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数学探索能力的几点思考

2014-02-01江苏省南通市八一中学徐菊华

中学数学杂志 2014年4期
关键词:性质粒子三角形

☉江苏省南通市八一中学 徐菊华

培养学生数学探索能力的几点思考

☉江苏省南通市八一中学 徐菊华

一、前言

创新能力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学教育提出的重要改革方向.以往传统中学教育,培养了大量的基础扎实、操作熟练的学生,但是在更高层面的教育中,学生往往创新精神不足.这非常像20世纪60年代美国提出的“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如何合理对待,合理发展.

创新来源于什么呢?对初中学生而言,比较贴合创新的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想要从形式化的数学科中去得到创新既不简单也并非很难!之所以说简单:其一,数学要创新,必然经历探索这样的环节,要学会自我探索、合作探索,培养探索能力是第一步;其二,把握方向,从教材中去寻找值得挖掘的素材,可以是问题的提升,也可以是课后阅读,也可以是课外读物等;其三,通过探索增加兴趣,进而培养学习的能力才是关键.之所以说难:因为平时教师和学生往往受作业、应试等限制,没有时间去进行探索,更谈不上创新;另一方面,大量的枯燥重复训练,使得学生早已对数学丧失兴趣,进而谈何探索?

所以,笔者建议我们要放开一些胸怀,不要让解题成为初中数学教育的全部.在允许的范围内,教师积极开创条件,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通过探索培养其数学学习的能力,进而为长远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一定的基础.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从多个角度浅谈探索能力的培养方式和手段,请读者指正.

二、探索能力的培养方式

探索能力是一种以一定基础为本,通过分析新型问题并利用部分已知知识解决未知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时出现各种变化,需要学生不断调整知识方向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结合案例,谈谈具体的一些实施.

1.以双基知识为载体的问题探索能力

案例1:《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双基探索.

笔者本次教学过程设计的依据是:人类认识数学具有“渐进性”,个体对数学概念的认识要在不断地重复之中细化、深化以致内化.因此整体设计思路是围绕三角形相似产生的核心思想这个中心,在不同媒介的不断重演中,由浅入深将问题串抛给学生,层层推进学生对相似的判断、理解,以期达到增加学生解决类似问题经验的积累.教学实施环节如下所示.

(1)引入.

师:同学们记得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吗?

生:有SSS、SAS、AAS三种常用方式.

师:是的!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并不需要三角相等,三边也相等,而只需具备特定的条件即可.那么两个三角形相似一定要具备三角对应相等、三边对应成比例的条件吗?符合特定条件的三角形是否可以相似呢?下面一起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2)探索.

(投影)(i)画一个△ABC,使得∠BAC=60°.所画的三角形相似吗?检查一下除了等于60°的角相等,还有其他相等的角吗?

(ii)请学生一人画△ABC,另一人画△A′B′C′,使得∠A和∠A′都等于给定的∠α,∠B和∠B′都等于给定的∠β.比较你们画的两个三角形,∠C与∠C′相等吗?对应边的比相等吗?这样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吗?

结论:两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说明:探索性教学模式在设计理念上紧紧围绕着新课程的核心思想——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追求,在教学实施中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堂设计,围绕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实施、反馈、评价和反思,进行自主化的管理和学习,即重在知识形成过程的参与.

(3)能力.

(投影)例题:如图1,D、E分别是△ABC的边BA、CA的延长线上的点,DE∥BC.

①图中有哪些相等的角?

②找出图中的相似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③写出三组成比例的线段.

图1

变形1(PPT演示):移动线段DE,使∠AED=∠B,回答上面的问题.

(PPT投影)①∠A=∠A,∠ADE=∠C;

②△ABC∽△AED.由∠B=∠AED,∠C=∠ADE,得△ABC∽△AED.

变形2(PPT演示):继续移动线段DE,使E点与C点重合,并保持∠AED=∠B,回答上面的问题.把上面结论中的字母E改为C,结论仍然成立.其中AC2=AD·AB.(投影相关结论)

变形3(PPT演示):特殊地,当AC⊥BC,CD⊥AB时,变为图2,回答上面的问题.对应点没有变,上述结论仍成立.但由于特殊性,这时还有△ABC∽△CBD,则△ABC∽△ACD∽△CBD.(投影相关结论)

说明:探索性能力学习将探究的难度层次进一步提升到知识运用的阶段,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探索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深刻感受解决类似问题的经验积累,将知识运用至举一反三的地步,彻底解决学生双基知识在具体情境中的熟练运用.

2.以课外兴趣为载体的创新探索能力

笔者在介绍《不等关系》时,给竞赛班的学生提到过一个不等关系的性质:若a>b,b>c,则a>c.竞赛班的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不等式的传递性,有些学生对不等式的兴趣恰恰从这些关系式中得以培养.笔者以学生对不等式的兴趣,开发了带有兴趣性的不等式研究,旨在通过情境化的手段培养学生探索更多不等式的性质.

案例2: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强震,现在对强震遗留下来的什么最担心?

核危机!核辐射主要存在三种射线:ALPHA(阿尔法)射线、BETA(贝塔)射线、GAMMA(伽玛)射线.我们不妨记ALPHA(阿尔法)粒子的质量为a,BETA(贝塔)粒子的质量为b,GAMMA(伽玛)粒子的质量为c,三者的质量关系是a>b、b>c.

图2

(1)如果把前两种粒子放在天平的左、右两端上,由于a>b,显然左端会下降;若我们将其交换位置,则右端会下降,于是我们得到性质1.

