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痉挛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4-01-25黄伟贞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18期
关键词:痉挛性口角面瘫

黄伟贞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1)

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痉挛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黄伟贞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1)

目的 探讨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痉挛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80例卒中后痉挛性面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给予单独的西医常规治疗)和观察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中医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平均治疗时间以及治疗前后面部神经麻痹程度。结果 观察组仅有1例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患者治疗无效9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7.5%,观察组的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面部神经麻痹程度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更显著(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痉挛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独的西医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面部神经麻痹程度,帮助患者尽快康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和推广。

脑卒中;痉挛性面瘫;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疗效观察

脑卒中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危险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以及高致死率的特点,随着我国医疗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知识的普及,人们的健康意识也逐渐提高,脑卒中的发病率以及病死率呈现逐步稳定的趋势,甚至有所下滑,但是大多数患者患病后均留有后遗症甚至终身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其中痉挛性面瘫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后遗症之一,患者常常会出现面部表情较少、口角歪斜、颜面部肌肉瘫痪、患侧口角留有残物、经常流涎等症状,对患者的进食以及社会交际都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存质量下降[2]。目前,临床上常常采用营养神经、改善血液循环以及清除氧自由基等常规西药治疗,但其临床疗效往往难以令人满意,中医学者认为痉挛性面瘫应属于“卒口僻”等病症范畴,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中医治疗具有独特疗效[3]。为进一步提高卒中后痉挛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缩短治疗时间,本文对我院80例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满意疗效,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80例卒中后痉挛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关于卒中后痉挛性面瘫的诊断标准[4]。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或者患有既往卒中病史但并未留有痉挛性面瘫后遗症,同时对于患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或者重度昏迷患者应予以排除。现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36~71岁,平均(51.2±10.5)岁;平均发病时间(39.98±26.12)d;脑梗死26例,脑出血14例。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37~70岁,平均(52.2±10.8)岁;平均发病时间(40.01 ±25.34)d;脑梗死25例,脑出血15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以及病变性质等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均衡性,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40例患者均常规西医药综合治疗,主要包括:①激素治疗:每天早起给予30 mg泼尼松口服,1次/天,连续服用1周,1周后逐渐开始减量至15 mg,治疗3~4 d后停用。②抗病毒治疗: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0.5克/次,连续治疗14 d为1个疗程。③营养神经治疗:分别给予100 mg维生素B1注射液以及250 µg维生素B12注射液肌内注射,每天1次,连续治疗6~9 d为1个疗程。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针灸和中医药治疗。

1.2.2.1 针灸治疗

体针取患者患侧的外关、合谷、风池、手三里、肩髃、血海、足三里、曲池、中渚、阳陵泉、髀关以及悬钟等穴位,头针取氏头针的顶前叶以及顶叶,颜面部取患者患侧的取患者患侧的夹承浆、下关、地仓透颊车、四白以及迎香等穴位。具体的针灸方法如下:针体放置在帽状腱膜下,采用平补平泻手法以15°角快速进针约40 mm,每间隔1 h捻转1次体针,总共留针8 h;头皮针的穴位按照由前向后的方式进行透刺;颜面部针采用平补平泻手法,以与皮肤呈45°角斜刺上述穴位,每次留针30 min,直至患者出现针感为止,6天/周,连续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

1.2.2.2 中医药治疗

根据中医辨证理论,在不同的发病阶段采用不同的药方,①发病初期:全蝎10 g,僵蚕10 g,白附子10 g,蜈蚣2条,对于血虚者应加用当归15 g,桃仁12 g,熟地黄12 g,红花12 g;风热者应加用金银花15 g,连翘12 g;湿热者应加用苍术12 g,黄芩12 g;风寒者应加用大枣6枚,生姜10 g,桂枝12 g;气虚者应加用白术12 g,党参12 g,黄芪30 g。②中后期:配以白芍15 g,生地12 g,防风12 g,川芎12 g,当归12 g,桃仁10 g,红花10 g,用清水煎服,1剂/天,分早、晚两次服用。同时在配方中加用同时加用黄精15 g,皂角刺12 g,乳没10 g,儿茶9 g加醋混合均匀调成药膏,将药膏均匀铺在无菌纱布上外敷患处,每天换1次药。

