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养羊业发展思路
2014-01-25梁全山西省大同市农业委员会
文│梁全(山西省大同市农业委员会)
在当前养羊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各县区各部门在发展过程中,要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因地制宜,有序推进。
大同市地处山西省北部黄土高原地区,天然草地丰富,养殖历史悠久,发展养羊业优势得天独厚。全市草地面积721.7万亩,同时拥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各类杂粮等饲草饲料资源。那么,如何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壮大养羊产业,使其成为大同市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笔者在认真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建议和思考。
一、大同市养羊业发展现状
在省、市的扶持下,全市养羊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到2013年全市羊饲养量达到454万只,其中年末存栏227.3万只,年内出栏226.7万只,羊肉产量3.2万吨。
1.养羊业不断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全市养羊业从十年前基本都是一家一户的散养模式,逐步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到2013年,全市羊饲养量在20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达到1349个,规模化饲养总量达到118.2万只,占全市羊总饲养量的26%,其中规模上千只的养殖场有240个,上万只的有24个。
2.养殖小区建设标准越来越高。全市肉羊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从无到有,技术标准越来越高,配套设施日臻完善,到2013年全市肉羊标准化养殖小区累计达到166个。涌现出了浑源泰丰养殖场、左云园湾沿农牧专业合作社、根源牧业公司种羊繁育基地、广灵奋强农牧专业合作社、天镇振翔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一批肉羊标准化、现代化养殖场(小区)。
3.养羊专业合作社经营渐成主流。养殖户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实行“六统一分”的运营模式,解决了制约单个养羊户饲养场地、良种、饲草、防疫、销售等问题,成为近几年发展最快的经营模式。到2013年底,全市共成立农民养羊专业合作社718家,羊饲养总量达到70多万只,占规模养殖总量的59%,成为养羊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二、影响养羊业发展的问题
1.产业基础环节制约较多、影响发展。一是资源分布不平衡、利用不充分。一方面,大量的农作物秸秆缺乏专用收割机具和储藏设施,约有30%因收割费时费力而闲置焚烧,造成空气污染;另一方面,不少养羊户缺少饲草,外调购入,成本加大。二是良种繁育体系不完善、优种覆盖率低。全市现有种羊场12家,年育种3万只左右,肉羊种公羊和基础母羊严重缺乏,适于肉羊发展的多胎品种和杂交配套组合尚未形成。三是行政服务不到位、成本高。如养殖户反映较为强烈的养殖业环评收费问题,其他诸如新建养殖场(小区)土地使用、七通一平等环节,都存在服务不到位现象。
2.养羊启动发展融资较难、扶持不够。农户筹资难是发展养羊业的一大难题,由于金融信贷门槛高,农民有效抵押物缺乏,政府扶持资金无条件申领等原因,普通农户很难筹集到启动资金,规模养殖企业也面临同样难题。
3.产业化经营链条较短、带动不足。现阶段大同市养羊业在生产经营、组织管理、市场流通等方面仍处于较低水平。一是产业链条较短。基本还停留在生产育肥的初级阶段和产业链上游,而在最能体现经济效益的加工、销售等后续环节出现“断链”。二是龙头企业带动不强。全市与养羊业相关的企业共有13家,其中10家屠宰企业,3家饲草企业,经营规模不大,带动辐射不广,周边农户受益有限。目前,在大同市注册的肉羊屠宰厂中,实际常年运营的只有3家。三是品牌效应不足。在大同市的9个农业县区中,与养羊产业相关的注册品牌数为6个,已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有3个。
4.技术服务体系人员短缺、经费不足。搞好养羊业,离不开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从目前来看,在服务队伍、经费保障、机制创新等方面都不能很好地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要。一是人员匮乏。全市畜牧兽医工作人员共531名,其中县区繁改站、牧草站、防治站155名,70个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376名。不仅总量不多、分布不均、年龄偏高、文化技术水平偏低,而且普遍存在有编制无人员现象,不少乡镇中心站只有1人,工作难以开展。二是经费不足。由于经费支持不足,有些工作开展难度很大。
三、促进养羊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积极推进大同市畜牧业特别是养羊业的发展,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所在。
