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与“80后”作家
2014-01-29上海杨扬
上海杨扬
文青与“80后”作家
上海杨扬
新世纪刚开局,有人就提出文学死了。有人不同意此说,倡导者便耐心地重新解释“文学死了”是什么意思,但在传媒中似乎有了两种意见,一种是死亡派,一种是不死派。十多年过去了,不死派应该很高兴,因为十四年间,中国文学不仅没有死亡和衰落的迹象,2012年莫言获“诺奖”之后,对文学怀有理想和激情的青年,越来越多。据盛大文学网CEO报告,他们的文学网站中,收罗了百万写作者,其中大多是年轻人。紧随新生代作家、“70后”作家之后,又有了“80后”作家,这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不尽江水滚滚来。
“80后”作家登上文坛,这是文学的趋向,不值得大惊小怪。想想如今的“80后”作家,都是二三十岁的人了,假如时光倒退八十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学青年,像茅盾、郑振铎、丁玲等,都已是文坛的风云人物了。二十多岁,应该是文学的创造嘉年华。今天的“80后”作家,其中有不少写作非常勤奋,声名鹊起。在我的印象中,上海的作家像周嘉宁、甫跃辉、张怡微、王若虚等,都有不少佳作贡献于世。对他们作品的评论,时有见到。但在整个时代的文学谱系中,他们的创作面目,似乎还若隐若现,不太分明。就一个一个的作家而言,他们有自己的个性,但这几近于废话的评论解决不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他们的创作意义何在?因为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有多少人在写作啊,而这些“80后”作家的出现,对今天的文学,意味着什么呢?可能有人认为,一个一个的作家作品,比以集体面目出现的一代作家作品更重要,但我以为从整体上强化“80后”作家的文学意识,意味着一种创作上的自觉与分离。在文学史上,都是先有集体亮相,后又分离。这在文学史上是有迹可寻的。像“五四”作家、新感觉派作家、右派作家、知青作家、先锋派作家、新生代作家、“70后”作家等,无不呈现出一个时代文学格局的动荡与变化。如今,这样的变化,也在蠢蠢欲动。如果一个时代的文学,十年间没有大的改变,这样的状况意味着一个庸俗而缺乏创意的文学时代到来了,因为文学创作与其他行业不同,它比较讲究新鲜感觉。而每一个年龄时段的人,都有自己的经验和生活的局限,换句话说,一个“70后”作家的成长经验,与一个“80后”作家的成长经验,不可能完全重复。文学,就是要将这种不可重复的部分揭示出来,并以文学的方式保留下来,汇流到整个文学的历史谱系中。这一工作的建构,是两股力量的聚合。一是创作方面的,如果没有出色的文学创作呈现,就不可能有文学格局的根本改观。还有,就是文学意识的自觉,换言之,是通过文学批评得以强化的一种文学集体认同。在“80后”作家创作中,最缺乏的,是批评的鼓吹与催化。在一般读者心目中,对“80后”作家作品,还没有明确的印象与意识。当读者捧读一本“80后”作家作品时,不会像他们面对莫言、贾平凹或是王安忆这样的作家作品,马上会联想到这是一批知青作家,由此而生出人生的感慨。对于“80后”作家作品的阅读认同感,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人们只是泛泛而谈,泛泛而论,没有确切的文学定位,当然,铭心刻骨的文学印记,也无从谈起。
从上述意义上讲,文学的集体记忆,是一个时代的文学共同体,需要一代人的努力和呼吁。对于“80后”作家创作,除了个人的作品贡献之外,文学批评的强化,是必须的,而且,这种批评意识的强化,不是等待批评家们的到来,而是需要作家们自己发声。像“五四”时代的鲁迅、周作人,二三十年代的沈从文、巴金、施蛰存,40年代的钱锺书,新时期的王蒙、韩少功、阿城等,无不以作家的身份,行使着批评家的权利。相比之下,“新生代”作家、“70后”作家和“80后”作家中,缺乏这样有力的批评和呼声。这也难怪,新世纪以来,不少新生的年轻作家,如彗星划过天空,来得快,去得也快。人们还来不及记住他们的作品,就被后来者匆匆覆盖了。
2014年11月5日于沪上寓所
(本专题文章按姓氏音序排列)
作 者:杨扬,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 辑:张玲玲 sdzll080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