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痤疮从脾论治
2014-01-26张小卿吴景东
吕 凌,张小卿,吴景东
(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 110847)
痤疮俗称青春痘,为慢性炎症性毛囊皮脂腺疾病,是皮肤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好发于颜面、胸、背等富含皮脂腺的部位,严重时小丘疹可继发脓疮或结节。由痤疮引起的瘢痕会损害患者面部及身体皮肤的美观,故常造成患者较重的精神压力,对患者的情绪和行为方式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痤疮成为近年来美容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拟从中医学相关理论出发,探讨痤疮从脾论治的理论基础,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1 “脾主升清论”与痤疮从脾论治
《素问·经脉别论》指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后世医家据此将脾的这一功能和特性归纳为脾主升清[1]。如果脾不升清则谷气不升,元气消沉,四肢百骸无所禀受而病。《脾胃论》指出:“脾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出焉。”
临床上饮食不节、劳倦内伤、情志刺激以及过用寒凉药物均可导致脾不升清,运化失常,阳气不能生长,是脾胃不足之源。《脾胃论》言:“至而不至,是为不及,所胜妄行,所生受病,所不胜乘之也。”脾胃虚弱,火热来乘土位,乃湿热相合;继而肝木挟火热无所畏惧而妄行,为上热下寒。气郁化热、血留为瘀、津停为湿,湿、瘀、热留滞肌肉便可发为痤疮。明·陈实功《外科正宗》谓:“盖疮全赖脾土”,为痤疮从脾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治疗上应重视益气健脾,使脾气得升,气血生化有源,脏腑功能正常,则不会导致气血郁滞、脏腑蕴热及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从根源上阻断痤疮的发生[2]。
2 “内伤热中证”与痤疮从脾论治
“内伤热中证”是李杲论述内伤疾病的重要内容,其病机主要包括脾胃气虚、阴火亢盛和升降失常3方面。《内外伤辨惑论》提到:“故脾胃之证,始得之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盖阴火上冲,则气高而喘,身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大;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生长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荣卫,不任风寒,乃生寒热,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一些痤疮的发生与“内伤热中证”不无关系,临床上若不详加辨证,则治疗时很容易犯“虚虚实实”之戒。
殷新[3]等在多年的临床观察中发现,中气不足、运化失健、清阳下陷、阴火上浮是当今痤疮发生的重要机理之一。该型痤疮表现为外红内白,表面看起来一派热象,实际是虚浮于表面的热。这部分患者一方面由于脾运化失健、清阳下陷,导致腹胀纳呆、体倦乏力、大便溏薄等症状;一方面“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阳气集中于脸、额头,就形成了痤疮。治疗关键在于补脾胃之元气,升发阳气,泻降阴火,重新平衡身体阴阳。故拟补中益气汤合封髓丹加减治疗, 临证常有奇效。
3 “实则泻其子”与痤疮从脾论治
“实则泻其子”语出《难经·六十九难》,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有效指导原则。中医学认为,五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相生相克的关系相互影响和制约。母子关系是五行相生学说的体现,土(脾胃)为火(心)之子,所以由心火炽盛引起的痤疮可以通过清解阳明之火来治疗。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张介宾在《类经》中云:“热甚则疮痛,热微则疮痒。心属火,其化热,故疮疡皆属于心也”,说明痤疮的发病多与火热有关。《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云:“心为火脏,烛照万物。”心在五行属火,为君主之官,主宰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故五脏六腑的火热性病变皆为心所主。因此,面部痤疮的发病与心关系密切[4]。《杂病源流犀烛》曰:“风刺,粉刺,痤刺,肺风刺,皮肤瘙痒等症,或由风客皮毛,或由痰渍脏腑,或由上焦火毒,或由脾肺风湿搏热,治之具当以阳明为主。”故在清热解毒散结、凉血消痈基础上可加入健脾燥湿、理气通便之品治疗。脾气健运,则湿热自除;大便通畅,给邪以出路[5]。
对于痤疮从脾论治,近年来在临床上已多有验证,但对其理论基础的探讨尚缺乏深入性与系统性。没有坚实的理论作为基础,临床的经验就可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更好地进行传承。“脾主升清论”、“内伤热中证”与“实则泻其子”是中医学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分别从病因病机和治疗角度探讨了痤疮从脾论治的理论基础,既有利于充实中医脾脏象理论,也有利于更好地指导痤疮的临床治疗,提高其临床疗效。
[1] 叶庆莲. 脾主升清论[J].山东中医杂志,2001,20(11):643-645.
[2] 杨彩虹,曹立虎,高晓斐,等.岳仁宋教授从脾论治痤疮经验简介[J].新中医,2012,44(7):215-216.
[3] 殷新,唐犀麟,卢传坚.补中泻火法治疗脾虚型痤疮48例[J].陕西中医,2011,32(11):1502-1504.
[4] 刘大文.面部痤疮从心论治[J].北京中医药,2008,27(1):20-21.
[5] 汤晓旭.从脾胃湿热论治痤疮[J].河南中医,2013,33(3):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