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成药的临床配伍应用
2014-01-26张倩怡
张倩怡
(河南省唐河县中医院,河南 唐河 473400)
探讨中成药的临床配伍应用
张倩怡
(河南省唐河县中医院,河南 唐河 473400)
中成药是按照中医药理论辨证论治和理法方药研制而成,有特定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具有特殊的理论属性、法规属性、治疗属性、商品属性,是预防、治疗、康复、保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特殊商品,临床可单独使用,也可配伍其他方药和西药应用,深受广大患者的青睐。
中成药;配伍;临床应用
中成药作为中医药防治疾病的用药形式,和中药的起源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古代劳动人民在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产生和逐渐发展起来的[1]。中成药品种丰富,应用广泛,据统计,全国生产的中成药的品种有近万种,基本覆盖了各个方面的疾病用药,因其应用安全、疗效确切、质量稳定、服用和携带方便等优点,已成为大众日常生活和临床防病治病的重要工具。
每种中成药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而临床疾病的表现往往错综复杂,如表里同病,虚实并见,寒热错杂,脾肾同病,肝肺同病等,往往使用一种中成药难以达到理想的疗效。由于病证的复杂性,单独使用一种中成药治疗的同时,又可能对人体其他方面产生不利的影响,如阳虚作喘,四肢清冷,呼多吸少,当用金匮肾气丸以补火助阳,纳气平喘;但长久使用,又可能助火伤阴,出现阴阳两虚。故中成药应用过程中,为了增强疗效,适合复杂的病情需要,避免产生不良反应,应在辨证施治原则指导下,合理配伍,准确使用,中成药配伍应用的方法有下列几种。
1 中成药之间的配伍
1.1 增强疗效
归脾丸补气健脾,养心安神,人参养荣丸气血双补,这两种中成药配伍治疗气血不足,心悸失眠,眩晕健忘的病证,可明显增强补益心脾,益气养血,安神的效果。
1.2 适应复杂病情需要
气阴不足证,有气虚、阴虚两种证候存在,选用补中益气丸补气,六味地黄补阴,则可收气阴双补之效;外感热病,高热不退,烦躁口渴,证属气血两燔,治宜气血两清,选用清气良药白虎合剂配伍清热药凉血犀角地黄丸同用,以达气血两清之目的。
1.3 抑制偏性,防伤正气
治疗肾虚腰痛的青娥丸,属温补之药,易助热生火。长期服用,可配伍二至丸以滋阴配阳;治二便不通,阳实水肿,当选用通利峻下药时,该药攻逐力猛,易伤正气,为此,常配伍四君子丸以固护脾胃,以达到祛邪而不伤正的目的。
2 中成药与药引子的配伍应用
根据归经理论,前人认为一些药物对某一脏腑经络具有特殊作用,其选择性特别强,并且可以引导与之通用的其他药物达于病所,而提高临床疗效,因而将此称为引经,将这类药物称为引经药。药引之说,始于宋代。宋代的“和剂局”的设立,促进了中成药的应用。中成药服用方便,但不能随证加减,为了增强中成药应用的针对性,医师习惯于在成药处方之后,在开列一至数味临时添加之药,以适合不同患者的特殊需求。正如《医述》所说:“古今汤方尽,药引无穷,灵机取用,各有所宜”。这些所添加的药物,可贱可贵,被称为药引,或称引子药。引药具有引药入经,直达病所,提高药效,照顾兼证,扶助正气,调和药性,降低毒性,娇臭娇味,便于服用等作用。又如李时珍言:“升着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着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临床常见的成药与药引配伍如下:①葱白:功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多用于送服治疗风寒感冒,亡阳厥脱,阴寒腹痛等病症的中成药。