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全球主要新发感染性疾病防治现状
2014-02-01吴改娥综述郭建勋审校
吴改娥 综述 郭建勋 审校
·综述|REVIEWS·
近五年全球主要新发感染性疾病防治现状
吴改娥1综述 郭建勋2审校
本文对近5年全球主要新发感染性疾病进行综述。重点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中东呼吸综合征、人感染H7N9禽流感、埃博拉病毒性出血热的流行特点、临床表现、防治措施进行归纳总结,以期能够科学应对传染病。
新发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学;埃博拉病毒
近30年来,全球新发传染性疾病达40余种,中国就有20多种,一些新发传染病已在中国出现并造成流行,如艾滋病、SARS、禽流感、莱姆病、登革热、埃立克体病等。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贸易和旅游的发展,中国还存在其他新发传染病传入的可能,如埃博拉出血热、西尼罗热等[1]。人类对新发传染病缺乏认识,尚未掌握其防治方法,又无天然免疫力,因此,其带来的危害无法估量。新发传染病的传播速度之快,令人吃惊。2003年SARS在我国的流行,给我们带来的损失仍记忆犹新,目前非洲流行的埃博拉出血热,以50%以上的病死率,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对新发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提高对新发传染病的认识,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现就近5年新发的部分感染性疾病诊治做以下综述。
1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1.1 流行病学 2009-03至2009-06湖北、河南等地陆续报告了以发热、胃肠道症状、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感染性病例,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并因多器官衰竭救治无效而死亡。2010-03起,中国中部和东北部农村地区再次频繁出现此类病例。2010-05中国疾控中心将该类病例定义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并确定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为这类病的元凶[2]。
新发现的布尼亚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布尼亚病毒抵抗力弱,不耐酸,易被热、乙醚、去氧胆酸钠和常用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等迅速灭活。目前病例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北、山东、安徽、辽宁、江苏等省份的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呈高度散发。本病多发于春、夏季,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也可经接触病人血液和血性分泌物感染[3]。
1.2 临床表现 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1~2周。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体温多在38 ℃左右,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 ℃。伴乏力、恶心、呕吐、腹泻、头痛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血常规检查多表现为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尿常规检查半数以上患者出现蛋白尿(+~+++),少数患者尿潜血阳性或血尿。常有低钠血症。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因多脏器衰竭死亡。确诊需在患者病理标本中分离到新型布尼亚病毒或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或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阳性或恢复期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或以上增加[3]。
1.3 治疗 本病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保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尤其注意对低钠血症患者补充。体外实验结果提示利巴韦林对该病毒有抑制作用,可进行临床试验。继发细菌、真菌感染者,应当选敏感抗生素治疗。同时注意基础疾病的治疗。
1.4 隔离与防护 一般情况下无需对患者实施隔离。医护人员和陪待人接触患者时应当在标准防护措施基础上,按接触传播类疾病的原则进行防护。
1.5 预防 应当尽量避免在蜱虫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进入此类地区应注意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裸露的皮肤涂驱避剂。生活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的居民,应当注意家居环境中游离蜱和饲养家畜身上附着蜱的清理和杀灭[2]。
2 新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
2.1 流行病学 2011-05德国出现了新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疫情并迅速扩散到多个欧洲国家。截至2011-06-20,感染3604例,死亡40例[4]。
大肠埃希菌是最常见的细菌,位于人和动物的肠道中,属正常菌群,一般情况下对人体无害,但它的一些特殊血清型具有致病性,可引起人类感染性腹泻。主要包括6类: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肠产毒素大肠埃希菌、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和肠产志贺样毒素大肠埃希菌[5]。既往引起人类血性腹泻和其他严重伴发症,甚至死亡的主要病原体血清型为O157∶H7。本次发现的病原体血清型为O104∶H4。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主要寄生在牛、羊等家畜和其他反刍动物体内。人类主要通过食用被人畜粪便污染的食物,如未经烹调或烹煮不彻底的肉馅制品或未经消毒的牛奶等被感染。受人畜粪便污染的水、蔬菜等农产品也可导致人的感染。食物制备不当,可导致该病菌的交叉污染。本次发病确认可疑致病食品为由埃及进口的葫芦巴豆种子[6]。
