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火生土”的认识及临床应用体会

2014-01-26孙玉信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11期
关键词:生土心阳心气

孙玉信

(河南中医学院三附院, 郑州 450008)

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说理工具之一,但多年来对其重视不够,甚至有“五行配五脏属机械配伍无太大指导意义”之言,也有对“火生土”的认识与本义不符,今就此谈谈笔者认识及临床应用体会。

1 中医五行学说“火”、“土”的含义

五行是早期阴阳家研究的内容,起源甚早,是对自然界诸多事物属性进行的高度概括。《尚书·洪范》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中医将哲学范畴的五行特性来说明人体五脏生理的功能及联系,便产生了中医五行学说——五行配五脏。如心位居上焦,为阳中之太阳,具有像火一样炎上、温煦万物的功能,故心属火;脾胃居中焦,仓粒之海,气血生化之源,长养四脏,润四旁,像土性,生万物,故脾胃属土等,而五脏肝、心、脾、肺、肾与木、火、土、金、水的对应联属,并非是简单的5种物质,而是概括表里相互联属脏腑功能的全部,如心属火,不仅包括心阳、心气,还包含心阴、心血,即不仅心阳、心气具有温煦血脉、推动血液向上、向周身运动不息,像“火”一样炎炎而上、燎原四周,且心阴、心血也具有“火”的特性,并向上向外运动,必须奔腾不息,一刻也不能停滞,这正是与其余四脏的阴血、成分、功用、特点的不同之处。“土”不仅代表脾气、脾阳,同样包含脾阴、胃阴;因为脾气、脾阳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像大地一样长养万物,而脾阴、胃阴濡润脾胃,是脾胃功能的物质基础。气血化生的保障,均具有“土”的特性,余脏准此,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认识中医学的五行学说,而不至于把“火不生土”释为命门火衰、不煦脾土,把“益火补土法”说成是“温肾阳而补脾阳的一种方法……适用于肾阳式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

2 “火生土”的渊源

“火生土”属于五行相生范畴,五行的生克乘侮《内经》多篇均有论述。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还根据事物的特性,应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将天地人3个领域中的各种事物,按照功能、行为相应或相似的原则进行五行归类,如五方、五时、五脏、五体、五官、五志、五味、五色、五音等,论述相互之间的联系,提出了五行相生相克的一般规律,可以说是中医五行相生学说的理论源泉。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其臭臊。”五行生克方面,如“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喜伤心,恐胜喜;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如“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素问·六节脏象论》)。《难经》完善了中医五行学说,明确了五行生克乘侮次序,把五行的生克比喻成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如心属火,脾属土,火生土,心为脾之母,即心具有帮助或促使脾胃发挥正常功能的作用。如《难经·五十三难》说:“七传者,传其所胜也。间脏者,传其子也。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传肺,肺传肝,肝传脾,脾传肾,肾传心,一脏不再伤,故言七传者死也。间脏者,传其所生也。假令心传脾,脾传肺,肺传肾,肾传肝,肝传心,是母子相传,竟而复始,如环无端,故曰生也。”因此,虽然《内经》奠定了五行学说的基础,但未见“火生土”五行相生的文字记载。

3 五行之“火”与五脏之阳、内火的关系

五行之“火”与五脏之阳不同。五行之“火”是自然界水木金火土相互关联的5种物质之一,用于比类阐释人体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应人体脏腑的心与小肠,概括心与小肠的生理特性;而五脏之阳是五脏皆有的阴阳属性,如心阳、肺阳、脾阳、肝阳等,具有温煦、长养、促进作用,属热的性质不是心脏所特有。这种温煦、促进偏亢则为病态的内热,热过极时称内火,所谓“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是属“内生五邪”之火,与五行之“火”迥异。

虽然肾为先天之本,内寓元阳,对人身之阳气有激发、补充作用,也不能说肾属五行“火”,因为肾不仅内藏有元阳,还藏有元阴、肾精,像水一样润养万物,滋润五脏六腑,最能代表肾脏功能的物质是肾精,因此肾属于五行之“水”。补肾阳有助脾阳旺盛,但不只如此,同时也助心阳、肝阳、肺阳旺盛,岂能将补肾健脾称之为“火生土”呢?

