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制度与学术发展

2014-01-29河南杜昆

名作欣赏 2014年34期
关键词:学者学术制度

河南杜昆

学术制度与学术发展

河南杜昆

学术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大计,学术也是一个时代良心的体现,然而,近年来学术违规、学术泡沫、学术腐败、学术道德失范、学风不正等问题不时受到舆论界和学术界的关注,从披露的情况来看,学术危机已经成为令人触目惊心的存在,这严重损害了学术的尊严并阻碍了学术的发展。学术危机当然与学术主体即学者的道德良知、逐渐功利化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但其根本原因是现行学术制度未能与时俱进,存在种种缺漏、弊端甚至异化现象。构建并完善科学合理的现代学术制度已经是人心所向,但现行学术体制的改革至今依然形势严峻,其主要原因在于体制改革不但是复杂繁难的,而且必定会触动既得和将得利益群体的蛋糕,并挑战现行学术观念与管理系统。

学术制度:双刃之剑

学术制度是围绕学术活动而构建的旨在保障和推进学术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包括激励、约束、惩戒、评价、晋职、管理等机制。我们期待学者能够自律、自重,能够自觉践行学术规范和准则,能够维护学术的尊严,追求真知和创新,以学术为志业,以有益于人类进步为荣。但是学者也是人,也有维持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亦有追求名利和权力等的私欲,以及懒惰、贪婪、嫉妒等人性弱点。所以,构建科学合理的现代学术制度,对于激发学者的科研积极性、克服人性弱点、整合学术资源、促进学术的发展乃至繁荣是非常必要的。学术制度的工具性和强制性使学术活动便于开展和管理,同时,学术制度也存在着时效问题和优劣之分。落后的、低劣的学术制度应该为当今的学术危机承担主要责任。从清华大学的陈丹青辞职和上海交大的讲师晏才宏病逝所引发的媒体热评,到此起彼伏的造假腐败和学术泡沫,再到发人深省的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无不说明我国现行的学术体制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人才成长、学术发展的瓶颈,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过度量化的学术评价制度已经成为众矢之的。学术量化评价是我国近二十年来最主要的评价方法,在各学术单位得到普遍采纳和运用,也是学术制度弊端受到批判的焦点。如今,学术成果的量化评价已经成为判定教师的学术能力、绩效和晋升资格的主要依据,以及衡量高校学术的发展、贡献和学科建设的重要标准,是学术管理部门划拨经费、评审课题、选拔人才、做出决策的重要参考。量化评价的合理性和意义是无法否定的,考察教师科研成果的数量是必要的,因为这有助于激活教师的学术潜力,以科研促动教学,而且成果数量与学术水平和贡献之间确实存在很大关联;另外,教师追求学术优势、荣誉和待遇是他们竞相增加成果数量的内在动力,学术量化评价显然比领导意志决定一切要进步得多。然而,过度、片面的量化评价已经暴露出了许多弊端和危害,几乎成为悬挂在学人头顶的“达摩克斯之剑”。这种评价机制致使教师重量轻质,追求短平快的学术成果而难以宁静致远,最快最多地发表论文以博得声誉、换取报酬已经导致了一系列的学术泡沫和学术失范;它冷却了教师的教学热情而耽误培养学生,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师生关系紧张;它抑制了教师的多元个性而伤害人才的成长和身心健康,教学型的教师在同行中地位很低,多数人被硬性的科研工作量搞得疲惫不堪;它加剧了学术管理的行政化、科层化,学术管理部门过度追求科研产量和效益,管理方式简单粗放,缺乏制度的创新和改革以及应变能力,忽视了不同学科的学术发展规律,等等。总之,学术评价制度的过度量化在相当程度上戕害学人身心、祸害教书育人事业,这违背了制度设置的初衷,对学术的创新和提升、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带来了不良后果。

