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磁共振动态增强联合DWI对前列腺外周带癌的诊断价值

2014-01-26黄荣慧田宗武邓利猛尹海波龚剑英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22期
关键词:癌灶轴位前列腺癌

黄荣慧 李 育 田宗武 邓利猛 尹海波 龚剑英

(湖南省长沙市第四医院医学影像科,湖南 长沙 410006)

磁共振动态增强联合DWI对前列腺外周带癌的诊断价值

黄荣慧 李 育 田宗武 邓利猛 尹海波 龚剑英

(湖南省长沙市第四医院医学影像科,湖南 长沙 410006)

目的回顾性分析前列腺外周带癌的磁共振动态增强(DCE-MRI)成像表现和弥散加权成像(DWI)特点,探讨DCE-MRI联合DWI对前列腺外周带癌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8月至2014年3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39例经过病理证实的前列腺外周带癌病例,分析前列腺外周带癌DCE-MRI和DWI的影像学特点,比较前列腺外周带癌灶与正常前列腺外周带ADC值的差异。结果前列腺外周带癌T2WI呈低信号,动态增强呈早期、快速、明显强化。前列腺外周带癌DWI多呈高信号,ADC值为(0.783±0.133)×10-3mm2/s,对侧正常前列腺周围带ADC值为(1.465±0.118)×10-3mm2/s,二者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前列腺外周带癌磁共振动态增强联合DWI成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能为临床诊治前列腺癌提供有力的诊断信息。

磁共振成像;动态增强扫描;弥散加权成像;前列腺癌;诊断

前列腺癌作为男性常见恶性肿瘤,如何早期正确的作出诊断及评估,对于临床诊断治疗及其愈后尤为重要[1]。传统CT及超声检查存在一定的不足,而MRI具有软组织分辨率高的特点,磁共振成像对前列腺癌的诊断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特别是前列腺常规平扫和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且DW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也已获得广泛认同[2-4]。本文旨在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联合DWI(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治疗前列腺癌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2年8月至2014年3月在长沙市第四医院诊治的39例前列腺外周带癌病例,所有病例均通过手术或穿刺活检得到病理学证实。所有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9~82岁,平均(69±8)岁。所有病例MRI检查前均未作穿刺等有创检查,均未进行与前列腺癌有关的冷冻、放化疗及内分泌等治疗。所有患者检查前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及增强检查同意书。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GE 1.5T Signa HDxt MR扫描仪,8通道腹部专用相控阵表面线圈。检查前禁食禁水4 h,做清洁灌肠,将尿排空,利用腹带及其下加海绵垫对盆腔进行适当加压以减轻呼吸运动伪影。所有患者均进行轴位T2WI抑脂、轴位DWI(b=0、800 s/mm2)、大范围轴位T1WI、冠状位T2WI抑脂、矢状位T2WI及轴位LAVA动态增强。扫描参数:①轴位T2WI(FRFSE序列):TR 2580 ms,TE 80 ms,层厚5 mm,层间距0.5 mm,激励次数4次,回波链长22,FOV24×24 cm,矩阵320× 224。②轴位DWI采用平面回波成像(echo planar imaging,EPI)序列,TR 3000 ms,TE 70 ms,b=0、800 s/mm2,层厚5 mm,层间距0.5 mm,激励次数6~8次,FOV 30×30 cm,矩阵128×128。③轴位LAVA动态增强:层厚3.2 mm,激励次数0.76,FOV 38×38 cm,矩阵320×224,采用钆喷酸葡胺(Gd-DTPA)注射液,按照0.1 mmol/kg计算使用剂量,以1.8 mL/s 静脉团注进行动态增强,增强前进行一次蒙片扫描,静脉团注5S后开始连续无间隔扫描7次,每个时相约为30 s。采用GE ADW4.5工作站自带的functool软件对DWI、LAVA动态增强图像及数据进行后处理。

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的设定及ADC值测量方法:前列腺外周带癌灶超过两个层面取较大两层面ADC值的平均值,仅为一个层面的则重复测量两次取平均值。测量两个层面的对侧正常外周带ADC值以获取其平均值。DCE-MRI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的ROI面积约为40~60 mm2。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外周带前列腺癌ADC值与对侧正常外周带ADC值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患者病理结果

39例前列腺外周癌患者,共发现44处癌灶,其中34例为单发癌灶,5例为双侧单发癌灶,34例单发癌症中有6例为弥漫型癌灶。发生在外周带中部27处,基底部17处,尖部12处,其中包括6例病灶较弥漫累及多个分区。

2.2 常规T2WI、DCE-MRI及DWI表现

40处前列腺外周带癌灶T2WI呈低信号,4处癌灶呈稍低信号或等信号。本组病例35处癌灶DWI呈高信号,9处DWI呈稍高或等信号。动态增强39例前列腺外周带癌均表现为呈早期、快速、明显强化,其中32处延时其后信号缓慢下降,呈流出样改变;12处延时期信号减低不明显,呈平台样改变。