2.2 临床表现 潜伏期2~10 d,通常3~4 d,临床症状轻重不一。轻者表现为腹痛、水样便、低热或无热。重者表现为出血性肠炎,起病急骤,右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初为水样腹泻,随后出现血性腹泻,并可有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出现神经系统受累症状。溶血尿毒综合征多发生在感染后5~7 d,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危重,出现少尿甚至无尿、血尿、血红蛋白尿[7]。
2.3 治疗 消化道隔离,卧床休息,易消化饮食,补液治疗避免水电解质紊乱,合并溶血尿毒综合征考虑输新鲜血浆或血浆置换、血浆净化治疗。抗菌药物可诱导志贺样毒素的表达和释放、增加溶血尿毒综合征发生风险,因此禁用抗生素[5]。
2.4 隔离与防护 对疑似或确诊患者原则上要求住院治疗,医务人员应当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根据其传播途径采取消化道隔离和接触隔离的防护措施。
2.5 预防 要注意饮食卫生,尽量不到卫生条件差的街头摊点就餐;易变质的食物(如吃剩的熟食)应冷藏存放;处理熟食时应洗净手或戴上一次性手套;食物煮熟后应尽快食用,剩菜剩饭食用前应彻底加热;不要食用变质的食物。
3 中东呼吸综合征
3.1 流行病学 2012-09在沙特阿拉伯首次报告了2例临床表现类似于SARS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此后中东、欧洲相继报告了多例该病病例。2013-05-23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将这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疾病命名为“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截至2014-07-23,全球向WHO正式报告了837例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感染实验室确诊病例,包括至少291例相关死亡病例[8]。
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β类冠状病毒的2c亚群,是一种具有包膜、基因组为线性非节段单股正链的RNA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可以在多种不同宿主细胞中有效复制,包括蝙蝠、猪和人源细胞,提示该病毒的宿主范围可能比较复杂。蝙蝠是多种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不排除蝙蝠是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但尚没有直接证据。还未确切了解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通过何种途径感染人类。在一些病例中,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可通过与患者密切接触而传播,这种情况常出现在家庭成员、患者和医务人员中。一些社区病例未找到可能的传染源,其感染可能来源于动物、人或者其他传染源。但目前证据表明有有限的人际传播[9]。
3.2 临床表现 潜伏期:据WHO报道,该病的潜伏期为7~14 d。以急性呼吸道感染为主要表现。起病急,高热,体温可达39~40 ℃,可伴有畏寒、咳嗽、胸痛、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及食欲减退等症状。在肺炎基础上,临床病变进展迅速,很快发展为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或多器官衰竭(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特别是肾衰竭,甚至危及生命。少数病例病情相对较轻。个别病例(如免疫缺陷病例)可能有腹泻等非典型临床表现。免疫力低下、老年人和伴有慢性病(如糖尿病、癌症和慢性肺部疾病)的人群更易发展为重症[9]。
3.3 治疗 目前尚无可用疫苗和特异性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重症患者可导致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和重症监护。干扰素和利巴韦林可作为试验性治疗。
3.4 隔离与防护 对疑似或确诊患者及时进行隔离治疗,医务人员应当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根据其传播途径采取飞沫隔离、空气隔离和接触隔离。根据导致感染的危险性程度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患者出院、转院后应当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对病房进行终末消毒。在诊疗中东呼吸综合征感染患者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根据《医疗废物处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9]。
3.5 预防 加强对归国人员,特别是从中东地区归国人员的检疫,严防输入性病例。外出旅游,关注当地疫情信息及WHO的旅游建议。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室内勤通风换气,注意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加强体育锻炼。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时期,应尽量减少去空气不流通和人群拥挤的场所。尽量避免直接接触动物及其分泌物、排泄物。
4 人感染H7N9禽流感
4.1 流行病学 2013-03-31中国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通报上海市、安微省和江苏省分别确诊人感染H7N9禽流感7例[10]。2013-11-04国家卫计委将人感染H7N9禽流感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截止到2014-07-31,全国累计报告人感染H7N9禽流感436人,死亡170人[10]。
禽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根据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不同,目前分为16个H亚型和9个N亚型,可感染人的禽流感亚型为H5N1、H9N2、H7N7、H7N3、H7N2等,H7N9为新型重配病毒。传染源可能为携带H7N9禽流感病毒的禽类。病毒可经呼吸道传播;或密切接触感染禽类的分泌物或排泄物;或接触病毒污染的环境传播至人,不排除有限的非持续的人传人[11]。
