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创“大散文”创作的新境界
——读李存葆先生的《永难凋谢的罂粟花》

2014-01-28山东冰虹

名作欣赏 2014年31期
关键词:罂粟花金瓶梅境界

山东 冰虹

开创“大散文”创作的新境界
——读李存葆先生的《永难凋谢的罂粟花》

山东 冰虹

20世纪80年代,著名作家李存葆先生根据对越自卫反击战而创作了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讴歌了梁三喜等平凡人崇高而伟大的心灵,从而蜚声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成为那个时代特有的一种标志和象征。近年来,李存葆先生将更多的热情投入到了散文等文学体裁的创作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而实现了个人的成功转型。其杰作《永难凋谢的罂粟花》,便是这样一篇在诸多方面具有开拓创新性的“大散文”。可以说,这篇四万余字、气势宏大的长篇作品,使中国当代散文的创作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和水平。

众所周知,《金瓶梅》是中国古代“四大奇书”之一,被张竹坡誉为“第一奇书”。其“奇”,不仅在于它是一部经典名著,使中国的长篇文学作品由“英雄传奇”迈入了“家庭时代”,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创造了世情小说的典范,更重要的是其对社会黑暗的深刻暴露,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末世风俗”的世情画卷。但同时,它更是一部有着巨大争议的作品。

李存葆的这篇《永难凋谢的罂粟花》,便是针对数百年来《金瓶梅》毁誉有加的独特艺术魅力,进行了精到的剖析,书写了自己深刻的认识与思考,其见解是有相当深度的。作者认为:“《金瓶梅》不是栽植在人类精神家园中的菩提树,而是在人性生态大恶化环境下,于商品经济的萌芽丛中,冒出的一株既斑斓夺目又含有毒汁的罂粟花。”

概而言之,这篇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文化大散文,具有如下几方面开创性的贡献:

首先,开创了中国散文创作的新境界。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学史上,“散文”才是中国文学体裁之正宗,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种行文体例。从先秦时候的诸子散文、历史散文,到唐宋八大家“古文运动”所倡导的“古文”,到清代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散文,以及近现代的随笔、游记、杂文等,皆属散文之范畴。而李存葆先生的这篇散文,洋洋洒洒四万余字,从传统文化学的角度入手,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境界包容其间,浑厚充盈。其间对中国古典小说《金瓶梅》的许多分析点评,可谓字字珠玑、一针见血。人性、情感、道德的矛盾交融汇织,虚幻与现实轮番上演,都在作者娓娓道来的分析中逐一呈现,这反映了作者对《金瓶梅》的一种大智慧、大思考。其实,文化散文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初露端倪,这以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为代表,但其更多的是一种随见随得、点滴零碎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而本篇散文,显然具有一种更宏大的视角。其壮阔的气势,纵横开阖,跌宕起伏,不愧是一篇充满文化含量的“大散文”!这种大框架、大气魄,也只有像李存葆先生这样身为作家的文化人才能敏锐地发现并抒写出来。而其中所蕴涵的丰润的内涵,则天然具有了一种情感的浓度和文化的深度,两者深密交融,从而开创了中国当代散文创作的一个新的境界。

其次,创制了“学术散文”的创作典范。李存葆先生的这篇大散文,其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不但将“文化”的概念渗透于字里行间,而且还具有浓厚的学术思想,我们不妨将其界定为“学术散文”。这种散文既有学术论文之谨严,又有文学散文之华美,是感性与理性的高度统一,达到了情与理的完美融合。将一个平常枯燥的学术问题,写得娓娓动听别有境界,这绝非一般人所能驾驭和掌控。这不仅需要广博的专业学术知识,更需要妙笔生花的灵巧的笔端,李存葆先生显然已经将两者完美融合在了一起。显然,这和其拥有的独特的个人素养和艺术魅力是分不开的。在众多的学者作家中,李存葆先生更多的是拥有一种才子文人之气质,隐隐然渗透于笔端,流淌于字里行间,使散文、学术两条本来几乎从不会相遇的直线,达到了一种相交、融合,显得从容不迫、舒缓有致,尽显一种大家风范。比如文章第一部分,在论述《金瓶梅》中民间习俗的承传绵延时,作者说:“历史是顽强的。它的车轮虽有时会穿过沼泽泥淖,有时会隐入山谷丛林,有时会驶进兵燹与战火,有时会碾过天灾与人祸,但它在行进中总能留下或多或少、永难抹去的履痕。”纯是一种文学化的梦幻文字。而在评述《金瓶梅》之总体价值时,作者并没有像过去那样将其一棍子打死,也没有像今天某些所谓“金学家”那样反其意而行之,全盘肯定,而是以一种辩证全面的观点来分析、评价,具有学术散文之谨严朴实的个性特点。

第三,对“金学”研究的进一步开拓与发展。随着社会的逐渐进步与不断发展,当前,“金学”热在全球兴起。人们不再是谈“金”色变,而是以一种更客观、公正的眼光,从学术、人性等诸多的角度,来看待《金瓶梅》、研究《金瓶梅》,这导致了“金学”研究在新时期的新一轮勃兴。历史上的很多学者文人,比如郑振铎、吴晗等,都曾对《金瓶梅》的考证与研究做出过很大的贡献;而李存葆先生,显然更有理由在这一方面有所作为和突破。作为一位作家型学者,他有更宽广的眼界,从而能跳出这个单纯的研究圈子,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来展开,从而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思考别人所不能思考的一些东西,这便是其实力和优势。李存葆先生虽然不是专门做《金瓶梅》研究的专家学者,但李先生的看法并不偏颇,反而很老辣独到,甚而比某些自封的所谓“金学家”都要精彩得多!作者认为:“不朽的文学巨著,常常是读者解读社会与人生弱视力的放大镜与望远镜。读者常能借助‘放大镜’下形形色色人物形象的投影,观照出无奇不有的花花世界;也能凭借‘望远镜’对视力的延伸,在历史与现实的经经纬纬里,窥得作品深藏的意蕴。”正是在这种见微知著思想的指引下,作者用了大量篇幅,深刻剖析了《金瓶梅》中的西门庆、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以及西门庆身边的走卒帮凶,深刻映照了那“血淋淋社会现实”以及复杂的人性,从而彰显了《金瓶梅》之多重的价值与意义。

我们相信,凭借李先生在文化圈的地位与影响,其作品可以更进一步拓展“金学”研究的领域与空间,给当代的“金学”研究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这对促进“金学”研究的发展,推动中国学术的进步与文学的繁荣,应该说是不无裨益的。

本文为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批准号 :10CWXJ04

作 者:冰虹,中国作协会员,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导师。

编 辑:孙明亮 mzsulu@126.com

猜你喜欢

罂粟花金瓶梅境界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金瓶梅》里的水产:餐桌上的游龙戏凤(下)
从“影写法”看《红楼梦》对《金瓶梅》的继承与超越
品“境界”
明清小说从欲到情的动态演变*——从《金瓶梅》到《红楼梦》
假如我是罂粟花
爱情的最高境界就是这两个字
生活知色
简析《金瓶梅》的思想及时代特征
罂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