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迷雾识别煤制气
2014-01-27庞名立
□ 庞名立
近来,在媒体上经常见到:我国“初步规划到2020年,要使煤制气达到500亿立方米以上,占到国产气的12.5%。在增加天然气供应的措施中,煤制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将加快推进”。
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这也导致国内空气污染严重。大规模地发展煤制气的动力主要来自雾霾治理。煤制气是煤的另一种利用形式,不能将其当做常规天然气看待,但归入非常规天然气,在笔者看来,也有些不妥。
那何为非常规天然气?按照储层的渗透率,天然气可分为常规天然气和非常规天然气。非常规天然气是指渗透率小于0.1毫达西的含气地层所含有的天然气,主要包括:致密气(致密砂岩气、火山岩气、碳酸盐岩气)、煤层气(瓦斯)、页(泥)岩气、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水溶气、无机气以及盆地中心气、浅层生物气等。页岩气层的渗透率更小,小于1微达西,开采难而且成本高。
从商业价值来看,目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仅指致密气、煤层气和页岩气。这三种天然气通过政府的优惠政策,可获得经济效益。其次,还有天然气水合物、水溶性天然气和地压气。这类非常规天然气目前尚无经济价值。
煤制气是煤制天然气的简称,是指通过煤气化生产合成气,合成气经过一氧化碳转换和净化后,通过甲烷化反应生产合成天然气的工艺过程。煤制气的生产有两种方式:
其一,地面煤化工产生的甲烷不属于非常规天然气。地面生产煤制气是用煤为原料,经由气化过程,生成主要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等合成气,然后再通过甲烷化反应获得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高热值气体,类似天然气的组分。
其二,地下煤气化产生的甲烷属于非常规天然气。地下煤气化如同水力压裂一样,是非常规天然气开采的一种技术,它是向地下通过注入空气,将地下自然赋存的煤在煤层内燃烧、气化成煤气,输送到地面的一种能源采集方式。地下煤气化可以更大限度地利用煤资源,所生成的煤气,即代用天然气,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发电、煤化工和燃气供应。特别适用于用常规方法不可采或开采不经济的煤层,以及煤矿的二次或多次复采。
煤制气只是代用天然气的一种,代用天然气也可以从重质油、页岩油、生物质来制造。由于是采用煤生产的可燃气,所以称为煤制气。目前我国供应的煤制气均由地面煤化工产生,因此,煤制气不能称为天然气或非常规天然气。
实际上,无论是采用哪一种生产方式,煤制气均是从煤出发制取可燃气,严格意义上都不能将其作为清洁燃料的天然气对待。也就是说它是煤燃烧的另外一种排放形式。从理论上,煤中碳经由一氧化碳再转化为甲烷,但在实际操作中难免有二氧化碳和PM2.5(颗粒小于2.5微米)排放,因此,如不采用良好的捕获方式,将增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并增加大气雾霾。
此外还需关注的是,天然气属于石油部门管理,而煤制气属于煤炭部门管理。尽管天然气在国际上实行无歧视的管道“第三方准入制”,但还是有一定的规则。天然气把煤制气视为另类,其生产方式不同,产品含量也不一致,对用户特别是化工用户影响大,一般输气管道难以接受。因此,“气从哪里走”是煤制气项目发展的前提,要提前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