2.3 前列腺周围带癌灶与对侧正常周围带ADC值对比和DCE-MRI联合DWI对前列腺外周带癌诊断结果

测得44处前列腺周围带癌灶ADC均值为(0.783±0.133)×10-3mm2/s,30例对侧正常前列腺周围带ADC均值为(1.465±0.118)×10-3mm2/s,二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规磁共振成像联合DWI对前列腺外周带癌术前诊断符合率90.90%(40/44)。

3 讨 论

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常见恶性肿瘤,西方发达国家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二位,病死率也仅次于肺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逐年增加,如何更好的诊断与治疗前列腺癌直接影响患者预后,这对影像科医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MRI技术对前列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已逐步得到认可。本研究利用前列腺常规MRI平扫、动态增强技术联合DWI对前列腺外周带癌进行评价,可发现其MRI各种表现特点,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3.1 T2WI对前列腺外周带癌的诊断价值

T2WI能够清楚显示前列腺解剖结构,直接区分外周带与移行带。正常外周带在T2WI上表现为均匀一致高信号,而前列腺癌好发于外周带,在外周带表现为低信号。本组病例44处癌灶中40处T2WI呈低信号,也有少部分病例(4处)表现为稍低信号或等信号,其中有6例为弥漫型癌灶,表现为外周带较广泛的片状低信号,应该与前列腺炎相鉴别。黄嵘等报道的前列腺不同分区的穿刺病理结果表明前列腺外周带癌中部、基底部和尖部病例数大致相等。而本组病例前列腺外周带癌以外周带中部和基底部相对较多,而发生在尖部比例较少(为12个),可能是由于活检容易遗漏前列腺尖部及背侧,而这些部位可以单独发生肿瘤。值得一提的是,部分作者认为T2WI抑脂成像能更好的显示前列腺包膜,对前列腺癌分期更有意义。本组病例矢状位T2WI未采用抑脂技术,主要是考虑精囊腺根部是前列腺癌包膜外侵犯的好发部位。

3.2 DCE-MRI的意义

DCE-MRI是众多无创影像学检查中显示血管供应的理想方法,可提高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准确率。国内外研究表明,前列腺癌DCE-MRI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主要表现为早期、快速、明显强化,也有部分前列腺癌表现为缓慢持续强化,可能是由于血供较少。这应该结合形态学及其他技术与前列腺炎加以鉴别。本组39例前列腺外周带癌44处癌灶均表现为较典型的早期、快速、明显强化,可能与追踪筛查的均为典型病例有关。

3.3 DWI及ADC值对前列腺外周带癌的诊断价值

目前,DWI是检测活体组织中水分子运动状态的最理想方法,它能够从水分子运动角度来分析前列腺组织的分子及细胞生物学特征。国内大外研究表明,前列腺不同解剖部位的水分子运动速度是不同的,外周围中水分子扩散速度较中央腺体明显快。本组病例大部分癌灶DWI呈高信号,ADC值较正常外周带低,主要是由于呈放射状排列的正常外周带腺泡被癌组织所取代,而前列腺癌组织为紧密的结构紊乱的恶性腺体,其肿瘤细胞核体积大,核-浆比较正常细胞增大,这些因素均影响了水分子的扩散运动,导致前列腺癌组织中水分子的运动明显受限,在DWI呈高信号,ADC值减低,这与国外报道结果相一致。本组有少数病例DWI呈稍高或等信号,可能与病灶大小、内部结构及是否合并有坏死等因素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出于伦理学考虑,本组病例用于对照的正常外周带ADC值测自于前列腺癌患者相对正常的外周围组织,可能与相应年龄段正常前列腺外周带ADC值存在一定的偏差。部分病例的病理结果来自于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测量ADC值部位与实际病灶部位可能出现少许偏差,造成ADC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另外,本组病例数相对较小,还有待进一步加大样本分析。

[1] 李春媚,陈敏,李飒英,等.前列腺癌MR动态增强扫描定量分析及其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1,45(5):508-510.

[2] 任静,宦怡.前列腺癌功能磁共振成像诊断研究[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0,33(4): 351 .

[3] 党浩丹,陈敏,李飒英,等.DWI、T2加权像及综合应用对前列腺癌诊断价值的研究[J].医学影像杂志,2007,17(10):1013.

[4] 郭雪梅,王霄英,李飞宇,等.联合应用MR波谱分析与扩散加权成像定量指标行前列腺癌定量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0,44 (4):387.

R737.25

B

1671-8194(2014)22-0238-02

猜你喜欢

癌灶轴位前列腺癌
探讨CT对乙肝肝硬化相关性小肝癌(SHCC)的诊断价值
眼镜光学成像与眼内屈光力需求须吻合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
乳腺癌多发性癌灶的相关因素分析与临床研究
屈光不正误诊为弱视49例视光学因素影响
MTA1和XIAP的表达与前列腺癌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超声评分法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风险的预测价值
前列腺癌,这些蛛丝马迹要重视
前列腺癌治疗与继发性糖代谢紊乱的相关性
微小RNA-424-3p和5p对人前列腺癌细胞LNCaP增殖和迁移影响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