10~15 g切碎煎汤送服。多送服九味羌活丸。②芦根:功能清热生津,止呕除烦,利尿。主要用于送服治疗热病烦渴、胃热呕吐、肺热咳嗽、肺痈吐脓、水肿尿少、淋病涩痛等病证的中成药。干品15~20 g,鲜品30~60 g煎汤,鲜品捣汁10~20 mL。③竹叶:(苦竹叶、淡竹叶)清热除烦,生津利尿,主要用于送服治疗清热烦渴、心经实火、口舌生疮、淋证涩痛、黄疸尿赤、水肿尿少等病证的中成药,10~15 g,煎汤。④灯心草:功能清心火、利小便,主要用于送服治疗心烦不眠,淋证涩痛,水肿尿少等病症的中成药。3~5 g煎汤。⑤童便:功能滋阴降火,止血散瘀,主要用于送服治疗阴虚发热、老嗽咳血 、血热吐衄、产后血晕、恶露不下、跌打损伤、瘀血作痛等病症的中成药。新鲜童便一小杯。⑥红糖:功能散寒、活血、补血,主要用于送服治疗妇女血寒、血虚、血滞所引起的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瘀阻,癥瘕积聚等病症。每25~50 g,开水溶化服。⑦藕汁:功能清热生津止渴,凉血散瘀止血,主要用于送服治疗热病烦渴,内热消渴,血热吐血的中成药。鲜藕捣汁。如送服十灰散。⑧米汤:功能保护胃气,培补中焦,主要用于送服苦寒伤阴、燥热伤阴、泄降攻伐、峻下逐水、破血消癥等有伤正气,损害脾胃的成药。如送服当归芦荟丸。
临床选用药引,应根据患者疾病变化、病程长短、病位所在及个体差异,随证选用,以促进药力共出,达到力佳效宏的目的。临床选用的药引很多,如生姜、葱白、蜂蜜、白茅根、甘蔗汁、萝卜汁、饴糖、苏叶、荆芥、薄荷、玉米须、菊花、鲜竹沥汁、木瓜、红花、橘皮、牛膝等。
3 中成药与汤药的配伍
中成药与汤剂的配伍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①中成药与汤药同服,即根据病情需要辨证论治,遣药组方,并选用所需的成药,用煎好的汤药送服选定的成药。如治疗肝阳暴张、阳升风动、气血上逆、痰火上蒙所致的中风昏迷,治宜凉肝熄风、辛凉开窍之法,常以羚羊角汤加减以清肝熄风,育阴潜阳,同进灌服安宫牛黄丸或局方至宝丹,以清热解毒,凉开宣窍。②中成药与汤剂交替使用,一般以汤剂为主要治疗手段以解决主要矛盾,交替使用一些成药,或照顾兼证,或扶正固本。如治疗肝阳眩晕兼大便秘结者,常用天麻钩藤饮加减煎服,并可交替使用当归芦荟丸以泄肝通腑,照顾兼证。③中成药混入汤剂中包煎同用,含有提高药效,照顾兼证,扶正驱邪等多种目的。如治疗暑热烦渴,常于益气生津,清热解暑之剂中加入六一散或益元散、碧玉散6~9 g,包煎,以增强清热泻火、解暑除烦之功。
4 中成药与西药的配伍应用
中成药与西药临床配伍的情况比较普遍。对此,也有一些研究报道,中西联合用药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即可以协调增强疗效,也可能产生拮抗,降低疗效,产生毒副作用等。对于中成药与西药联合应用之前应充分考虑二者的成分、药理性质及配伍变化,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力求二者配伍具有协同、增效、不良反应小的特点。如板蓝根颗粒与TMP合用,抗菌消炎作用增强;四君子丸、补中益气丸可增强环磷酰胺抗肿瘤作用等[2]。
有的西药与中成药配伍可减少毒性和副作用,如小柴胡汤可减轻丝裂霉素的骨髓抑制作用;十全大补丸、附子理中丸可预防、治疗锑剂引起的胃肠道反应和白细胞减少。
[1] 崔瑛.中成药学[M].郑州:河南中医学院,2005.
[2] 廖建秀.中成药合理使用的一点看法[J].中国社区医师,2011, 13(4):124.
R28
A
1671-8194(2014)14-028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