4.2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7 d以内,患者通常表现为发热、咳嗽、头痛、肌肉酸痛等。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一般在3~7 d出现重症肺炎症状。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重症患者表现为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确诊需在病例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出H7N9禽流感病毒或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或动态检测双份血清H7N9禽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呈4倍或以上升高[11]。
4.3 治疗 抗病毒、对症、支持、预防并发症。早期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我国研发的新药“帕拉米韦注射液”为强效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对各型流感病毒均具有较好敏感性,且我国已研发出能预防H7N9流感的疫苗株[10]。
4.4 隔离与防护 对临床诊断和确诊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医务人员应当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根据其传播途径采取飞沫隔离和接触隔离的防护措施,可参照《人感染H7N9禽流感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2013版)》[12]。
4.5 预防 尽可能减少与禽畜不必要的接触,特别注意尽量避免接触病死禽畜,食用禽肉蛋时要充分煮熟。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室内勤通风换气,尤其在接触禽畜后及时彻底洗手。注意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加强体育锻炼。外出踏青时,应尽量避免接触野生禽鸟或进入野禽栖息地。年老体弱者、特别是患有基础病的居民,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时期,应尽量减少去空气不流通和人群拥挤的场所。到医院就诊时应戴口罩[13]。
5 埃博拉病毒性出血热
5.1 流行病学 1976年在非洲中部扎伊尔(现刚果民主共和国)和苏丹首次爆发流行,感染602例,死亡379例。2014-02爆发于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载至2014-08-16,累计报告2240例,死亡1229例,病死率54.87%[14]。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非节段单股负链RNA病毒,属于丝状病毒科。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60 ℃灭活病毒需1 h,100 ℃经5 min即可灭活。对紫外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敏感。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灵长类动物为本病传染源,自然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接触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病人和动物的体液、呕吐物、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高度传染性。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发病主要集中在成年人。据文献[15]报道,埃博拉病毒性出血热患者的精液中可分离到病毒,故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有动物实验表明埃博拉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目前尚未证实有通过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应予以警惕。
5.2 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为2~21 d,一般为8~10 d。尚未发现潜伏期有传染性。患者急性起病,发热并快速进展至高热,伴乏力、头痛、肌痛、咽痛等;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等。病程第3~4 d后可进入极期,出现持续高热,感染中毒症状及消化道症状加重,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包括皮肤粘膜出血、呕血、咯血、便血、血尿等;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休克及多脏器受累,多在发病后2周内死于出血、MODS等[13]。血常规:早期白细胞减少,第7病日后上升,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可减少。尿常规:早期可有蛋白尿。生化检查:AST和ALT升高,且AST升高大于ALT。确诊需在病例血清标本中检测到埃博拉病毒抗原阳性;或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或检出埃博拉病毒RNA;或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埃博拉病毒[16]。
5.3 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干扰素和现有抗病毒药对丝状科病毒无效,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出血,控制继发感染。目前尚无获准使用的埃博拉疫苗或药物,但有数种产品正在研发中。
5.4 隔离与防护 本病患者应入住隔离病房严密隔离(有条件应收治在负压病房),医护人员接触患者根据风险等级进行防护,在标准防护的基础上做好接触防护和呼吸道防护,避免与病人的血液和体液发生任何接触,以及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与可能受到污染的环境发生直接接触。
5.5 预防 加强口岸检疫,特别针对来自流行区的人和动物,及时发现和隔离输入性病例。前往非洲疫区的旅行者,应遵从WHO提供的旅行建议,提高对危险因素的认知,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个人尽量减少与高风险感染动物的接触,动物制品被食用前应确保煮熟。
6 小 结
面对如此多的新发传染病,人类没有坐以待毙。在与传染病的斗争中,认识到疫苗的使用,仍是控制传染病的有效方法,天花的消灭是很好的佐证;保护自然环境和动物可有效控制和减少人兽共患传染病。相信,随着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不断完善、全球科学家共同努力、疫苗研制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日趋平衡,人类一定能战胜传染病。
[1] 梁之祥.新发传染病研究概况[J].实用医药杂志,2010,27(10):950-952.
