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实践
2014-01-31陈玉杰
陈玉杰
松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吉林 松原 138000
血液透析是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有效手段,将患者体内血液流至体外,并经对流、弥散、吸附等机制等进行物质交换,从而对体内代谢垃圾进行清除,维持患者体内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促进患者康复[1]。血液透析具有专科性强、技术含量高、风险性高等特点,然而近年来相关操作风险因素不断增加,因此加强血液透析风险管理,确保患者透析安全性有着重要作用。为探讨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效果进行观察,笔者对我院近两年收治的520名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240名接受血液透析患者作为参考组,男134例,女106例,年龄26~65岁,平均年龄(47.62±5.22)岁,患者血液透析时间为1~5年,平均病程(2.36±1.55)年;我院自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280名接受血液透析患者作为观察组,男168例,女112例,年龄25~64岁,平均年龄(46.85±6.31)岁,血液透析时间为1~5.5年,平均病程(2.61±1.34)年,疾病类型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护理,患者加强对患者基本生命体征的监测,透析前后对患者体重变化等进行观察,并进行准确计算,同时监测患者呼吸、脉搏及血压等变化。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风险管理,具体如下:(1)与患者进行积极沟通,倾听患者需求,对于患者出现的头晕、耳鸣、抽搐、心悸、出汗等异常症状等进行观察分析,并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合理处理,积极预防并发症发生;(2)在操作中医护人员要严格规范操作,在穿刺、插针、胶布、换药等操作中,保证固定稳当,同时避免穿刺松动及穿刺部位感染,在进行透析治疗时,医护人员要定期对患者进行巡视,避免位置移动,以免出现渗血,定期对透析器凝血现象进行观察,并合理控制肝素追加量;(3)当透析器出现漏血、破膜时,必须及时进行更换,医护人员要熟练掌握穿刺技术,避免多次穿刺引起的血肿闭塞,保证良好的透析效果。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中透析护理不当1例,不规范护理1例,风险事件发生率为0.7%,参考组患者护理中透析护理不当6例,不规范护理8例,医嘱处理不当8例,风险事件发生率为9.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护理投诉率为0.7%(2/280),参考组患者护理投诉率为7.1%(17/24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医疗机构作为高风险的健康服务产业领域,医护人员、医疗机构、患者及患者家属等均面临着患者出现安全事故的风险,近年来随着医疗护理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新的临床风险明显增加[2]。血液透析为急慢性肾衰竭、急性食物中毒及急性药物中毒等患者治疗的有效手段,多为重症患者,其机体抵抗力较差,全身身体状况较差,同时重要器官运行状况较差,因此患者治疗期间常出现安全风险。血液透析主要面临患者因素及治疗措施因素,血液透析患者多伴随机体抵抗力差、免疫功能缺陷、重度营养不良等症状,部分患者需要重复输血维持,发生细菌及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增加,病情极易加重。在治疗中,血液透析主要借助于透析机器及配套医疗设备,仪器的质量,医护人员的操作能力等直接对血液透析的成功与否产生影响,因此医护人员操作技能、熟练程度较差时,风险发生率亦较高[3]。
在患者透析过程中,加强风险管理能够及时发现护理制度管理及流程中存在的不安定因素,变传统护理的被动处理为主动预防,通过准确分析,并对潜在风险进行识别,有效预防了风险的发生,保证了血液透析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血液透析中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参考组(P<0.05),患者护理投诉率显著低于参考组(P<0.05),由此可知,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采用风险管理能够有效预防风险发生,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1]曹建侠.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河北医学,2011(10):1388-1391.
[2]李姮瑛,李密.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21):66-68.
[3]李妲瑛,黄秋鹏.血透室护士感染血液传播疾病的风险因素分析与防护对策[J].西部医学,2010,22(7):1342-1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