另外,五脏之阳属于阴阳学说范畴,与五行学说的“火”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区别,后世医家所说“肾为水火之宅”之水与火,并非五行中的“水”、“火”,而是阴、阳的代表,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即是此意。

4 火生土临床治验

火生土是正常生理情况下的状态,若火不生土则为病理状态,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心阳虚衰,温脾无力;二是心气不足,脾运无力;三是心血亏虚,助土不及;四是心阴亏虚,土燥失濡;五是心血瘀阻,中土呆滞;六是痰阻心窍,脾土壅瘀。

4.1 心阳虚衰,温脾无力

心阳虚衰不仅温通血脉无力且无力生土,脾胃失煦,运化失常,脾不散精,或为水肿,或为腹泻等水湿不化或泛溢之病。

案1:韩某,男,66岁,2012年7月11日初诊。主诉腹泻1月余诱因未明,甚则每日10余次,便中夹杂未消化食物,时有黏液带血,便前有腹痛、胃胀、噫气,无泛酸,饭后胃胀加重,眠差甚则彻夜不眠,舌质淡,苔黄厚,脉结代。既往有先心病史,冠心病5年。分析其病机为心阳亏虚不能养神,温脾不足,脾运无力,以附子理中汤合痛泻药方加味:党参15 g,白术15 g,干姜10 g,制附子10 g,黄连6 g,陈皮15 g,防风6 g,炒白芍12 g,茯苓30 g,苍术10 g,川朴10 g,甘草6 g,5剂水煎服10余剂,取良效而愈。

按:本案腹泻不止、完谷不化,又有平素夜不能眠,证属心阳虚衰、火不生土、温运无力,所以腹泻每日10余次,大便中夹杂未消化食物;心阳亏虚、心神失养故入睡难,甚则彻夜不眠;阳虚生内寒,寒凝血涩,故脉结代。所谓“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施法温阳助运即“火生土”,方中附子性大温入少阴经,温心阳(非独温肾阳)助脾运化,诸症皆除。

4.2 心气不足,脾运无力

因脾之大络名曰虚里,其动应衣,脉宗气也。脾之络与心气相通,心气不足,胸中大气无力斡旋,气机升降乖异,脾主气机之枢失健,运化无力,或为气机阻滞导致腹胀,或为水湿内停、泛溢肌肤发为水肿。

案2:魏某,男,71岁,2014年4月21日以“发作性心慌、胸闷痛4年,加重并腹胀、嗳气5 d”为主诉就诊。既往有“心律失常”病史20年,“心脏起搏器植入术”8年,“房颤”、 “心功能不全”病史4年。近5 d心慌、胸闷痛加重,步行大于100 m即诱发,并伴有口唇紫绀、腹胀、嗳气、双下肢水肿,偶有头晕、乏力,纳食可,眠差,不易入睡,二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脉迟结代,几经治疗效果欠佳。其病机为心气不足,推动无力,血行不畅,火不生土,脾失健运,气机郁滞,水湿泛滥。药用:党参30 g,桂枝12 g,白芍12 g,枳实10 g,厚朴10 g,川芎10 g, 炒枣仁30 g,半夏10 g,黄芪30 g,焦楂10 g,炙甘草6 g,生姜3片,大枣5枚为引,水煎服每日1剂,5剂后胸闷心慌、水肿均消。又加减调服15剂,前症未作,中成药归脾丸善后。

按:上案有心气虚衰之胸闷、气喘、气短乏力,还有火不生土、脾虚失运、气化无力之腹胀、便溏、双下肢浮肿。治疗时心脾兼顾,火土同调,切勿健脾忘治心,治心未治脾,亦“火生土”之意。

4.3 心血亏虚,助土不及

心血亏虚,脉道失充,血运迟滞;滋养不足,脾胃虚弱,纳运无力,出现脘腹胀满、大便秘结等症状。

案3:宋某,女,24岁2012年7月25日初诊。主诉胃痛时作1月余,饿时明显,伴恶心,纳后2 h许出现胃中空、隐痛、眠差、入睡难、心稍烦、口中异味、舌质红、苔薄黄和脉细,其病机为心血不足、胃土失濡、气机郁滞。方用酸枣仁汤合保和丸加减:当归15 g,炒枣仁20 g,川芎10 g,知母10 g,茯苓30 g,陈皮10 g,半夏10 g,炒卜子10 g,连翘10 g,元胡10 g,川楝子6 g,甘草6 g。7剂服后胃痛消除,睡眠如常,心不烦而愈。

按:心血能助脾胃运化不好理解,实际在临证时经常会遇到类似病例,尤其是心脏及脾胃病科,既有眠差、入睡难、心稍烦、心血亏虚的症状,又有腹胀、纳食少、脾胃呆滞、纳化失常的表现;有的是血虚明显,有的是气血俱虚,要仔细把握方可万全。

