医学救援工作的几点思考
2014-02-02周袖宗李会同
周袖宗,李会同
·专家论坛|EXPERTS’ FORUM·
关于应急医学救援工作的几点思考
周袖宗1,李会同2
正视灾害医学紧急救援工作,积极探讨与之相关的对策措施,是我们不可回避的现实重要课题。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军队卫生系统参与不同类型的救援工作,系统提出了努力构建与救灾实践相适应的组织指挥、保障力量、救援装备、保障理论体系的对策建议。
应急医学救援;对策;军队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各种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近年来,军队参与各种抢险救灾、处突维稳、疫情防控等医学救援活动越来越多[1]。总体来看,救援能力实现了组织指挥、医疗救援、防疫防护、药材保障等全方位跃升。但从灾害医学紧急救援实践看,还存在着与之不相适应的制度机制。正视灾害医学紧急救援,积极探讨与之相关的对策措施,进一步提高灾害医学紧急救援卫勤保障能力,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总结近年来军队参与各种灾害救援的情况,笔者认为应该从完善组织指挥、保障力量、救援装备、保障理论体系等四个方面下功夫。
1 完善卫勤保障组织指挥,积极探索建立军民融合、联合保障、联合防控的组织指挥体系
从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情况看[2,3],主要存在军地协同不够顺畅,卫勤组织指挥与作战指挥协同不紧密,卫勤力量部署位置相对靠后,卫勤系统内部战略与战役、战役与战术之间信息沟通和指挥不畅,卫生力量分配不够科学等问题。确保救援行动有序有效进行,是提高应急医学救援组织指挥效果的关键,下一步需要在完善卫勤保障组织指挥上下功夫。一是建立联合指挥机制。依据《国家动员法》等有关规定,协调建立以地方和军队领导参与的各级卫勤联合指挥机构,明确职责任务,完善制度机制,按照军民结合、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军民结合、联合保障、联合防控的指挥体系。二是构建顺畅的协作救援指挥协调机制。结合不同类型的灾害救援实际,按照集中统管、分级负责、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原则,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卫勤组织指挥方式,确保军地之间、大单位之间、卫勤与作战等相关部门之间的情报会商、信息交流渠道畅通、资源共享,一旦有事,军队卫勤能够依案实施统一指挥协调,科学调动军队各种卫勤力量。三是加大对上对下“联”和“统”的力度。切实提高重大灾害医学救援卫勤指挥的层级,将其纳入作战指挥范围,在统一指挥前提下争取卫勤指挥更多的自主权,确保第一时间能够迅速行动、科学部署、快速展开;同时,卫勤系统之间要进一步优化结构,完善组织指挥体系,搞好战略战役保障方案的协同对接,做到上下一致,进一步提升实战组织指挥能力。
2 加强专业力量建设,着力打造小型化、模块化、专业化的卫勤保障力量体系
不同的灾害或灾害的不同阶段对卫勤力量的需求有一定差别,近年来,全军应急机动卫勤分队,在灾害医学救援中发挥了巨大作用[4],但也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不能完全满足医学救援需要,究其原因,既有力量使用不当和学科建设滞后或薄弱的问题,也存在力量结构、人员编组、专业设置、组织功能和装备配备等方面不合理的问题。下一步需要在加强专业力量建设上下功夫。一是建强专业保障力量。根据不同环境、不同任务的需要,研究调整机动卫勤力量体系结构,优化建制与机动卫勤力量编组、药材装备配备、运用方式、协同机制,采取平战结合、预编预任的方式,建立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发挥突击队作用的区域性应急医学救援专业分队,特别要打造好国家级的医疗救护和核化生应急救援力量。二是加强模块化建设。在重要战略方向和灾害多发地点,按照模块化、机动化保障的原则,搞好不同类型、不同样式保障任务的医学救援力量模块化抽组,对现有应急机动卫勤分队保障要素进行调整,优化组室功能设置,适当增加防疫、心理、皮肤、妇儿等专业人员。三是加强专业训练演练。坚持院校教育和在职培训相结合,强化卫生勤务学、灾害医学、急救医学、预防医学和心理学等教学培训,不断提高各级卫生人员的灾害医学救援能力;坚持卫勤指挥人员和专业人员训练相结合,紧贴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预案,组织全员、全装、全要素、全科目展开适应性训练,练指挥、练协同、练作风、练保障,切实提高卫勤人员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能力和素质;坚持平时和战时相结合,把卫勤训练与军事、后勤训练有机结合,着眼不同环境、不同样式、不同条件卫勤保障要求,开展编组联训、区域联训、联勤联训,积极探索一体化、基地化、信息化训练模式,拓展训练内容,创新训练方法,不断提高卫勤保障能力[5]。
3 抓好专用装备建设,加快建成信息化、立体化、全方位的医学救援装备体系
近年来,全军卫生系统初步建成了以车、舱、箱、囊为主体的具有较高机械化和一定信息化水平的新一代卫生装备体系,但从汶川抗震救灾情况看,还存在大型医学救援装备缺乏,机动野战方舱医院数量偏少,没有配套使用的救护直升机、运输机,部分卫生装备性能不稳、操作不便、机动性不强、信息化程度不高等问题,给灵活机动救援带来诸多不便[6]。下一步要在专用装备建设上下功夫。一是发展大型医疗救治与后送平台,包括卫生列车、野战方舱医院、医院船、卫生飞机、救护直升机等,以提高批量伤病员救治与后送能力。总后卫生部要积极协调编配并组织专家研制专用的救护直升机、卫生飞机、卫生舰船等后送工具,加强与总参有关部门协调,研究建立运用陆航、空航和海航直升机后送伤员的有关规定和相关机制,确保医学救援空运后送工作常规化、制度化,同时,探索建立民用救护直升机动员机制,利用地方城市救护、海上救护直升机参与医学救援工作。二是加强信息化手段建设。为应急机动卫勤分队配备远程医学系统,使之具备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远程手术功能,实现全球通、全时通、动中通,增强医疗救治技术支援能力;按照可靠、有效、轻便的原则,为应急机动卫勤分队配备可靠的指挥通信手段,增强卫勤指挥能力。三是改进现有救援装备性能及配置。按照功能实用、性能可靠、操作简易的原则,加快卫生装备和功能箱组研制,进一步提高医学救援装备性能;在装备配置上,针对不同灾情、不同时段,采取基本模块、补充模块和单品种相结合的模式,为应急机动卫勤分队配备基本卫生装备和药材;同时,根据不同医学救援需要,优化药品器材储备结构和布局,适当增加储备数量,改进应急供应保障方式,切实提高应急保障效率。