1.坚持一个战略。坚持一个战略,就是根据大同市实际,因地制宜地坚持“以农载牧、以牧富农”发展战略,以规模化、产业化养羊业为抓手,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步伐。要加快制定全面推进养羊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典型带动作用,调动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和创业热情,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引进外地龙头企业和鼓励本地资本转型发展养羊业作为重点,强化引导,创优环境,搞好服务,为规模化、现代化养羊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2.把握三个关系。一是把握好快速发展和稳定有序的关系。在当前养羊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各县区各部门在发展过程中,要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因地制宜,有序推进。
二是把握好扩大规模和适度经营的关系。规模化、园区化是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根据防疫要求,把握好适度的养殖规模。同时,要重点扶持“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的带动辐射作用,使养羊业惠及千家万户,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三是把握好前期扶持和长期服务的关系。受市场供求、农户意愿及目标考核等众多因素推动,在养殖业项目建设初期往往能得到相对较多的重视和扶持,待中后期政府的相关服务则有所缺失。养羊业周期长、见效慢,需要政府树立全面服务、长期服务的理念,在人员队伍、相关配套设施、服务项目追踪等方面建立系统化、精细化服务体系,保持政策的持续有效性,真正把大同市养羊业做大做强做成熟。
3.抓好三项工作。一是抓好畜牧业发展用地问题解决。要抓住山西省综改试验的良好机遇,努力解决畜牧业发展中的土地使用问题。在搞好土地普查、摸清土地真实使用状况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区域发展状况,实行不同的保护率,因地制宜,分类施行,更好地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助力畜牧业发展。
二是抓好财政扶持引导资金使用。要不断优化财政投入方向和结构,在园区规划、基础设施、技术培训、疫病防控、良种繁育、畜牧机械等对养殖业发展有直接影响的方面,给予财政补贴。要坚持“扶大扶优”与“扶小扶弱”同步进行,使政策惠及更多中小规模养殖户。要大力整合农业综合开发、京津风沙源治理、首都水资源保护、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等项目资金,捆绑使用,集中投放,重点向养羊业倾斜,提高项目建设的整体成效。
三是抓好影响畜牧业发展的各项改革。要加大部门协调配合力度,简化行政手续,降低行政门槛,优化服务内容,为养殖业发展开辟快捷高效的绿色通道。要探索建立政府、企业(合作社)与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对接的有效机制,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搭建投融资担保和信用平台;要探讨建立养羊业保险制度,完善“政府+保险公司+养殖户”的保险机制,政策性保险要尝试向肉牛、肉羊扩展,提高畜牧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4.完善五大体系。一要完善技术服务体系。积极组织和鼓励科研院校(所)、龙头企业和畜牧业合作社开展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服务。稳定和充实生产第一线的技术服务人员,不断加强技术培训。创新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管理、使用、服务、评价和激励机制,培养一批扎根农村、乐于奉献的“土专家”、“田秀才”,切实解决好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广泛开展农民养殖技能培训,提高畜牧业生产科技水平。
二要完善良种繁育体系。要加快健全完善肉羊良种繁育和推广体系,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特别要大力保护本地特色品种。重点扶持一些技术水平高、管理水平强、基础条件好的种羊场,加强对进口种羊、能繁母羊补贴,推广胚胎移植、人工授精和杂交改良技术。
三要完善动物防疫体系。要坚持“防控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市县财政要确保相关经费列入预算并及时足额到位。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动物防疫网络体系,特别是加强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提高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和快速反应处置能力,确保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
四要完善饲草饲料体系。要把推广优质饲用玉米作为调整种植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对比算账、典型带动等方式,转变农民重粮不种草的传统观念,积极推广耕地种草,力争全市一半左右的耕地种植饲草玉米、苜蓿,其中100万亩配套膜下滴灌水利设施。扶持发展青贮、黄贮饲料,推广秸秆加工和柠条综合加工利用技术,制定牧草种植、饲草加工机具、饲草加工企业的财政补贴优惠政策。
五要完善知名品牌体系。面对养羊业迅猛发展的形势和可能会相对下降的比较收益,要着力提高大同市畜牧业品牌化发展水平。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积极进行“三品一标”申报,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知名畜产品品牌。要加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完善监管执法手段,增强农户和养殖企业的安全责任意识,打造安全绿色放心的大同肉羊品牌,凸显产品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