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扎基层心向党 服务群众在路上—记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第七党支部
2014-01-25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第七党支部(原兽医诊断室党支部)是由兽医诊断室(猪病防控室)组成的基层党组织,主要承担以猪病为主的动物疫病监测、防控和技术研究等工作任务,现有正式党员10名,入党积极分子2名。多年来,第七党支部在中心党委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精神,努力提高服务基层的能力和水平,深入了解养殖场户的实际需求,打造了一支情系群众、了解群众、服务群众的动物疫病诊断防控团队。
一、多条途径,千方百计提供贴心服务
兽医诊断室(猪病防控室)作为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参考实验室,承担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国家监测任务,为国家动物疫病防控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党支部也结合业务工作长期扎根基层,为养殖场户提供急需、适用的科学养殖技术培训和指导。
1.下乡村,田间学校开在家。第七党支部密切联合各地基层疫控中心和防疫站,面向养殖场户、兽医站工作人员和村级防疫员举办“科学养殖培训班”和“生猪常见疫病防治技术培训班”。课堂上,同志们用科学事实说话,用百姓语言交流,举例形象生动,课堂互动频繁,受到广大养殖户的好评。
2.进猪场,技术服务送上门。为了方便广大养殖场户,服务小分队还结合实验室实际情况,开展出诊和接待送检、尸体剖检、实验室检测、出具诊断报告、提供专业技术咨询一系列免费服务,实现了猪圈和实验室的无缝对接。
3.以点带面,增强服务辐射力。第七党支部以点带面,集中组织专业技术知识精湛的党员干部以重点培训班、专项培训帮扶等多种形式,为省、直辖市等疫控中心人员和猪场技术人员进行动物防疫、疫病检验技术的培训,着力提升省、市、地各级兽医工作者疫病防控工作水平。
4.“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实现提升能力的良性循环。支部在实践群众路线过程中,通过深入养殖场户,在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得到了一些临床病料,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以前工作中未接触的新病原,并且对新病原进行研究,运用于生产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三个保障不断探索提高服务能力
或许在旁人看来,第七党支部在服务基层这个“副业”上付出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他们“主业”不忙吗?不,他们很忙。2013年,第七党支部承担了科研课题6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4项,发表论文11篇,参加农业部及国际组织能力比对14项24个对比参数,“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确诊及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完成全国31个省市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40余万份监测样品的检测和分析工作。为完成全国重点原种猪场垂直性传播疫病监督检验的工作任务,在去年天气最炎热的7~8月,全室人员到全国95个原种猪场采集样品9360份,一个月内完成41503头份的检测任务。在如火炉炙烤的南方,大家穿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下猪场一干就是几个小时,全身都被汗水浸透。那么,是什么激励着支撑着他们在服务基层的征途上一路前行呢?
1.“纵横计划”—思想建设提供不竭动力。结合学习型党支部建设,第七党支部制定了“纵横计划”,即深化专业知识,提升技术水平为“纵”;强化党建理论、拓展综合素质为“横”,把党员干部思想认识统一到全心全意为养殖户服务的根本要求上来。
2.“全员察民情”—作风建设强化群众观念。支部要求党员充分利用每年到基层养殖场户采样的机会深入养殖场户,在了解疫病流行情况的同时,进村入户倾听诉求。每位党员每年下基层时间不少于一个月,探访层面涵盖省、市、县、乡、村、户六个层次,逐渐形成了“全员察民情”的支部工作作风。
3.“基层服务小分队”—组织创新提高服务效能。为了更好地服务基层,第七党支部在组织形式上有三个创新。一是组建“基层服务小分队”。每次由2~4名党员同志进行基层兽医服务。二是结合项目。结合“北京市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等项目开展服务,实现了工作和服务的两促进、双丰收。三是联合系统。第七党支部在服务基层的过程中发挥系统优势,积极争取地方疫控中心的支持,和区县兽医实验室联合活动,即为活动创造了便利,又加深了与地方机构的交流,实现共建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