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2014-01-29肖海燕李菲菲毛宗福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14年2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公共卫生医学

◆肖海燕 李菲菲 向 浩 龙 璇 陈 华 毛宗福

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1

责任编辑:刘兰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特别指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公共卫生/预防医学是我国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曲折,设置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的院校,从建国初期的8所,至2010年已达到92所[1]。培养出的大批专业人才,为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创建、改革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现行公共卫生教育与现实公共卫生服务需要“脱 节 ”的 矛 盾 愈 发 凸 显[2],2003年SARS事件将这一现象表现的“淋漓尽致”。反思中国公共卫生教育,探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更好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已经成为公共卫生教育者和管理者共同关注的话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必须明确所培养的学生为了胜任未来的工作岗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专门技能与能力。因此,本研究系统梳理近年来我国公共卫生教育改革研究的相关文献,以预防医学本科学生培养为重点,从知识、技能和能力三个方面综述该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结合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人才培养的实践做法,探索提高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思路、新思考。

1 文献检索与筛选

1.1 文献检索

主要检索近年国内专家、学者公开发表的有关公共卫生/预防医学教育改革与经验交流方面的论文,检索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检索词包括:公共卫生、预防医学、公共卫生 +教育、预防医学+教育;检索时限:2007年1月至2013年6月。辅以手工检索,以提高文献查全率。

1.2 文献纳入标准

文献研究对象是国内公共卫生/预防医学本科教育;文献议题与内容主要是公共卫生/预防医学本科生培养中知识结构、专门技能和能力不足之处或应加强的方面。符合上述条件的专家个人观点及调查实证文献均被纳入。

1.3 文献筛选与梳理

经人工比对排除同名文献后,按照上述纳入标准共筛选出26篇文献。由两人按照统一标准独立阅读,对文献中提及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人才培养中缺乏或应加强的知识、技能、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标注、归类之后,进行双份比对。不同的“标注点”,由二人再次共同阅读、讨论,形成统一意见,供文献分析研究。

2 结果

2.1 知识

我国传统公共卫生/预防医学本科专业教育以学习预防医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本理论与知识为主。专业主干课程包括四大卫生(环境卫生、劳动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少儿卫生)、卫生毒理、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等。美国医学研究所(IOM)提出,公共卫生专业学生应具备信息学、基因组学、交流、文化素质、基于社区的参与式研究、全球健康、政策和法律、公共卫生伦理学等八方面知识。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制定的“公共卫生教育基本要求(ERPHE)”认为,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应具备相关的医学基础知识、群体健康相关知识、社会动员与管理以及相关的信息知识等模块[3]。

通过梳理26篇文献,认为我国传统公共卫生/预防医学本科教育中不足或需要加强的知识模块或课程主要有(获得9篇以上文献认同):管理科 学[1,4-8,10-15,17-20,22-24,27](20/26)、卫生 政 策 与 法 学[1,5-7,9 -10,12 -13,15 -18,20,22 -23](15/26)、行为科学[1,4-5,8,10-11,14-15,19-21,23](12/26)、心 理 科 学[1,6-8,9-12,14,19-20,22](12/26)、社 会 科 学[1,4-5,7,10,15-18,20,22-23](12/26)、健康教育学[1,4,6,10,13,15-17,20-21,23](11/26)、信息科学[7-9,11,14-15,17,19,21,23](10/26)、人文学科[6-8,11,14,16-17,19,21,23](10/26)等。

2.2 技能

我国传统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教育中着重培养的技能为:具备卫生检测技术、疾病控制等基本技能,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计算机应用及统计分析等。美国CDC等机构提出,为了达到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核心能力而应当具备的一系列个人技能包括:分析性评价技能、政策制定和项目计划技能、沟通技能、文化胜任技能、全方位社区工作技能、基础公共卫生知识技能、财务计划和管理技能、领导技能和系统思维技能。国内“公共卫生教育基本要求(ERPHE)”提出,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应具备相关的基础医学技能、在群体中进行相关公共卫生工作的技能、管理相关的技能以及收集分析信息的技能[3]。

通过26篇文献梳理,文献意见比较分散,同时有3篇文献认为应该加强训练的技能包括:外语应用技 能[6,8,19,22,27](5/26)、计算机技术[6,8,19,22,27](5/26)、应 用 公 共 卫生新技术[11,14,17,22](4/26)、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技能[8,12-13](3/26)、临床技能[4,6-7](3/26)等。