其次,过于行政化的学术管理机制妨碍学术独立。由于学在官府的传统,目前我国高校基本上都属于公办性质,民办院校实力很弱,国家占据学术资源的垄断地位,民间学术资源很难得到社会承认。国家在学术资源分配中担任主导角色,颁布了一系列的学术规则和制度,尽可能地为学术活动提供程序正义,这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学术资源的有效集中和整合,保障了学术活动的有序进行和良性竞争。然而,程序正义并不意味着结果正义,由于行政管理部门绝对主宰着学术资源的分配,学术管理很难平衡效率和公平之间的矛盾。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刚性的制度最终还是依靠人来实施,善于投机钻营和牟取私利的人总是会从中找到可乘之机。比如,为了获批国家、省部级等科研项目(另有各种基地、中心、精品课程、特色专业),许多高校和教师不得不竭尽心力地搞外交,热衷公关;而掌握评审大权的人或假公济私、轮流坐庄,或相互照顾、共享资源。这些情况不仅极大地浪费了学者的精力和才情,严重损害了学者、学术的尊严,而且造成了学术资源过于集中在名校和名人身上,挫伤了许多普通学者的积极性,学术上的“马太效应”以及“学阀”“学霸”都由此形成。杰克·奈特指出利益分配在社会制度的建构和变迁中的重要性:“社会制度的最佳解释依据的是利益分配的结果。”①学术制度同样是学术管理部门在各学术单位、从业人员之间分配利益、协调冲突的结果。利用手中的权力谋求私利,以获得更多的学术资源、更大的学术权力、更高的学术荣誉,这就是学术腐败的典型特征。可以说,正是学术管理的过于行政化、官僚化,为滋生学术腐败、学风败坏提供了温床,同时,学术资源过度依赖行政部门削弱了学术自主性,学术的独立和自由必然受到影响及约束。

再次,一些学术制度的设置违背了实际和人性。现实的人性是制度公正的出发点,“制度作为约束人行为,协调人与人矛盾的外在规范,必须从现实的人性出发进行考虑,方能具有合理性和强大的生命力”②。学术管理部门在构建学术制度时,需要建立在真实的人性假设上,需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样设计出来的学术制度才不至于显得空泛抽象、脱离实际。而我国现行的某些学术体制却建立在错位的人性假设上,或者罔顾现实追求学术大跃进。比如,一些地方院校模仿重点大学把自身定位在教学科研型大学,却不顾实际盲目追赶科研目标,忽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又如,在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上,全都要求教师用各种与科研活动相关的发票、票据来报销,明文规定用以购买生活用品的费用不能报销。这种管理体制看似合理,但显然假设学者从事科研活动是大公无私、为国为民的,否定了“私欲公益”的可能性,否定了按劳取酬的合理性。实际上,学者在学术活动中谋道亦谋生,从事学术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职业选择。试想,学术活动如果不能给个人带来经济利益,会调动人们做论文、跑项目的积极性吗?经费管理制度不能正视学者“私欲”的合理性,使得人们不敢正当地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因而让广大学者不得不虚开发票、虚报账目。制度逼人公然弄虚作假,这与“皇帝的新衣”有何不同?因而经费管理制度要合乎情理,刚性与人性相结合,应当承认和体现个人劳动价值。再如,教师在晋职过程中由于受到编制的限制,即使符合条件也要四处请客送礼以争抢名额,同事之间陷入恶性竞争和内耗,以致优秀人才外流;甚至不同学科的人相互投票,行政领导皆以当教授为目标,晋升程序受人情关系左右。这种晋升制度严重背离了广大学者的意志与学术发展的需要,导致不正之风加剧,教授身份贬值。“与中国明显不同的是,在美国大学,职称的晋升从无‘名额’之说,凡符合要求并通过正常评审程序者,都可得到晋升。在这种制度下,晋升实质是与既定标准的衡量,而非同事间的竞争。”③我国现行的晋升程序和执行过程,还须进一步改革、完善,以保障制度正义的实现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制度建设:任重道远

学术界的失范、腐败和异化等现象已经引起不少学人和媒体的关注,然而,诸多批判、反思、建议和呼吁还是未能有效改善学术环境、扭转学术危机。问题和弊端已经积重难返,学人的声音和力量显得非常零散而单薄,学术生态依然按照惯性继续恶化,中国学术在国际上声誉欠佳、缺乏核心竞争力,这让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学者忧心忡忡,同时感到学术体制改革的复杂和艰难。

