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在官场
——读杨少衡《酒精测试》

2014-01-28山西段崇轩

名作欣赏 2014年31期
关键词:贵宾市委书记公务

山西 段崇轩

人在官场
——读杨少衡《酒精测试》

山西 段崇轩

官场生活是一个持久不衰的写作题材。作家热衷写,读者喜欢看。但当下的官场题材小说,有的堕入暴露黑幕,有的旨在发泄愤怒,写得深入的、艺术的并不多。杨少衡是一位擅写官场小说的实力派作家,近年来创作了一大批短中长篇小说,或写宦海波澜,或写仕途艰险,有揭露、有批判,有反思、有探索,故事巧妙、人物鲜活,构思精湛、内涵丰盈,显示了一个现实主义作家的忧患意识和厚实功力。短篇小说新作《酒精测试》(《作品》2014年第3期),同样表现出了他的创作特色。作品只有八千余字,故事、场景、人物十分单纯,但透过这一幕偷偷摸摸的“公务接待”,我们感受到了当下反腐斗争的严峻、复杂、微妙,感受到了官场生活的沉重、神秘、变幻,从而激发了我们更深广的联想和思索。当然,杨少衡的官场小说也有不足,譬如故事情节真实而完整,蕴含了丰富的社会人生内涵,但作家的思想辨析却有点单薄、乏力;譬如注重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描写,而却没有把人物当作一个独立的、主动的形象去雕塑,因此使人物形象难以饱满地站立起来。过去现实主义文学批评常常有“故事淹没人物”的说法,杨少衡的创作缺憾也许正在这里吧?

《酒精测试》描述了一个司空见惯的公务招待故事,但却颇有点“惊心动魄”的意味。某市市委书记和市长赴省城开会,而京城有一位贵宾路经本市,不期而至。市委书记责令留守的刘副书记和林秘书长好好接待。而此时恰恰是反腐风暴越来越猛,省里的暗访组潜入本市明察暗访之际。公务接待安排在市郊的“农家山庄”偷偷进行,上了陈酿茅台、山珍野味,是货真价实的超规格接待。刘副书记“我”一面担心招待不好京城贵宾,一面害怕被暗访组“瓮中捉鳖”。在心惊胆战中热情招待、大杯饮酒,高度警惕、以防不测,度过了惊恐难熬的两三个小时。最后,“我”醉倒在饭桌底下,暗访组临门而返,一场“顶风作案”的违规接待化险为夷。这样的故事情节算不得新奇,现实生活也许比这更丰富、独特。可贵的是,作家通过这样一幕情景,展示了其背后的官场规则、腐败土壤,官员的处境与心态等,给我们敞开了一个深广的想象和思考空间,促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官场,更积极地去改革体制。在艺术表现上,作家继承了传统短篇小说的优秀手法,努力提炼情节和细节,精心结构故事的演进,深入发掘人物的性格和心理,自如驾驭叙事和人物语言,创作出一篇具有经典意味的短篇小说力作。

小说形象地揭示了反腐斗争与官场规则的尖锐矛盾。读罢小说,颇有点像看了一部谍战片的感觉。一方布下罗网抓捕“敌特分子”,一方在用“游击战”的方式躲避、周旋。而抓捕者和被抓者都是同一体制中的人。让人哭笑不得!近年来的反腐斗争和廉政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力度推进,譬如制定严厉的“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禁止超规格的公务招待,就是反腐败的一项重大举措。党政部门的豪华公务招待,已成为久治不愈的顽症。它导致了巨大的财政浪费,损害了党政干部的公众形象。因此,对公务接待的治理,深得民心。但是,这项反腐斗争却遭遇了官场规则的顽强抵抗。小说中的刘副书记“我”和林秘书长,其实并不愿意冒险接待素无瓜葛的京城贵宾。但这位贵宾来自京城,很有分量,与市委书记王国力关系“很铁”。市委书记要仰仗这位贵宾,走通上层,拓展仕途。而刘副书记、林秘书长,则要依靠王国力书记,获得更多的权力、利益乃至好处。它已构成了一个唇齿相依的利益阶层,在这个阶层中必须“团结合作”、官官相护。因此两位市领导,深知这是违规接待,又明知暗访组已经驾到,依然要知难而上,转移接待地点,布下暗探眼线,尽职尽责地完成招待任务。公务宴请,自然要有酒,酒是宴席之魂。中国的酒文化可谓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在官场更表现出非凡的意义。譬如“人在官场走,不能离了酒”,“革命小酒天天醉,甘为公家献肠胃”,“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形象地折射出官场与酒的关系。官场紧密地连着酒场。刘、林二位并不好酒,因此都拥护中央的“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甚至期望来宾主动拒酒。桌上的六七盒飞天茅台,价值上万元,犹如“定时炸弹”。但他们又深知只有喝好酒,才能让贵宾满意、高兴;深知只有喝多、喝醉,才能显示出自己的热情、真诚。酒成为他们取悦贵宾、效忠上司(市委书记)的一种机会和方式。他们是痛苦的、无奈的,但又是悲壮的、决然的。人在官场,身不由己,其实很难。

