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出血性败血症的流行特点及防治
2014-01-27董永华
董永华
(青海省玉树州杂多县阿多乡兽医站,青海玉树 815300)
牛出血性败血症又称牛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和溶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发热、肺炎、急性胃肠炎和内脏器官广泛出血。本病分布很广,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尤以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各地均有本病,可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1 临床症状
感染后潜伏25 d可出现典型症状,临床一般分为3型:
败血型:多见于水牛。病初发热,体温高达41℃~42℃,精神沉郁,被毛粗乱、结膜潮红,鼻镜干燥、不食,泌乳与反刍停止。腹痛,下痢,粪便恶臭并混有粘膜和血液。有时鼻孔内和尿中有血。拉稀开始后,体温随之下降,迅速死亡。病期多为12~24 h。
浮肿型:多见于牦牛。除体温升高,精神沉郁外,在头、颈、胸前的皮下结缔组织,出现迅速扩展的炎性水肿,手指按压初有热、硬、痛感觉,后逐渐变凉,疼痛减轻。同时,舌、咽喉其周围组织高度肿胀,舌伸出口外,呈现暗红色。眼红肿、流泪、流涎,呼吸高度困难,皮肤和粘膜发绀。也出现下痢或某一肢体发生肿胀者。往往因窒息而死。病期多为12~36 h。
肺炎型:表现为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症状。病牛除全身症状外,伴有咳嗽和张口呼吸,排出浆液性或脓性鼻液。听诊有支气管呼吸音,有时有胸膜摩擦音。2岁以内幼牛,多伴有带血的下痢。病期3~7 d。常因衰竭而死亡,病死率可达80%以上。
2 流行特点
患病和带菌动物为此病传染源,病原菌伴随牛分泌物及排泄物污染外界环境进行扩散传染。此疫病传染可经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也可借助蚊虫叮咬间接感染。出血性败血病易感种群包括家禽畜、野生动物,甚至是人类。牛感染出血性败血症不分年龄,水牛易感性较高。病发季节集中于春秋两季,多呈散发性。汇总致病因,包括饲养管理不当、营养不良、牛舍拥挤、长途运输、过度疲劳、冷热交替、气候剧变、闷热、潮湿、多雨、寄生虫病等均可诱发本病。
3 防控措施
3.1 日常防控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尤其要注意养殖细节,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增强牛只抗病力,为抵御病毒侵蚀创造良好的身体基础。养殖舍内外定期清扫,舍内用具、运动场及时消毒,破坏致病菌滋生环境。一旦有感染病例出现,立即进行隔离,视感染情况做进一步处理办法。同时,对污染牛舍及周边环境使用浓度为5%的漂白粉或者是浓度为10%的石灰乳溶液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尚未有感染症状的假定健康牛,可用高价血清做免疫防控。7 d后未出现感染病例,可全群做菌苗注射处理。
3.2 疫苗接种
可选择牛巴氏杆菌灭活菌苗,免疫效果好,体重不同,接种剂量略有差异。对于在100 kg体重以下的牛只,肌肉注射4 ml/只;体重在100 kg以上的牛只,接种6 ml/只,可维持免疫效力达9个月之久。
3.3 紧急治疗
疑似病例出现时,立即隔离就诊,病初使用抗牛巴氏杆菌病血清,皮下注射效果较好,接种剂量:大牛为60~100 ml/只;小牛为30~50 ml/只。实践表明,配合四环素静脉注射,2次/d,疗效最佳。此外,链霉素(300万 IU/次)、青霉素(400万 IU/次),联合用药,2次/d。同时,配合磺胺类,如磺胺甲基嘧啶,静脉注射,可有效缩短疗程。对症治疗,也可有效缩短疗程。
4 经验借鉴
近些年,随着社会对牛出血性败血症重视程度的提升,地方施治此病积累了许多经验,本文简要汇总介绍,供读者参考。
吴龙辉采用如下治疗措施:(1)为了防控此病,建议养殖户群防群治,鼓励养殖户自购土霉素、长效磺胺类药物投服受威胁牛群,防控效果显著。(2)积极隔离施治,有疑似病例出现,作者采用盐酸土霉素250万 IU溶于浓度为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一次性静脉注射1 500~2 000 ml,连用3 d,2次/d。同时,配合注射链霉素400万 IU,治愈效果较好。(3)做好对症治疗,心力衰竭使用安钠咖、氢化可的松,静脉注射,可促进机体康复;有口舌肿胀,不能正常饮食者,可配合静脉注射浓度为50%的葡萄糖溶液,补充营养。
汪里宽采用综合性的疗法,治愈效果明显。(1)首次治疗,可用稀释后链霉素400万IU气管注入,治愈效果较好。(2)静脉注射可用碳酸氢钠及增效磺胺混合葡萄糖注射液,1次/d;或者是葡萄糖生理盐水混合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安纳加配合注射,1次/d;(3)注入注射链霉素400万IU、青霉素640万IU,或者是直接使用长效抗菌剂10 ml,2次/d。
此外,药物治疗期间,受威胁牛只预防接种牛出败菌苗,并逐渐扩大免疫接种范围,配合消毒、卫生清洁工作,做好病死畜无公害化处理等等。
[1] 党成寿.放牧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病原的分离与鉴定[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5):82-83.
[2] 张飞燕.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J].山西农业科学,2010,(12):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