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行走在自由与规则的中间地带——从一节数学“建构式生态课堂”说起
2014-02-01江苏省连云港市幸福路中学朱桂凤
☉江苏省连云港市幸福路中学 朱桂凤
☉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孙朝仁
高效课堂:行走在自由与规则的中间地带
——从一节数学“建构式生态课堂”说起
☉江苏省连云港市幸福路中学 朱桂凤
☉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孙朝仁
自由与规则,一对矛盾体.自由过度,容易失控;规则过度,就会刻板.怎样把握好自由与规则间的度,使得这对矛盾和谐共振,趋于平衡,让课堂教学在其间穿行自如呢?笔者结合近期市级“建构式生态课堂”数学研讨课“3.3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说说自己的思量,试图磨损盲目追赶“高效”的豪情,让高效课堂回归应有的本真,踏踏实实行走在自由与规则的中间地带.
一、教学现场
1.教学背景分析
在规范办学的背景下,在升学压倒一切的教育评价中,寻求“课堂高效”是一种必然选择.为落实“高效”,教育群体都付出各自尽可能的努力,各种教学思潮和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日臻完善.顾玲沅先生的青浦实验、张文质先生的“慢教育”、郭思乐先生的“静待花开”已在研究中释放预期的教育力量,……“建构式生态课堂”还在蹒跚的路上:作为课题,不难发现其逻辑悖论,去“数学化”现象严重;作为“高效课堂”的载体,不乏理解的偏差,贴“标签”意识浓重,这些异化现象值得驻足内省.我们不能僵化地套用模式,而应秉持“目中有生”的大旗,根据学情、教情和课题有所选择,方能让“高效”的口号成为可预期的现实力量.
“快乐不是在节日里,而是在你看我的眼神里;知识不是在书本里,而是在你和我的笑容里;目标不是在计划里,而是在你和我的距离里.”这几句诗原本是写京剧名角的,在这里却是高效课堂原本应有的样子,每一位执教者都应努力演绎这样的课堂和教学.
2.教学过程简录
目标导航:能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从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活动导学:
想一想
(1)应用勾股定理求线段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如果不是直角三角形怎么办?
(2)如图1,课本第86页求拉索AC、AD、AE、AF、AG的长,还需要知道哪些线段的长?
图1
回放与参悟:由于活动单是上课前一天下发的,学生的准备相对充分.针对问题(1),几乎是异口同声地给出答案(前提是直角三角形;若不是,则构造直角三角形);针对问题(2),源于已知塔高AB,利用勾股定理不难发现待知线段(BC、BD、BE、BF、BG).执教者就此草草收兵,甚是遗憾!错过了学生体验“特殊→一般→特殊”的认知过程(从不同角度让学生给线段赋值,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体验勾股定理的内涵).事实上,这种认识问题的方法远比答案来得重要,是能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
做一做
《九章算术》中的“折竹”问题:“今有竹高一丈,末折抵地,去根三尺,问折者高几何?”题意是:有一根竹子原高1丈(1丈=10尺),中部有一处折断,竹梢触地面处离竹根3尺,试问:折断处离地面多高?
归纳:如果知道直角三角形中的一边长,另两边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如线段和、两边之比等),你用什么方法求这两边的长?
回放与参悟:执教者让学优生展示了解题过程并给出形式化的讲解,学生复制了课本第86页的解答过程(略),字里行间寻不到个性理解的痕迹,知识生成呈现假性印迹.教师满足于学生的搬运和表演结果,不作任何弥补性追问 (你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吗?能将数学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吗?还有其他的解法吗?),而是匆匆进入归纳环节.调查显示:学生归纳环节的答案均是整齐划一的四个字(勾股定理),就这样,长长的归纳环节被简单的四个字替代,很是惋惜.事实上,教师应该让学生举例说明求解方法,方能在用方法中理解方法.
议一议
如图2,有一张长方形纸片ABCD,相邻两边长AB=8cm,BC=10cm,先将边AD沿AE折叠,使点D落在边BC上的点F处.求DE的长.
