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历过—程体验 提升导学成效— 一道例题的教学对比分析及思考

2014-02-01江苏省如皋市九华镇九华初级中学耿忠兴

中学数学杂志 2014年4期
关键词:菱形导学例题

☉江苏省如皋市九华镇九华初级中学 耿忠兴

经历过—程体验 提升导学成效— 一道例题的教学对比分析及思考

☉江苏省如皋市九华镇九华初级中学 耿忠兴

问题导学,是指通过解决一组或多组数学问题,让学生获取新知、巩固新知的一种教学方式.由于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导学一直深受老师的喜爱.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都能紧贴教学需求设计出导学问题.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却不能利用自己设计的问题取得预期的教学成效.这是什么原因呢?近期随堂听课时,笔者从两位老师的同一道例题教学历程中窥得一些端倪,现就结合这道例题的教学过程谈一些思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示.

一、一道例题教学

1.例题展示

如图1,菱形ABCD的边长为20m,∠ABC=60°.沿着菱形的对角线修建了两条小路AC和BD,求两条小路的长(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2位)和花坛的面积(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1位).

图1

2.教学背景

这道题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9.2.2菱形”的例题.在例题教学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菱形的定义、性质,经历了“菱形的面积等于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的探究过程.编排这道例题,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应用菱形的定义、性质解决数学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求菱形的面积,感悟化归的数学思想.

3.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1.

教师甲:请同学们带着下面这两个问题去解答这道例题.

教师投影例题和问题:(1)花坛的面积怎么求?(2)解答本题,你用到了哪些知识?

(10分钟后,学生自主解答结束)

教师甲:请一位同学来简述一下你的解题思路.

教师甲:有不同的方法吗?

(学生们相互观望,没有人发言,教室里立即静下来)

教师甲:菱形ABCD的面积,还可以怎么求?

(学生陷入沉思)

教师甲:我们还可以怎么思考呢?

(老师停顿了一会,没有学生作答)教师:能不能将这个菱形分成两个全等的等腰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呢?

学生(恍然大悟,齐答):可以!

教师甲:除了这种化归为三角形求面积的方法外,还有其他方法吗?

(学生再度陷入沉思)

教师甲:我们可不可以直接作出菱形BC边上的高AE(一边叙述,一边作出高AE,如图2),利用“底×高”来求面积呢?

图2

学生(齐答):可以.

教师甲:课后,大家可以用这种方法去求一下这个菱形的面积.在刚才的解题过程中,你们用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2:菱形的四条边相等,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学生3: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学生4:菱形的面积等于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

(2)教学过程2.

教师乙: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道例题.

(投影例题)

教师乙:大家先熟悉一下题目,然后自主解答.

(10分钟后,学生自主解答结束)

教师乙: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各自解题的思路、解题的结果,要特别关注菱形面积的不同求法.

(5分钟后,学生小组交流结束)

教师乙: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你们在解题与交流过程中的成果.

学生2(急切地):我不是这么求AC的.根据菱形的性质可得AB=BC,由于∠ABC=60°,所以△ABC是等边三角形,所以AC=AB=20m.

教师乙:非常棒,看来我们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求AC的长了!那么,该如何求花坛的面积呢?

学生3:我直接利用刚刚探究得出的菱形面积求法,求出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可,即AC·BD≈346.4m2.

教师乙:真不错,现学现用!还有不同的求解思路吗?

学生4:根据刚才的探究过程,我先求出了一个小直角三角形的面积:S△ABO=AO·BO≈86.6m2,再求得S菱形ABCD=4S△ABO≈346.4m2.

学生5:我们组里的两位同学先求出了△ABD的面积:S△ABO=AO·BD≈173.2m2,然后利用S菱形ABCD=2S△ABD求出了菱形的面积.

学生6:我们组一位同学先求出了△ABC的面积:S△ABC=AC·BO≈173.2m2,然后利用S菱形ABCD=2S△ABD求出了菱形的面积.

学生7:我认为可以直接作出菱形的高,如图2.根据菱形的性质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求得AE=,所以S菱形ABCD=AE·BC≈346.4m2.

教师乙:真不错!将菱形转化为三角形,或者直接利用公式,都可以求出花坛的面积.下面,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解题中用到的数学知识吧!

学生8:我觉得这些解法中都用到了菱形的性质,比如菱形的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等.

学生9:求AO,BO的长时,要用到勾股定理.

学生10:我在解题时,还用到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学生11:我发现,求花坛的面积时,很多同学都用到了化归思想,将菱形的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问题加以解决.

……

4.过程分析

紧扣这道例题的编排意图,两位老师呈现出了相同的导学问题:(1)求菱形的面积有哪些不同的方法?(2)解题中用到了哪些知识?但由于呈现的时机不同,却取得了不同的教学成效.“教学过程1”中,在学生解答之前,教师甲将导学问题呈现,意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求解.在全班交流时,学生1给出解答后,老师的追问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成效,学生以“沉默”应对,教师只能自己将菱形面积的不同求法一一呈现,最后的知识整理也显得较为仓促.“教学过程2”中,教师乙在学生解答后将两个问题一并呈现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成功化解这两个导学问题.都是同样的问题,为何成效却不同呢?笔者认为,带着问题求解对例题教学并不适用,在学生解答过程中,他们关注的是如何解答,不可能将注意力放在老师的导学问题上,提前将问题抛给学生,不仅起不到导学的作用,反而会加大了学生的解题“负担”,让学生解题、释疑两不得,这应该算作教师甲导学失败的一个原因吧.教师乙则很好地把握了导学时点,在学生给出完整解题过程后,组织学生围绕导学问题展开小组交流.由于学生对例题已经有了充分的感知,两个导学问题在全班交流时被很快解决,让“用问题引领学生学习”的导学目标变成了现实.