性质1:若a>b,则b<a.(对称性)

(2)由于三种粒子的的质量关系是a>b、b>c,得到性质2.

性质2:若a>b,b>c,则a>c.(传递性)

(3)不妨在天平两端的ALPHA(阿尔法)粒子与BETA(贝塔)粒子上,各自加上一个GAMMA(伽玛)粒子,则天平平衡性保持不变,得到性质3.

性质3:若a>b,则a+c>b+c.(可加性)

(4)GAMMA(伽玛)粒子放射出能量衰变一次之后的质量变为d,且c>d,那么在天平两端的ALPHA(阿尔法)粒子与BETA(贝塔)粒子上,分别加上一个GAMMA(伽玛)粒子和衰变后的GAMMA(伽玛)粒子,则天平平衡性显然保持不变,得到性质4.

性质4:若a>b,c>d,则a+c>b+d.(同向不等式可加性)

(5)若取出m(m>0)个ALPHA(阿尔法)粒子与BETA(贝塔)粒子,按类别放在天平两端,则显然ma>mb,得到性质5.

性质5:若a>b,c>0,则ac>bc;若a>b,c<0,则ac<bc.(可乘性)

(6)若取出m个ALPHA(阿尔法)粒子与n个BETA(贝塔)粒子,且m>n>0,将其按类别放在天平两端,则显然ma>nb,得到性质6.

性质6:若a>b>0,c>d>0,则ac>bd.(同向正值不等式可乘性)

上述结论,我们只做了从特殊情形的考虑,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对其进行严格证明,我们在课堂上不赘述,列表总结上述六条性质,学生对探索得到的不等式的性质极为有兴趣,记忆深刻.

3.以数学文化为载体的兴趣探索能力

文化往往对学生起着精神的引领作用,在介绍数字规律的时候,笔者提起了“高斯求和1+2+…+100”,课后有几个兴趣盎然的学生对问题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和追求,笔者抽时间和学生一起做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案例3:探索:(数与字母)

①已知数列2、4、6、8、10、…,第n项(n为正整数)是______,其和是______;

②已知数列1、6、11、16、21、…,第n项(n为正整数)是___,其和是___;

③已知数列2、3、5、8、12、…,第n项(n为正整数)是______,其和是______.

对于数列①,同学们不难发现这些数都是偶数,一切偶数总可以表示成2n的形式,所以第n项就是2n.关于其和的问题,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后,就有同学发现答案.其和用S表示.

这位同学说得多好啊!是否还有其他算法?学生沉入思考.过了一段时间,学生想不出其他好的算法,笔者略作提示:此数列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能否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比较并加以思考.在笔者的提示下,有同学发现,回答.

这位同学的回答着实让笔者兴奋.接着就问奇数列1、3、5、7、9、…呢?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同学们的答案就有了,第n项为2n-1,其和为n2.

趁着同学们探究兴趣的来临,笔者就提出了数列②.经过分组讨论,发现相邻两项都相差5,故可以把此数列表示成:1、1+5×1、1+5×2、1+5×3、…、1+5(n-1),这时第n项就是1+5(n-1)=5n-4.

题目的难度在逐渐地增加,同学们探究的激情丝毫未减,笔者继续为其加油:“只要努力,高山也会变成坦途,数学会带给我们无限的乐趣.”这时笔者就鼓励他们继续观察数列③的特征.能发现什么呢?对数据进行剖析.

2=2,3=2+1,5=2+1+2,8=2+1+2+3,12=2+1+2+3+4,…,这样一提示,同学们就领悟到了数列的特征!那么第n项该怎样表示呢?就有同学举手发言:第n项应该是:

笔者又问:2008年我国将举办奥运会,若n=2008,这一项又是什么数据呢?这时同学们的计算器劈劈啪啪响个不停,答案一下子就出来了:2015030,那么其和呢?求和有一定的难度,解答如下.

三、结语

通过上述案例,笔者认为探索能力的培养应该以高于教材和中考应试问题为基准,在探索过程中也可以一起尝试或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操作,问题主要靠教师准备,在培养过程中,需要体现下列基本原则.

1.适合性原则

给学生探索的问题需要有一定的适度性,既不能大部分学生都能解决,也不能所有学生完全摸不着头脑,给出的问题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使得优秀学生通过思考可以摸得着.

2.应用性原则

一般探索性问题往往是纯数学或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无论何种问题,都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应用性,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解决未知问题时的作用.

3.兴趣性原则

数学本身是一门相对枯燥的学科,对探索能力的培养要选择一些有趣味的问题,尽量避免枯燥的纯数学的理论,这对初中学生而言是不合适的.

限于篇幅,笔者以案例实践对探索问题做了一些浅显的操作,并在操作中记录了一些心得,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继续补充.

1.张奠宙.情真意切话数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展国培.有效教学,从关注学生开始[J].中小学数学(初中),2013(1).

3.王俊.关于学习反思的几点思考[J].中学数学(下),2003(1).

·江苏省无锡市庞彦福名师工作室·

猜你喜欢

性质粒子三角形
碘-125粒子调控微小RNA-193b-5p抑制胃癌的增殖和侵袭
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性质的应用
完全平方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基于膜计算粒子群优化的FastSLAM算法改进
九点圆的性质和应用
Conduit necrosis following esophagectomy:An up-to-date literature review
厉害了,我的性质
三角形,不扭腰
基于粒子群优化极点配置的空燃比输出反馈控制
三角形表演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