4.4 心阴亏虚,土燥失濡

心阴亏虚,脉道失濡,虚热内生,脾土失润,胃土燥结,出现口干口渴、纳运失常等症状。

案4:海某,女,55岁,2012年3月19日初诊。主诉以口干、眼干6年余,口干无唾,目干无泪,畏光、酸困难睁,腰酸困痛,右侧头痛时作,纳食可,眠差,入睡难,心不烦,善太息,大便稍干3 d 1行,小便调,口不苦,舌质暗红,裂纹舌,苔少,脉细。其病机为心脾肝肾阴液亏虚、清窍失濡失养,治以玉女煎加味:生地20 g,麦冬10 g,元参20 g,生石膏15 g,知母10 g,怀牛膝15 g,火麻仁30 g,天冬10 g,石斛10 g,柏子仁18 g,鳖甲15 g,菊花10 g,旱莲草30 g,7剂。服药后诸症缓解不明显,舌脉同前,更方为天王补心丹加减:天冬10 g,麦冬10 g,当归15 g,生地20 g,柏子仁18 g,炒枣仁18 g,元参30 g,丹参30 g,太子参10 g,桔梗10 g,煅乌贼骨30 g,浙贝10 g,决明子30 g,甘草6 g。水煎服7剂症状消失,后以中成药补心丹口服维持。

按:心阴亏虚,濡润无力,胃土过燥,出现“无水舟停”等症状,年纪大,性功能差的病人常有此证,要心胃同治,天王补心丹甚佳。

4.5 心血瘀阻,中土呆滞

心血瘀阻,“火”郁不发,温养受遏,中土呆滞,或郁而化热,或瘀滞疼痛。

案5:刘某,女,53岁,以消瘦3年为主诉住院治疗。多项检查均无明显异常,无饥饿感,但能食且食后未饱,即胃中难受、口干不苦、失眠多梦、心烦急躁、大便量少、小便正常、舌质暗红、两边瘀斑、苔薄白、脉细无力,多方治疗无效。分析其病机为心血瘀阻,“火”郁不发,胃土失助,腐熟无力,治以血府逐瘀汤加味:当归15 g,生地15 g,赤芍20 g,川芎10 g,桃仁10 g,红花6 g,柴胡5 g,枳壳5 g,桔梗5 g,怀牛膝15 g,炒枣仁20 g,甘草6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服上方效显,后加郁金10 g,继续服药治疗3周病愈。

按:心血瘀阻、中土呆滞为内科杂病中经常遇到,尤其是心脏内科,不论是心阳亏虚或心阴亏虚,或心气郁阻导致心血瘀滞,均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脾胃功能,心衰患者的症状更明显,合理选用活血化瘀药物,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4.6 痰阻心窍,脾土壅瘀

痰浊阻滞心窍,心气不展,心血瘀阻,脉道不畅,助脾不及,脾土壅瘀,运化失常,生湿生痰,出现癫痫抑郁、不寐不寤等病症。

案6:陈某,女,35岁,以不寐烦躁5年为主诉来诊。患者体丰气盛,不寐多梦,抑郁寡欢,口干口苦,食欲正常,大便黏滞,带下量多,色黄,月经量少,色暗,舌质淡红,苔黄,脉弦细。分析其病机为痰浊蒙蔽心窍,脾土壅瘀,运化无力,治以黄连温胆汤加味:陈皮10 g,半夏10 g,茯苓30 g,枳实30 g,黄连6 g,竹茹10 g,苍术10 g,胆星6 g,白蔹10 g,郁金10 g,石菖蒲10 g,远志10 g,甘草6 g,7剂水煎服。药后显效,调治1个月后,症状消除。

按:一般认为,现有脾胃运化失常、生湿生痰、痰郁化热,导致心神被扰;其实同样有无形之痰,蒙蔽心神,出现抑郁寡欢、不寐不寤,然后出现纳呆便溏、形体肥胖、舌淡苔厚腻等,治则均为化痰开窍,但侧重点有所不同,本证应以治心为主。

综上所述,中医五行学说的“火生土”中的“火”主要是针对心脏功能特点、特性的概括,包括心阳、心气、心血、心阴,不应是肾阳、命门之火;“土”当指脾与胃。火不生土的病证临床很常见,应用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指导临床实践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以上己见或有片面,请同道指正。

猜你喜欢

生土心阳心气
标点符号
生土泡沫混凝土的制备及其性能
水管通了 心气顺了
生土掺量对硫氧镁水泥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生土建筑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暖“心气”,聚“人气”,接“地气”
心气不够要慢养生
聚丙烯酰胺对生土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心气”不够要懂慢养生
前桃后杏终归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