二、三点教学感悟

1.强化过程体验,夯实导学基础

在例题教学中,问题导学应该建立在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之上,对例题感知的充分与否将直接影响着问题导学的成效.因此,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能够经历完整的解决问题和交流争辩的过程.在学生充分感知与辨析之后,再去呈现紧扣例题编排意图的导学问题,才会让每一个导学问题发挥应有的效用.例题教学中的过程体验,一般包括自主解答和小组交流.自主解答,学生经历“审题——反复尝试——得解”的完整过程.解法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但求解过程的经历,让学生对例题有了充分的感知,他们要从自己的已有认知中提取出问题解决适用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解题过程中用到的“四基”正是问题导学的基础,学生的自主解答为问题导学做好铺垫.在呈现导学问题前,小组交流也是学生必须经历的一个环节,经历了小组交流,正确的答案、完整的过程、异样的解法、意外的失误、丰富的知识等都一一展示在全小组同学面前,这些都是问题导学的基础.显然,历经自主解答与小组交流,完整的过程体验带来丰富的课堂生成,夯实了导学的基础,接下来呈现的每一个导学问题都“深入人心”,不仅成就了导的顺畅,更成就了学的高效.

2.充分交流辨析,强调方法分享

交流辨析,不仅让学生发现自己在解题过程中的不足,还可以发现别人解题过程中的长处,同时找寻出解题的便捷途径,在学习小组或全班范围内形成“四基”应用的认同.显然,交流辨析的成效直接影响着问题导学的成效.由于学生认知基础、解题习惯的不同,解答例题时,他们不可能给出一模一样的解题过程.此时,有必要在导学问题的引领下,展开小组内乃至全班的交流辨析,让学生中出现的不同解法在不同层面的交流中亮相,从而实现解题方法在一定范围内的分享.在交流辨析的过程中,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方法的对错,解法的异同,过程的繁简,都可能成为学生争辩的话题.这样的争辩无疑是有益的,学生在争辩中可以互通解法,强化正解,去繁求简,实现了解题方法的认同与共享.这样的交流辨析过程,扫清了问题导学的障碍,让学生能顺着教者预设的导学问题思考,在导学的“正方向”上快速前进.在上面的例题教学中,教师乙就给出了很好的示范,他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解题的思路、解题的结果”,并提出了“要特别关注菱形面积的不同求法”的交流要求,这实际上就是教者所预设的导学问题,通过小组交流,学生在组内完成了解题方法和解题过程的共享,接下来的全班交流同样围绕预设的导学问题展开,学生有了先期组内交流辨析的成果作为支撑,导学问题的顺利解决自然在情理之中.

3.关注课堂生成,调整教学预设

在上面的案例中,两位老师都能紧扣例题编排意图,设计导学问题.在观课时,笔者发现教师甲导学失败的原因不仅是导学时点把握不准,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没能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没有能够结合学生的学习进程对导学问题适时调整.“教学过程1”中,学生1给出了这道例题的一种解法,教师甲提问“有不同的方法吗”,意在引发学生思考“菱形面积的不同求法”,然而由于学生初学了“菱形面积等于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的解法,他们自然会现学现用,加之没有小组交流的支撑,在全班交流中不出现其他解法是很正常的.由于追问没有起效,教师甲立即作出了调整,但是他没能抓住“将这个菱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的化归思想调整导学问题,提出新的导学问题:“我们还能不能将这个菱形化归为其他三角形呢?”仅从这一点上看,教师甲并没有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而是为了解决预设的问题匆忙推进课堂教学的进程,这样的教学是不会成功的.笔者认为,在问题导学中,我们应及时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有针对性地调整课前预设的各个导学问题,问题太难了,要及时将其细化,增加小问题以降低问题跨度;问题简单了,可以将一些简单问题进行合并,让呈现出的导学问题有价值;缺少的问题,该添加的添加;多余的问题,该删除的删除……如此这般调整,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在他们能够解决的问题上体验到问题导学的快乐,获得数学学习应有的收获!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印冬建.突出核心主线 追求有效教学——谈初中数学有效备课的做法与思考[J].中学数学(下),2014(1).

3.孔德龙.提问三部曲:想问、敢问、会问[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2012(10).

4.刘东升.对时育物 有效追问——浅论初中数学课堂中的追问艺术[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2012(4).

5.张丽.用问题驱动数学教学——“解分式方程”教学设计[J].中学数学月刊,2013(5).FH

猜你喜欢

菱形导学例题
改进的菱形解相位法在相位展开中的应用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例说复习课中例题的选编
菱形数独2则
菱形数独2则
菱形数独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