图2
思考:“边AD沿AE折叠,使点D落在边BC上的点F处”这句话的隐含条件是什么?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时,基本步骤是什么?
师:“边AD沿AE折叠,使点D落在边BC上的点F处”这句话的隐含条件是什么?
生1:隐含条件是AF=AD,EF=DE.(师借用学生的掌声给予褒奖)
师: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时,基本步骤是什么?
生2:首先把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关系“a2+b2=c2”看成一个方程;其次是依据已知条件把它转化成同学们会解的方程,即把实际问题转化为解方程;最后借助解方程给出问题的答案.
师:哪位同学能展示你的解答过程?
生3(流畅地给出教师期待的答案):在矩形ABCD中,因为折叠,所以AF=AD=10,EF=DE.在Rt△ABF中,因为AF=10,AB=8,所以BF=6.设DE=EF=x,则CE=8-x,CF=10-6=4.
在Rt△EFC中,因为EF=x,CE=8-x,CF=4,所以(8-x)2+42=x2⇒x=5,即DE的长是5.
回放与参悟:纵观本题的解答过程,不难发现可商榷处.学优生的思维过程能代替全班学生的理解吗?让学生总结“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过于抽象.学生的答案看似完美,其实是搬运“教材解析”的结果,实质性的概括生成值得考量.若让学生在解题后,结合具体解答过程进行思路回流性总结,方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会产生真知灼见.
试一试
观察学校的旗杆,旗杆上的绳子垂到了地面,并多出了一段.
(1)有一把卷尺,你能想办法测量出旗杆的高度吗?请你与同伴交流设计方案.
(2)小明发现旗杆上的绳子垂到地面还多1米,当他们把绳子的下端拉开5米后,发现下端刚好接触地面,你能帮他们把旗杆的高度和绳子的长度计算出来吗?
回放与参悟:旗杆是学生朝夕相伴的校园风景线,问题(1)的呈现让学生兴趣满满,经历短暂的互动,学生代表就给出殊途同归的方案(把绳子的下端拉开一定的距离,使得绳子的下端刚好着地.测量绳端落点与旗杆底部的距离,再借助勾股定理,在解方程帮助下,即可获取旗杆的高度).问题(2)的呈现让学生正在上升的思维出现回落的现象,定势了学生的思维方向,不利于求创元素的生发,降低了学生的认知激情.若能顺势而导,让学生在测量方案的基础上,创编求旗杆高度的问题,则既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又能体验问题生成的过程,其间的感悟绝不是知识技能、思想经验能含纳的,更重要的是方法的衍生和能力的伸展.
二、教学思量
1.自由是高效课堂应有的活性,需要“规则”来注脚
“解放心灵”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实践性课题,是课堂高效的内在力量.心灵的解放是和谐秩序里的自由,是心无旁骛中的悠闲.心只有在悠闲中才能产生真正的学习行为,这里的“悠闲”不是无所事事的空闲,更不是随心所欲的代名词,而是心境的坦然、情绪的轻松、精神的舒展状态,只有在这样的精神舒展状态中,学习个体才能放飞思维,焕发智性.事实上,高效课堂的本质就是学生学得高效,而不是教师教得高效.这就要求解放课堂,屏蔽刻板的课规(学生要坐如钟,答案要千篇一律等),让学生在自由的思维国度里觅渡新知、模仿尝试,但自由需要规则作为边界,方能产生安全感,“无规矩不成方圆”就是佐证,因此,自由是课堂高效的诱因,但需要规则适度注脚.
课例中的客体学生就是在自由的领地内,借助充分的话语权,在“高互动”的谐振下,顺利给出与“试一试”栏目适配的答案.撇开设计流程中的偏差,考量学生给出的测量方案,不能不说是“自由”给答案添就了成功的力量.这里的“自由”是指自主学习或自助学习,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合作探究,自己摸索规律,把课堂当做放飞思维活性的学园.同时,又是规约内的自由,不可以偏离探求主题,更不可以人在场而心灵不在场.因此,课堂高效没有自由因子无法实现,没有规则注脚便是水中月、镜中花.