人们往往把化解学术危机的希望寄托在学者的道德自律上,确实,学者如果能够洁身自好、诚信正直,在学术活动中能够坚守法律和道德底线,当然有助于遏制学风不正和学术腐败。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学者都能做到道德自律,当弄虚作假、以权谋私能够获得名利而被查处的风险和代价很小时,道德就如同摆设;同时应该看到,在学而优则仕的社会中,不少原本品学优良的学者后来也逐渐变成官僚或学阀。学者的道德失范、精神失落、人格缺陷是产生学术危机的内在原因,但仅仅提倡学者应该遵守学术道德、学术诚信是远远不够的,依靠道德自律并不具备操作性,容易流于空谈。化解学术危机从根本上来看必须依靠制度他律,即依靠学术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值得强调的是,学术制度的革新并不只是制度和技术层面上的问题。首先要正本清源,思考“学术”的定义与“学者”的范畴:学术是什么?学者是什么?不弄清这两个问题,学者在现行评价体制的左右下仍会变成“学阀”或“学奴”。④如今我们通常把“学术”等同于“研究”,却鲜有人对此做过深刻反思。学术等同于研究,研究等同于文章著作,现实中这种学术概念意味着只承认知识的发现,而知识的传播与应用被排斥在外。这种狭隘的学术观和相关学术体制必然导致教师重研究轻教学、重量轻质,使得学术制度远离其设计初衷,成为阻碍教学质量及学术发展的“铁笼”。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美国高教界对美国高校中存在的学术评价日益窄化和教师奖励制度越来越片面的倾向进行了深刻反思。尤其是博耶在20世纪90年代初发表的两篇文献,提出了包括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四种形式在内的新学术观……博耶的新学术观拓展了学术概念的内涵,涵盖了现代大学日益丰富的使命。”④博耶的学术观念值得借鉴,面对国内的学术危机,就事论事、头痛医头的思维和方法是治标不治本的,我们同样需要反思学术概念,这样才能为探讨学者身份、构建学术制度奠定基础。学术活动主要是指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因而,在评价学术主体时就不应该仅仅考察知识的生产——论著,而应该全面考察学者的德能勤绩,考察知识的传播与应用的过程和效果,注重学生尤其是同行的评价。

严谨的同行评议制度被视为学术共同体的“黄金准则”,而所谓学术共同体通常是指从事学术活动的学者根据他们公认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而结成的有形或无形的学术组织和团体,是开展同行评议的基础。在欧美发达国家,学术共同体具有强大的学术权力,是减缓国家权力直接干预学术活动的行业组织,是学术自主和自由的保障,是学术资源多元化的重要渠道。学术共同体的学术性和自治性可以使学术评审坚持学术标准而不受制于政治、经济、宗教等外在力量,可以尽可能地把制度理性带来的异化降低到最小程度,可以尽可能地保障学术活动,比如评审、选聘、晋升等的公平、公开与公正。但在我国,真正的学术共同体并未培育成型,各级学会、协会等学术组织挂靠在各种国家机构和学术单位,权力小,资源少,独立性、自主性不强,公信力、发展力匮乏。各高校的学术委员会几成干部委员会,仅在职称评审时发挥投票表决的作用,在宣传学术法规、监管学术不端、惩治学术腐败等方面无甚作为。因而,现有的同行评议制度未能有效地开展,未能弥补目前盛行的量化评价制度的弊端,未能纠正学术管理的过于行政化。

虽然高校去行政化的改革呼声不绝于耳,但在目前条件下,让政府完全退出学术管理是不现实的,让量化评价机制完全退出体制也是不可能的,化解学术危机应当在尊重学术规律的前提下,调整政府与学校的垂直管理关系,纠正单一的量化评价制度。我认为,相比具有强烈权力色彩的学术委员会,同行评议制度才是构建、完善现代学术制度的中心任务,所以,培育具有专业素养和学术道德的学术共同体就显得迫在眉睫。培育机制健全、公正有效的学术共同体需要广大学人具备独立意志、批判精神与合作精神,自治自律,建立并维护学术秩序,自觉揭露和抵制各种学术不端行为。不然,学术共同体就易成为学术特殊利益者的共同体,以此来看,体制监管和道德自律还是需要相互补充和配合。

学术制度的改革和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让现行学术制度迅速去行政化,让过度量化的评价体制来场华丽转身都是难以实现的,但这不能成为学术制度故步自封、继续祸国殃民的理由。科学合理的现代学术制度建设应该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制度应该是人才培养和成功的保障,而不是障碍和瓶颈。面对学界内外风起云涌的质疑和声讨,学术制度的改良和强化已经刻不容缓,构建科学、民主、公正的学术运行机制是民心所向和学术命运之关键。

①杰克·奈特:《制度与社会冲突》,周伟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9页。

②宋增伟:《制度公正与人性完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4页。

③王迪:《学术环境与学术发展:再谈中国问题与西方经验》,《开放时代》2002年第2期。

④王希:《从制度和技术层面改进学术评价——兼谈美国的学术评价状况》,《社会科学论坛》2009年第4期。

④顾建民、董小燕:《美国高校的学术反思与学术评价》,《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作 者:杜昆,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4CWX019),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

猜你喜欢

学者学术制度
学者介绍
学者介绍
学术动态
党的领导制度是居于统领地位的制度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某些单位的制度
学者介绍
大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