2.3 能力

我国传统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中,要求学生掌握的能力一般包括: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防疫工作的基本能力;对人群劳动、生活、学习、环境和食品进行卫生检测和监督的基本能力;具有分析影响人群健康的各种因素和疾病流行规律,制定预防疾病和增进人群健康措施与计划的能力以及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美国公共卫生学院联盟(ASPH)提出,公共卫生人才应具备信息沟通、认知文化差异、领导能力、专业能力、制定计划、系统性思考能力等。美国的“公共卫生专业核心能力”中也提出了8个领域中的68项核心能力。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在“公共卫生教育基本要求(ERPHE)”中提出,在医学基础领域应具备相关的临床识别能力,在群体健康领域开展实施关于调查、干预群体健康活动的能力,在管理与社会动员领域具备现代化的管理能力,还要具备现代化信息管理能力及科学研究能力[3]。我国著名流行病学家曾光教授将公共卫生人员的素质概括为“八种能力”,即对公共卫生事件开展调查并作出反应的能力、提出控制措施的能力、设计分析和评价公共卫生检测系统的能力、面向社会的鼓动宣传能力、从事流行病学调查的能力、项目管理和评价及执行的能力、书写科学论文报告和演讲的能力及培训能力等[28]。

通过26篇文献梳理,认为我国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应该加强的能力主要包括(获得9篇以上文献认同):信息搜集与分析能力[1,3,5-8,11 -14,17 -19,22 -23,25 -27](18/26)、科研创新能力[1,4 -6,8 -9,11 -13,16,18,20,22,24 -25](15/26)、管理与组织动员能力[4,7-8,10 -12,14 -15,18 -19,20,24,25 -27](15/26)、现场动手能力[1,5-8,12,16-18,23,25,27](12/26)、自学能力[1,4-6,10-11,13-15,18,22,25](12/26)等。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公共卫生的内涵更加丰富,公共卫生机构的职能也随之发生转变。它由过去单纯的卫生防疫站模式,发展成为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八大专业公共服务综合体系,从而对公共卫生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公共卫生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培养方案延续了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模式。教学以医学课程为主,教师多是医科出身,过于强调专业教育,虽经过多次教育改革,但总体上讲,还是不能适应现代公共卫生内涵发展的需 要[1,5,11,27,31]。 传 统 公 共 卫 生 教育模式的问题根源,主要是绝大多数公共卫生专业设置在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能力不足,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最终导致所培养的学生思维视野狭窄、知识单一、技能和能力缺乏。从本次文献调研看,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中“知识、技能和能力”不足或应该加强的具体意见,总体上看比较分散。集中度超过60%的“知识”方面仅包括“管理科学”和“卫生政策与法学”;“能力”方面仅包括“信息搜集与分析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管理与组织动员能力”。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在现有模式基础上如何改善“知识、技能单一”和“能力不足”,提高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质量,这一问题本身十分复杂。仅以“美国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核心能力体系”的起草制定为例,共包括美国CDC在内的15个机构参加,历经13年完成;另一方面,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转型,公共卫生内涵发生许多新变化,形成“共识”还有很长路要走,需要长时间探索。虽然如此,本次文献调研还是发现了诸多倾向性看法。例如,应该加强“通识教育课程”改善学生知识结构,应该强化公共卫生现场实习实践增强“管理和组织动员能力”、“信息搜集与分析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本次文献研究还发现,“公共卫生教育国际化”议题普遍受到关注,广泛认为全球化背景下,公共卫生教育国际化是必然趋势。这应该引起我国公共卫生教育者高度重视[9-12,22,31-32]。

虽然形成我国公共卫生教育改革具体模式、最佳操作路径尚需时日,但是,国内一批公共卫生学院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纷纷结合自身条件,在已有的认识基础上,自发地开展了大量探索性实践。包括改革课程设置,增加实习实践,加强技能和能力培养等,积累了诸多有益经验[2,11,19]。如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教学改革中秉承“强基础,学科融合;产学研,协调发展”的思路,通过“改革课程教学模式,优化实践教学平台,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以及建立健全教育改革体制”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29]。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教学改革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验教学中创立“‘四结合’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和“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学法”等,并结合“基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的现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使学生的实验室操作能力及现场实际工作能力均有很大提高[30]。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开展了“国际化-复合型公共卫生创新 人 才 培 养 的 实 践 ”探 索[31-33]。主要包括:(1)充分发挥武汉大学综合学科优势,精简压缩传统基础、临床与预防医学课程,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包括沟通与写作类、数学与推论类、人文与社会类、中国与全球类、艺术与欣赏类、自然与工程类等。该模块学分占总学分的26.1%(47/180)。另设置自主选修课程16个学分,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和就业取向,自主选择某方面的课程。(2)依靠全程“双导师制”、“第二课堂”和多机构实习等培养所需的各项技能。包括与地方政府开展合作,设立综合性公共卫生实习实践基地,进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综合提升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各项能力。(3)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与美国杜克大学、夏威夷大学、马来西亚的马来亚大学、泰国的玛希隆大学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提供学生海外暑期交流、实习实践机会,开阔国际视野。经多年实践摸索,该项改革初见成效。仅2013年上半年,该院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4篇。2013年获湖北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但是,上述这类自发的“改革与探索”的局限与问题十分明显,鉴于公共卫生教育改革的紧迫性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性,我们建议:第一,我国公共卫生教育、实践及管理各方面有识之士应当密切合作,高度重视“改革公共卫生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议题;第二,进一步扩大我国公共卫生教育与人才培养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吸纳发达国家公共卫生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与有益经验;第三,在“全国高等学校公共卫生教学指导委员会”统一指导下,鼓励有条件的公共卫生学院(系),在总结以往经验、充分论证基础上,实施分类“改革试点”工作。例如,综合性大学与医科院校,国家重点高校与地方普通高校或高职高专院校,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学资源,分类制定总体改革方案,总结经验,摸索规律,形成科学、可行、符合我国国情的改革模式与路径,提高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质量,推动我国公共卫生事业持续发展,顺利实现“新医改”的目标。