萧伯纳的“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人却有两种思想”的学习观生动诠释了规则之上自由的本质要义,这样的大学习观是每位执教者必须努力修炼的境界.
2.规则是高效课堂应有的理性,需要“自由”来调试
“规则给人自由”就如过马路要严格遵守红绿灯的指挥,否则就会人车混杂,谁都想过,结果谁都过不了,这就是规则给人自由的真谛.从教育家蒙台梭利这独特的哲学词典里,我们能彻悟到规则不仅是自由的边界,还是高效课堂的文化力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站在规则的地平线上,遵从认知理性,创设情境,铺垫思维,突出学生的认知动因,为成就学而尽可能多地挤出自由时空.让学生在学会的体验中成就会学,关注学生学得怎样,而不是自己教得怎样,这种懂得教为学让步本身就是一种高效.因此,高效课堂需要理性的规则,而规则的理性又需要自由来润滑,方能让学生学得个性、学得开心,让学生因“留住自己的想法”而乐不可支!
课例中的“议一议”栏目的思考项,就思维内层而言,可以作为一种指向性规则,换句话说,求DE的长必须借助隐含条件和遵循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以此伸展思维,方能获取解答方案.而求DE的长的思维路径不是唯一的,可以自由选择,突出规则预留的思维自由.本课例是“建构式生态课堂”模式的产物,因此问题解决必须体现学生建构知识的本质,突出“目中有生”的理念.由于当下的“学”又是学为中心的学,而学本身又是一种适度的自由,唯有学的自由,方能成就不同渡口的学指向不同彼岸的高效,无尽的探索才会成就日渐详尽并不断更新的数学地理.就这个层面而言,在自由求探的背后,始终有一双悄悄观察的眼睛,一种默默的等待,这或许就是不成文的规则.高效课堂既在规则的肩上又在自由的脚下,不管高效课堂能否触及,但我们的教学和研究总在向“高效”推进.
把“西西弗神话”的寓意用在教学上,可说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就是西西弗推石上山的过程,向山顶奋斗的本身,已足以显化“高效”.关键是课堂是否引领学生经历了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否成就了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这就是规则为高效拟定的指标.因此,不能让进步的口号干扰高效的本质,而应追求以学定教的高效.
3.在自由与规则之间应有边界,需要“高效”来平衡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内在有一个“精神胚胎”,成人应该让儿童按精神胚胎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在生本课堂中,就是给出指向、呈现问题、给学生展示自己的契机,让学生在自由文化力量的平台上尽情地舒展、尽情地释放,而不作过多的限制.同时,在快餐文化强势的背景下,教师要正确对待“接话茬”、“插嘴”生带来的时间的消耗,学生的奇思妙想往往蕴含创造的雏形,有些时候要加以呵护和引导,唯有这样,方能营建和谐高效的课堂环境.高效课堂必须行走在自由与规则之间,学生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发展”,一旦自由脱离规则的边界,高效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站在课例的窗口俯瞰课例,不难发现执教者的教学观:秉持建构的大旗,落实高效的模式,让学生的思维在既定的流水线上行走,努力地践行高效的理念.按照预设的流程追求课堂的形式化生成,把变动不拘的课堂演绎成一成不变的起跑线,这就模仿了高效的“形”、脱离了高效的“实”.这种自由是教师预定的自由,每个学生都在根据教师的指令照搬活动单的答案,没有个性思维的参与,让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形式化的讲题导致问题资源的浪费,作秀式的互动让学生的认知激情消失殆尽,流水式的质疑和释疑跳过了思维潜在区,这样的“高效”课堂需要叫停.按照沈克琦先生的观点,没有挫折的课堂,学生是不可能真正学懂和掌握有关内容的,更谈不上创造性学习.高效课堂就是三月的风筝,教学的智慧就是牵线的艺术,而不是形式化表演的展台.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是卞之琳笔下的风景,用在教育上凸显自由与规则的辩证视角;用在教学上诠释了教与学的哲学,诗的意境恰是高效课堂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