2 结 果

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对比:观察组仅有1例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治疗无效9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7.5%,观察组的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如表1所示。

3 讨 论

脑卒中患者一旦患病多数会留有一定的后遗症,其中痉挛性面瘫是脑卒中患者主要的后遗症之一,通常在中枢病变恢复时发生,痉挛性面瘫患者常常会伴有通气、颜面部表情、吞咽、形成语言等口颜面功能障碍,不仅对患者的进食有很大影响,同时也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交流以及社会交际往来。尤其是口角下垂、留有残留食物,且经常流涎会严重毁损患者的自我形象,极易产生自卑、沮丧、抑郁等不良情绪,给患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临床上西医治疗主要采取改善微循环、清除氧自由基、营养神经等等对症治疗,但往往治疗疗程较长,且长期服用极易产生不良反[5],临床疗效难以令人满意。中医对于卒中后面瘫具有较长的研究历史,在临床治疗中具有独特疗效,中医学者认为[6],卒中后痉挛性面瘫应属于祖国中医学中“卒口僻”的范畴,脑卒中之久,阴虚血少,气中无血,血液枯燥,不能营养筋脉,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导致日不开;而颊筋带寒,进而导致急性发作,由颊入口,筋热缓不胜收,进而导致卒口僻。中医治疗主要以针灸以及中医药治疗为主,针灸疗法可有效改善口角下垂以及流涎症状[6],针刺可刺激到降下唇肌以及口轮匝肌,而夹承浆位于承浆外侧一寸间的凹陷部位,颊肌、降口角肌以及提上唇鼻肌的纤维交错点——地仓,面中部的提上唇肌、提口角肌、颧小肌、颧大肌以及提上唇鼻翼肌是上唇以及上提口角的主要作用点,口轮匝肌是融合上述这些肌肉的综合控制点,因此本文主要对于夹承浆以及地仓透颊车进行针刺,可提高神经的兴奋性,调节面部肌肉张力,有效疏通诸多经络,改善面部微循环,加强面肌组织的供血、供氧,进而改善麻痹和瘫痪面肌功能。中医药治疗主要以活血通络、清热祛风、调理气机为主要原则,本方中白附子可辛温升散,改善面部之风,达到缓解痉挛,消除局部水肿的作用,对于化痰通络也有很好的疗效。全蝎可搜风刮骨,对于祛风解痉、通络止痛具有良好效果,伍以僵蚕可共奏化痰理气之功;防风可祛风散寒;白芍、当归、川芎具有补血活血、理气祛风、散瘀理气的效果;甘草具有解毒,协调诸多中草药共同达到祛风散寒、活血止痉的功效。

[1] 张璞璘.面神经麻痹中医证治体会[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11,23(5):51-54.

[2] 王健.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60例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11,24(4):78-79.

[3] 王东.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80例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09,7(3):78-79.

[4] 孙丽.针刺加康复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0,12(10) :1675-1676.

[5] 何小花,张丽君.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单双侧的康复训练对比[J].中国伤残医学,2010,18(3) :28-29.

[6] 李彦宏,高述珍,孙德华.中枢性面瘫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疗效观察[J].中国综合临床,2011,24(Z1) : 20-21.

R255

B

1671-8194(2014)18-0286-02

猜你喜欢

痉挛性口角面瘫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针刺跷脉穴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保留口角轴唇颊瓣修复下唇缺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卵巢囊肿蒂扭转螺旋CT联合多平面重建技术诊断价值分析
元胡止痛口服液对缩宫素致小鼠离体子宫痉挛性收缩的影响
视角与口角
两代人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