[1] 袁 利,王家骥,肖德生,等.我国预防医学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0):44 -45,121.

[2] 吕 筠,李立明.现代流行病学专业人员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7,23(5):403 -405.

[3] 陈可莉,马 骁,张建新,等.关于“公共卫生教育基本要求”认知和态度的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62 -66.

[4] 高淑红,高胜利.医学整合 公共卫生教育发展的方向[J].医学与哲学,2012,33(4):61-62.

[5] 卫秦芝,万成松,郑 莉,等.当代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3):274-275.

[6] 王家骏,梁多宏,何 昕,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改革促进预防医学教学改革[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0):3917,3924.

[7] 蔡志奇.面向基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J].华南预防医学,2010,36(2):65-67.

[8] 黄沛力,孙志伟,王 晖,等.提高预防医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6):1073 -1074,1086.

[9] 宇传华,毛宗福,肖海燕,等.新医改形势下对公共卫生教育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1):23 -25.

[10] 庄 勋,李百胜,朱和新,等.对预防医学教育国际化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2):33,47.

[11] 吴彬江,王心如.从现代公共卫生内涵探讨公共卫生教育改革[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2):164-166.

[12] 樊立华,曹 佳,孙长颢,等.创新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1,27(6):587 -588.

[13] 郝加虎,陶芳标,胡传来,等.扩展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公共卫生核心能力的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1):11-12.

[14] 张晓玲,陈昭斌.川南之行对公共卫生教育的思考[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3):498-499.

[15] 何 岚.改革发展预防医学教育,培养21世纪新型医生的思考与对策[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25(9):89 -90.

[16] 管 燕,王晓蕾,秦敬柱,等.高等医学院校公共卫生教育评价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2):17-18.

[17] 杜 江.公共卫生及其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4):2468 -2469,2476.

[18] 覃耀春.浅谈公共卫生人才培养[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0):4197 -4198,4201.

[19] 罗家有,付楚慧.预防医学硕士研究生创新性教育模式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1):1325 -1327.

[20] 杨 莉,张志勇.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9):62-63.

[21] 傅 华,李 洋,郑频频,等.我们面对的健康挑战与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对策[J].中国卫生资源,2007,10(4):197 -198.

[22] 程光文,李文芳,朱长才.高素质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7,16(4):298 -299.

[23] 陈 洁,李子雄.浅谈新形势下高素质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15):137 -139.

[24] 赵 莉,李晓松,朱昌蕙,等.反思与重构 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9):3678 -3679.

[25] 王国庆,朱昌蕙,陈丹镝,等.我国公共卫生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浅析[J].卫生软科学,2008,22(3):252 -254.

[26] 王 英,崔春霞,谢竟芳.充分利用卫生防病一线资源培养预防医学实用型人才[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8(25):32-33.

[27] 陈 旭,佟子林.浅谈公共卫生人才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转变[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7,5(6):49 -51.

[28] 刘海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及思考[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1):5 -7.

[29] 靳光付,马红霞,胡志斌,等.预防医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教育改革探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377-379.

[30] 陈国元,杨克敌,刘烈刚,等.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改革三种实验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32):231-233.

[31] 毛宗福,毕勇毅,陈 华,等.国际化-复合型公共卫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17(6):542 -544.

[32] 肖海燕,何启强,陈年芳,等.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新型公共卫生人才的实践探索[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3,30(3):165-167.

[33] 邹宇量,徐 勇,毛宗福,等.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公共卫生综合实践基地模式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33(4):501-503.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公共卫生医学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医学的进步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枣庄探索公共卫生医联体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医学、生命科学类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