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故里的软弓京胡
2014-01-28山东邹城市文化馆山东邹城273500
刘 源 (山东邹城市文化馆 山东邹城 273500)
孟子故里的软弓京胡
刘 源 (山东邹城市文化馆 山东邹城 273500)
软弓京胡是主要流行在山东省南部的一种戏曲曲艺伴奏乐器。山东省邹城市历史悠久,城南6公里处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野店遗址发掘证明,早在距今六千多年到四千多年的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有着“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美誉的邹城,自古礼乐兴盛,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积淀。经过漫长岁月的形成发展,软弓京胡以师徒传承的方式在这块土地上流传了下来。
软弓京胡是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左右随着京剧的形成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至今以有200余年历史。最早的京胡不仅琴杆短,琴筒小而且是用软弓子(不张紧弓毛)拉弦。19世纪以后随着京剧的逐渐成熟,京剧演员不断降低音高,讲究行腔圆润,京胡结构也随着变化,琴杆、琴筒不断加长,并且把京胡的软弓变成了硬弓。并逐渐流行于全国。20世纪30年代,京剧空前兴盛,京胡的制作出现繁荣时期,这时的软弓京胡却倍受冷落逐渐被人们所淡忘,特别是一些独特的演奏技法、技巧和好的曲牌已濒临灭绝。然而也有极少部分散落民间的老艺人顽强地将软弓京胡的制作工艺和演奏演奏技法通过言传身教艰难地流传下来,邹城市的张玉平就是有幸深得软弓京胡演奏要领的演奏者。
邹城软弓京胡的“软弓”即拉弦用的弓,是用富有弹性的软竹子制作成的软弓子。其他部件还有有琴杆、琴筒、弦轴、千斤钩、弦码和琴弦。琴杆通常有五节,多用紫竹、白竹或染竹制成。在琴杆上方第一节和第二节上各装有一个弦轴,下端的底节插入琴筒中,在琴筒一段杆身上,开有长方形前后对穿的风口,它是琴筒的共鸣部分。琴筒也为竹制,11.4厘米,后口直径4.3厘米,用毛竹制,前口蒙蛇皮。后敞口弦轴黄杨或黄檀木制。琴码竹制。
它的音域包含三个八度,可分别演奏bB、bE、bA、G等调。其代表曲目有《百鸟朝凤》《喜庆开门》《游仙桥》《蛤蟆跳湾》等作品。除传统曲目外,有时亦为传统戏剧或山东琴书等伴奏。
邹城软弓京胡的代表者张玉平,于1963年10月28日生于邹城市东关,九岁师从邹城市城前镇东尚河村盲艺人岳增金学习软弓京胡、坠琴、二胡等乐器,曾在各级别器乐大赛中多次获奖,其中在1996年山东省举办的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民族器乐大赛中获银奖。
他的软弓京胡的演奏技法与一般的软弓京胡相比具有鲜明的特色:
定弦不同。一般软弓京胡为五度定弦(6-3、2-6、1-5),而邹城软弓京胡为四度定弦(2-5),而且用金属制弦;
不带指帽,上下滑把。一般软弓京胡演奏时演奏者左手戴指帽,以上下伸展指用来滑把(民间俗称抹弦),而张玉平软弓京胡演奏时左手不戴指帽直接上下或滑把;
独特的弓法。除一般演奏时的连弓、分弓、顿弓、抛弓外,最富有特色的弓法是飞弓(一种“打嘟噜”,类似唢呐演奏中“花舌”的音效);
模拟演奏。不仅能模仿唢呐、扬琴等乐器的音效而其能模仿各种人声鸟语、蛙叫虫鸣、狗咬马嘶、鸡鸭争鸣等。
邹城软弓京胡的演奏风格诙谐、调皮、风趣、自然,音色尖细、高亢、饱满、亮丽,在乐队伴奏时让人感到有先声夺人之魅力,是齐鲁大地乐坛上独具特色的民族器乐,体现了邹鲁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蕴含着邹城人民特有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软弓京胡源于民间服务大众,它记载了历史上一些传统的文化工艺。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是研究戏剧与民族器乐发展演变的活化石。对戏剧的发展及器乐发展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