[2] 李德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概述[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1,25(2):81-8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EB/OL].[2010-09-29].http://www.moh.gov.cn/mohwsyjbgs/s8348/201010/49272.shtml.
[4] 秦恩强,赵 敏.新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防治[J].传染病信息,2011,24(3):1-3.
[5] 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等.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62.
[6] 黄 熙,邓小玲,梁骏华,等.2011年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04:H4感染暴发疫情溯源调查[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1,23(6):555-559.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肠出血型大肠杆菌O104:H4感染诊疗指导原则试行(2011版)[EB/OL].[2011-6-24].http://www.moh.gov.cn/mohyzs/s3586/201106/52185.shtml.
[8] 世界卫生组织疾病暴发新闻网.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最新简报[EB/OL].[2014-07-23].http://www.who.int/csr/don/2014_07_23_mers/zh/.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东呼吸综合征病例诊疗方案(2013年第1版)[EB/OL].[2013-09-05].http://www.moh.gov.cn/yzygj/s3594r/201309/d38acc2225bb42fcad5c9f60bdb7cfd6.shtml.
[10] 王永怡,王 姝,卢福星.2013年感染性疾病热点回顾[J],传染病信息,2014,2(1):1-7.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疫情信息[EB/OL].http://www.nhfpc.gov.cn/zhuzhan/yqxx/lists.shtml.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4版).[EB/OL].[2014-01-24]. http://www.nhfpc.gov.cn/yzygj/s3593g/201401/3f69fe196ecb4cfc8a2d6d96182f8b22.shtml.
[13] 隋世慧,朱耀才,康 路.人感染H7N9型禽流感疫情综述[J],现代畜牧兽医,2013(5):18-21.
[14]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应急中心.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态势简报第15期[EB/OL].[2014-8-20].http://www.chinacdc.cn/jkzt/crb/ablcxr/yqxx/.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第二版)[EB/OL].[2014-08-15]. http://www.chinacdc.cn/jkzt/crb/ablcxr/jszl_2273/201408/t20140819_101396.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埃博拉出血热的诊断和治疗方案[EB/OL].[2008-07-23].http://www.chinapop.gov.cn/yjb/s3577/200807/67f9130ce0b843f697f27702817ec0cb.shtml.
(2014-09-08收稿 2014-10-18修回)
(责任编辑 罗发菊)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world’s major infectious diseases in recent five years
WU Gai’e1and GUO Jianxun2.
1. 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2.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People’s Hospital of Lvliang City, Lvliang 033000, China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main global infectious diseases that emerged in the recent five years. It focused on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n the severe fever of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new-type 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 infection, the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human infection with the H7N9 avian influenza virus and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infectious disease; epidemiology; Ebola virus
10.13919/j.issn.2095-6274.2014.10.017
吴改娥,本科学历,主任医师,E-mail:gjxdzr@163.com
033000,山西省吕梁市人民医院:1.感染性疾病科,2.急诊科
郭建勋,E-mail:gjxdzr@163.com
R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