4 推进卫勤保障理论创新,积极构建法制化、规范化、体系化的卫勤保障理论体系
总的来看,战时卫勤保障理论研究比较深入,预案制定比较完善,但对应对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理论研究不够系统、不够深入,有的尚处空白,应急预案过于原则化,针对性、实用性、操作性不够强。下一步需要在创新卫勤保障理论上下功夫,加强特点规律研究,丰富保障理论,创新保障方法,积极构建相互衔接、完善配套、科学规范的法规制度体系。一是加强法规制度研究。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军队应急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规定》《军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合作机制》等,研究出台《军队国家级应急医学救援力量建设规定》《军队参加应急医学救援规定》,通过立法,将军队应急医学救援的范围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拓展至灾害医学救援;纳入国家应急医学救援体系的单位应按照国家级、省市级应急医学救援力量建设的标准和要求,进一步提升军队应急医学救援能力;明确军队卫勤力量参与应急医学救援的指挥权限、指挥程序、救援程序、保障方法和措施,以及军地应急医学救援力量合作的方式方法(联合展开、阶梯救治),将军地协议以立法的形式固化下来,增强军队参加应急医学救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提高救援效率。二是系统化地集成非战争军事行动医学救援研究。按照体系化的要求,整合多样化军事行动新型卫勤保障方式、国家医学救援队保障预案、处理日遗化武卫勤保障等研究任务,集成抗震救灾医学救援、国家级医学救援力量建设、中外人道主义医学救援联合演习、维和行动卫勤保障等研究成果,形成我军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理论、预案、制度和标准体系,为军队卫勤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自然灾害的发生是难以避免的,我们必须正确面对并充分认识到灾害的严酷性,不断加强制度机制建设,加大保障力量和救援装备准备,完善保障理论体系,才能更加科学、更加理性地面对灾难,才能最大限度地挽救生命、减少死亡和伤残。
[1] 周袖宗.我军参加应急医学救援的历史回顾[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4,2(2):61-63.
[2] 胡卫建,李元峰,曾 俊,等.汶川地震医学救援反思与区域性灾难医学救援体系建设[J].上海医学,2012,35(7):573-577.
[3] 华 颖.中国政府自然灾害救助局限性的分析——基于汶川地震救助实践的反思[J].社会保障研究,2012,12(2):142-166.
[4] 刘 江,王 戎,邬小军.我军参与国际灾害医学救援的做法与启示[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3,2(1):6-8.
[5] 高鸿雁,冯玉慧,梁 艳.军队医院应急医学救援模块化编组研究[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2,19(7):660-662.
[6] 邵壮超,贺 祯,叶 奇,等.军队灾害医学救援指挥信息系统的流程设置[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3,20(11):1078-1079,1098.
(2014-04-10收稿 2014-05-03修回)
(责任编辑 郭 晓)
Reflections on Emergency Medical Relief Work
ZHOU Xiuzong1and LI Huitong2.
1. Institute of Medical Service and Medical Intelligence,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 Academy of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Beijing 100850, China; 2. Xinjiang Provincial Corps,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s, Urumqi 830091, China
Facing emergency medical relief work and discussing related countermeasures actively are inevitable and important issues in reality. This paper summarized different types of medical relief work that military health system participated in recent years, and systematically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for organization and command, security force, relief equipment and theoretical security system that are alig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medical relief work.
emergency medical relief; countermeasure; army
10.13919/j.issn.2095-6274.2014.05.001
周袖宗,副所长,E-mail: hjszxz2008@163.com
1.100850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勤务与医学情报研究所;2.830091 乌鲁木齐,新疆武警总队医院
R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