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排HRCT扫描技术在肺间质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2014-01-25曹维彬罗利民毛艳蕊
曹维彬罗利民毛艳蕊
(1 焦作市妇幼保健院放射科,河南 焦作 454000;2 焦作市军分区,河南 焦作 454000)
64排HRCT扫描技术在肺间质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曹维彬1罗利民2毛艳蕊1
(1 焦作市妇幼保健院放射科,河南 焦作 454000;2 焦作市军分区,河南 焦作 454000)
目的 探讨64排HRCT扫描技术诊断肺间质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3年4月在我院诊断为肺间质病变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多种影像征象。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肺间质病变CT表现主要有:①磨玻璃影;②肺小叶间隔增厚;③网格状影;④ 胸膜下线影;⑤蜂窝肺。结论 64排HRCT图像能准确、清晰显示肺间质病变的各种影像特征,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CT扫描;肺间质性病变;X线计算机
肺部间质性病变是一种慢性下呼吸道炎症疾病,通过对肺间质和肺泡壁进行侵犯,而引起胸膜纤维化和肺小叶间隔增厚[1],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升高,临床上常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扩张[2,3]。HRCT扫描是在常规CT的基础上利用了薄层扫描和高分辨率重建技术,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充分显示肺间质病变的分布及各种影像特征,在临床诊断及治疗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主要选取2011年11月至2013年4月在我院诊断为肺间质病变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5例、女23例,年龄24~45岁,平均32.8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干咳、呼吸困难,部分咳白色稀薄痰。30例伴有发绀,15例伴有发热,另外有13例患者伴有杵状指改变。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行飞利浦64排HRCT扫描,仰卧位,头先进,扫描范围从肺尖部至肺底部;一般扫描参数120 kV,300 mA,层厚和间隔设为0.625 mm。所有数据图像传入EBW工作站,分别进行轴位和冠状位图像重建。全部病例由3名CT室诊断医师阅片,综合分析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并取得相同意见。
2 结 果
研究结果显示,58例患者中有:①磨玻璃影39例(67%);②肺小叶间隔增厚16例(28%)③网格状影21例(36%);④胸膜下线影12例(21%);⑤蜂窝肺9例(16%);⑥牵拉支气管扩张5例(9%)⑦肺气肿、肺大泡18例(31%)⑧胸膜增厚14例(24%)。图1~6为肺间质疾病的不同CT征象。
3 讨 论
肺活检的病理诊断一直是肺间质疾病的“金标准”,但是由于其创伤性及风险性,且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不易被多数患者接受。随着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HRCT采用层厚<1.0 mm薄层重建,降低了平均容积效应,高空间频率算法重建提高了组织细微结构的分辨力。且影像学检查是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手段,可对肺部疾病早期诊断、治疗复查及预后提供了便捷。Verschakelen[5]认为HRCT的诊断肺间质病变特异度可达90%,不需要进行肺活检,因此HRCT为肺间质病变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诊断依据。
3.1 HRCT诊断肺间质性病变的作用
①对临床症状明显、肺功能异常的患者,HRCT检查可发现早期病灶;②可发现肺间质性病变的多种CT征象:磨玻璃影、网格状影、 蜂窝状影等;③有助于确定病变的范围及进展情况,如可逆性和不可逆性;④可发现病变的分布和范围,提示活检应获取标本的部位;⑤HRCT是一种非创伤性检查,可通过多次检查作动态随访,评估预后。
3.2 肺间质性病变HRCT主要表现
①磨玻璃影(本组39例,占67%);HRCT表现为双肺透亮度减低,弥漫分布斑片状、云絮状密度略高影,其内血管影仍可清晰显示,此征象是由于肺泡少量渗出导致,尚处于病变早期或活动期。②肺小叶间隔增厚(本组16例,占28%);HRCT表现为与胸壁垂直的细线状高密度影,长约1~2 cm,厚约1 mm。此征象是由于间质增生、淋巴管扩张及纤维化引起。③网格状影(本组21例,占36%);HRCT表现为双肺中、外带弥漫性分布的细网状影或粗大网格状影,以中、下肺及两肺基底部较为明显。此征象是由于所有邻近肺小叶间广泛受侵所导致。④胸膜下线影(本组12例占21%);HRCT显示胸膜下长约2~10 cm与胸膜平行的弧形线样高密度影,是由于肺泡萎缩、细支气管纤维化、小叶间隔增厚连接所引起。⑤蜂窝肺(本组9例占16%);HRCT表现为肺野内大小不等、边界清晰的蜂窝状囊状影,此征象是由于肺结构广泛损害和小叶结构消失导致。⑥肺气肿、肺大泡(本组18例,占31%);HRCT表现为两肺透过度增加,可见多发薄壁无肺纹理透光区,边缘清晰,常见类型有小叶中心型、全小叶型、小叶间隔旁型肺气肿,多由于肺泡间隔断裂、肺泡腔相互融合形成。
总之,64排HRCT图像能准确、清晰显示肺间质病变的各种影像特征,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1] 朱元珏,陈文彬.呼吸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71.
[2] Gribbin J,Hubbard RB,Le Jeune I,et al.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and sarcoidosis in the UK[J]. Thorax,2006,61(11):980-985.
[3] Navaratnam V,Fleming KM,West J,et al.The rising incidence of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n the UK[J].Thorax,2011,66(6):462-467.
[4] 张春谦.间质性肺疾病的影像学研究进展[J].放射学实践,2012, 27(2) :218-219.
[5] Verschakelen JA.The role of 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 in the work-up of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J].Curr Opin Pulm Med,2010,16(5):503-510.
R445;R563
B
1671-8194(2014)18-01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