《酒精测试》巧妙地显示了官场的生态环境和人际关系。中国的现有制度和体制,形成了一种高度成熟、十分奇妙的官场氛围和结构,杨少衡对此有着丰富的体验和深刻的洞察。小说中的“我”是市委副书记,其职位仅次于市委书记,是二把手或三把手。但这一职位“很具弹性,信任的话可以把很多事情交给你,否则可以让你尽量靠边,关键在于第一把手的认可度”。而“我”与上任书记比较投缘,不仅几番升迁,且处于权力中心。但在现任书记手里则被挤出核心圈,处于边缘状态,前景难料。这种关系使“我”十分被动,如履薄冰。应该说“我”比林江职位稍高,但林跟市委书记靠得很近,这样“我”就不能随意指使、批评林江,只能平等相待,协商办事,成为一种同僚关系。在大大小小的官场,一切以“老大”——小说中所谓的“大拇指”为核心而展开、运行。“我”与北京来的神秘贵宾刘主任并不认识,毫不了解。但刘是京城的重要人物,与市委书记关系特殊。这就使“我”不能不把他当神看待,借着同姓刘氏,五百年前是一家,硬装热情、真情,作一回“接待秀”。官场的生态环境就是这样错综复杂!正因这样的环境、结构,官员与官员之间的关系,表面上一团和气、上下有序,内里却静水深流、尔虞我诈。要凭直觉、智慧、机敏,才能生存。一句话可能成就你,一句话也可能毁掉你。因此有人说,官场需要艺术,政治家也是艺术家。你看刘副书记“我”在接受这次招待任务时,市委书记“没有多谈贵宾情况,我也一句不问,因为电话里不便多说,且类似事项不该问的不要问,那是规矩”。京城贵宾及随员如约到达,不递名片,陪同者也不深入介绍,而“我”与林江也不多问,不打听。只是奉命行事,热情招待,为贵宾高兴,没命喝酒。而“我”和林江的对话、行事,总是谨言慎行,点到为止。说到市委书记,则伸出右手“大拇指”代之,问询“这个”如何如何。在庞大而幽深的官场上,总是罩着一层纱幕,剧中人表演、拼搏、沉浮,既活得风光,也活得艰辛。杨少衡通过这样的情节和细节,把官场官员的生活写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当下的官场小说,往往青睐的是故事、内幕、潜规则这些表层的东西。而杨少衡有着扎实的现实主义功夫,对官员生活有着丰富的积累和自觉的反思,因此笔下的人物形象就逼真鲜活、细腻结实。《酒精测试》的主角是市委刘副书记“我”。他既是叙事者,又是剧中人。以一个官员的视角和身份去叙述,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现场感。这是一个期望有所作为,但又不得不顺从官场规则的人。他曾在前任书记时期,工作干得有声有色,酒也喝得痛快淋漓。但面对现任书记的冷落,他只能韬光养晦、谨小慎微,等待命运的转机。这是一个廉洁自律、拥护中央规定,但又不得不顶风违规、超规格接待来宾的官场中人。他深知此番接待是违纪行为,一旦暗访组发现他就“死定了”。但他又不能豁出一切破坏官场规则,同时也期待通过这次接待改善他与书记的关系。而冒险接待转危为安,他得到了“大拇指”的感谢和赞赏。这是一个服从上级、办事踏实,心思细密、有谋有略的体制化官员。此番接待,情况特殊,他的内心也不情愿,但他办得隐秘、漂亮、圆满,自己的表现恰到好处,贵宾和随员也很满意,显示了他的才干和聪明。这是官场文化和规则训练出来的一个人物,具有很强的普遍性。但也正是这种官员的共性,压抑了人物的个性,使这一形象虽然生动、细腻,但却少了一些亮点、力度。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如干练、谨慎的秘书长林江,如大气、幽默又不乏霸道的京城刘主任,如背景深厚、颇有城府的未出场的市委书记王国力,虽然着墨不多,但都写得很有分寸和特点。我们期望作家写出更多有个性、有深度和具有典型意义的官员形象。

作 者:段崇轩,评论家,山西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评论委员会主任。

编 辑:张玲玲 sdzll0803@163.com

猜你喜欢

贵宾市委书记公务
在宋代擅用“公务马”要严惩
十八大后被“串”起来的落马市委书记
把周总理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专访淮安市委书记姚晓东
李亿龙 玩火自焚
中国市委书记群像
一张图揭发公务员工资制度
谁做了手脚
神秘“贵宾”的到来
金色世纪贵宾金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