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
2014-01-26罗国君艾志兵唐春雷
罗国君 艾志兵 唐春雷 张 磊 刘 振
(上海第六医院金山分院神经内科,上海 210599)
内皮祖细胞(EPCs)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亦称为成血管细胞,在病理或生理因素刺激下,可从骨髓动员到外周血参与损伤血管的修复〔1,2〕。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EPCs在心脑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疾病、肿瘤血管形成及创伤愈合等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并为缺血性疾病的研究治疗提供了新思路〔3〕。本研究通过检测缺血性脑血管(ICVD)患者的EPCs水平,旨在探讨其与ICV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ICVD患者206例,男114例,女92例,年龄55~80〔平均(61.67±3.48)〕岁。所有患者符合国际疾病分类(ICD-10)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4〕。其中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急性脑梗死组),男45例,女37例,平均年龄(63.49±3.24)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4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男25例,女21例,平均年龄(61.33±3.40)岁;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7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男44例,女34例,平均年龄(65.18±3.27)岁。另外随机选取90例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男50例,女40例,平均年龄(62.45±3.37)岁。四组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对研究过程已知晓。
1.2血管狭窄程度判定 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颈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通过造影结果判断其颈动脉的狭窄程度:狭窄率即血管管径与最狭窄处管径的差值与血管管径的比值,70%以下即为轻中度狭窄,70%及以上为重度狭窄〔5〕。
1.3EPCs水平检测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液样本的EPCs水平:在入院第2日清晨采集静脉血液5 ml,1.5 ml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保存,取50 μl加入含5 μl 抗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CD33)和3 μl抗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KDR)的试管中,避光孵育10 min后加入磷酸盐缓冲液,2 000 r/min离心10 min,去上清,加入适量鞘液将样本制成单细胞悬液,通过流式细胞仪计算EPCs百分比(CD33和KDR均阳性即为EPCs)。
2 结 果
2.1四组EPCs水平比较 急性脑梗死组〔(0.044±0.01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0.047±0.029)%〕和颈动脉硬化组〔(0.039±0.021)%〕的EPCs水平均低于对照组〔(0.097±0.039)%〕(P<0.05),急性脑梗死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均高于颈动脉硬化组(P<0.05);对同一组而言,重度狭窄者的EPCs水平均低于轻中度狭窄者(P<0.05)。急性脑梗死组轻中度狭窄vs重度狭窄:(0.060±0.032)%vs(0.031±0.01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轻中度狭窄vs重度狭窄:(0.051±0.034)%vs(0.030±0.023)%;颈动脉硬化组轻中度狭窄vs重度狭窄:(0.045±0.026)%vs(0.028±0.021)%。
2.2EPCs与颈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 急性脑梗死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和颈动脉硬化组的EPCs水平与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呈负相关(r=-0.437、-0.296、-0.542,均P<0.05)。
3 讨 论
ICVD是指在供应脑的血管壁病变或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基础上所发生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相应供血区所在脑组织由于缺血、缺氧而出现脑组织坏死或软化,引起短暂或持久的局部或弥漫性损害,进而造成患者出现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症状〔6〕。作为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ICVD具有高发病率与高死亡率等特点。目前临床研究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是ICVD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其主要病生基础为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和内皮功能不全〔7〕。
EPCs是一类能增殖、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血管前体细胞,正常人外周血中EPCs水平有限,仅占单个核细胞数量的0.002%,目前国内外研究证实生长因子、趋化因子、致炎细胞因子、其他如雌激素、他汀类药物等因素可促进循环EPCs的增殖〔8〕。国内外研究证明EPCs参与血管内皮损伤后的修复过程:ICVD时,EPCs可从骨髓动员释放入外周血循环,进而迁移到缺血部位促进新血管的形成,最终可导致脑缺血区毛细血管密度增高,梗死病灶体积缩小,患者的神经功能得到改善〔9,10〕。
本研究说明ICVD可导致EPCs水平下降,可能的原因为ICVD病患者体内持续的内皮功能障碍和损伤引起EPCs耗竭,或疾病过程中某些因素(如吸烟、饮酒等)引起细胞因子的产生减少从而导致骨髓中EPCs增殖减少等。另外对不同疾病而言,颈动脉硬化患者的降低幅度高于急性脑梗死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说明脑血管损伤对骨髓EPCs的增殖刺激作用高于外周血管损伤的刺激。EPCs水平可反映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4 参考文献
1乔赵娜,黄传江,韩玉亮,等.细胞自噬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6):4093-5.
2余传庆,张 梅,朱 蕾,等.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2;11(6):613-8.
3杜 利,刘亢丁.内皮祖细胞生物学特征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40):7581-4.
4刘珍才,李建炜,林洁中,等.国际疾病分类(第二版)部分ICD-10编码改变剖析〔J〕.现代医院,2012;12(6):4-6.
5徐嗣正.64排螺旋 CT 对冠脉血管狭窄程度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研究〔J〕.河北医学,2014;20(3):495-7.
6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撰写组.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44(12):863-9.
7林 虹,陈华慧,吴多智,等.炎症、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及相关护理〔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22):3766-8.
8池丽芬,易兴阳,邵敏洁,等.急性脑梗死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动态变化及意义〔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3;20(1):44-7.
9邹 楠,王 硕.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转化研究〔J〕.中国卒中杂志,2013;8(5):412-6.
10陆 冰.缺血性脑血管病氧化应激对内皮祖细胞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2):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