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中医证型动物模型的研究概述*
2014-01-25范金花胡国恒乐金海
范金花 胡国恒 乐金海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7;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中风中医证型动物模型的研究概述*
范金花1胡国恒2乐金海1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7;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中风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综述
中风具有致残率高、预后差、易复发的特点,在全球已成为第一致残和第二致死原因的疾病[1-2],给社会和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长期以来中风的西医治疗措施虽多,但尚缺乏理想的、安全的药物[3]。随着现代实验技术的应用,通过动物实验来探索中医药的作用机理已成为一个重要方法,亦是热点。目前,中医药研发及中医基础研究所用的动物模型仍以疾病动物为主,与中医的辨证论治理论不全相符,因此迫切需要具有中医特色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出现,研究制备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就中风临床常见的5种中医证型动物模型制备方法阐述如下,以期为中医药辨证治疗中风的动物实验研究提供方法和依据。
1 中医分型模型制作法
1.1气虚血瘀证赵辉等提出的多因素复合制作气虚血瘀证脑缺血模型制作方法,采用月龄(18±3)个月的大鼠分别予以饥饿、疲劳、寒湿、惊慌忧恐、高脂饮食处理,连续刺激10 d,第11日采用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制成大鼠脑缺血模型。造模后大鼠出现气虚症状、血瘀症状[4]。张允岭等参照赵辉等提出的多因素复合制作气虚血瘀证脑缺血模型制作方法,并根据中医“劳则气耗”的理论,以劳为主,采用大鼠负重后分批放入圆形游泳池,水温控制在(20±1)℃,强迫其不停游泳直至力竭后捞出,每天力竭性游泳1次,持续21 d。然后采用改良Z-longa线栓法建立MCAO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模型动物表现出少动或不动,无力抵抗,偏瘫,舌色紫黯、舌下络脉青紫粗长等脑缺血气虚血瘀证的表征,血液流变学检测提示模型大鼠血液黏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脑组织形态学符合脑缺血改变特征[4-6]。徐亚林等[7]采用每只大鼠每天喂食高胆固醇饲料同时按给予强地松口服,按此方法喂养4周,第3周时大鼠出现精神委顿,背毛枯槁、竖立、脱落,尾巴远端
及四肢发凉、蜷缩,活动减少,耐疲劳时间减少,攻击性及对抗性减弱,舌体胖大等气虚症状。同时出现舌质暗红、四肢爪甲青紫、皮肤出现丝状红缕等血瘀症状,然后采用线栓法制造局灶性脑缺血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模型动物通过对神经功能缺损征的判断及对大鼠脑经TTC染色,出现边界清楚、范围较恒定的苍白色梗死灶,示造模成功[7]。多数文献都是利用激素具有刺激骨髓造血的功能,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增加,大剂量也可使血小板增多,提高纤维蛋白原浓度,缩短凝血时间等作用制造动物血瘀模型,如苗明三等采用注射地塞米松的方法制造大鼠血瘀模型,每日于大鼠后腿内侧肌注地塞米松溶液,连续注射10 d。实验表明全血黏度值显著增高,血液凝聚时间明显缩短提示大鼠血瘀模型复制成功,然后麻醉动物分离两侧颈总动脉作结扎术,造脑缺血血瘀模型[8]。气虚血瘀证是临床诸多疾病的常见证型,在缺血性中风中表现尤为突出,此类模型在制作缺血性中风模型运用最多,研究亦是最多,被认为是经典的中风模型,赵辉的多因素复合制作气虚血瘀证脑缺血模型制作方法应用最多。如徐丹等参照赵辉多因素复合制作此证型的中风模型探讨复元胶囊对气虚血瘀证大鼠血栓前状态的调节作用[9]。根据中医病因病机来造模,人工模拟了可致气虚血瘀的因素,如“人过四十,阴气自半”,大鼠月龄为18个月相当于人类45~60岁,故使用此月龄的大鼠,符合中医的辨证思维及临床实际情况,但其优劣没有设置对比实验来评价。
1.2 肝阳化风证谢映等采用灌附子汤4周,然后采用(1)线栓法造成大脑中动脉阻塞,复制缺血性肝阳化风模型;(2)RoSenberg方法诱导脑出血复制成脑出血肝阳化风模型[10]。但此法没有宏观观察肝阳化风的表现,亦没有行微观指标的观察,模型的成功率、死亡率及重现率亦没有体现。熊新贵等认为高盐饮食复制的高血压动物模型在许多方面与人类高血压相似,且近
年研究表明附子有明显的升压作用,故采取饮用高渗盐水同时灌服附子汤的方法复制血压肝阳上亢证模型,从激惹程度的观察,旋转时间的测定,血压测定等几个方面观察,发现模型动物出现烦躁易激惹、互相打斗、毛色逐渐失去光泽,甚至部分大鼠双眼结膜颜色加深变红,消瘦、口渴、饮水量明显增多(提示口渴),大便干结,旋转时间明显缩短(提示头晕),血压增高,肝阳上亢证造模完成的第7周用Ⅶ型胶原酶诱导脑出血,其具体操作方法参照Rosenberg方法制成肝阳化风型出血性中风模型。模型动物具有与人类肝阳上亢证相似的某些临床特征,脑内注入胶原酶后,出现偏瘫等神经缺损症状,在光镜和电镜检查下,显示脑组织呈出血性损伤改变,与临床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病理改变和神经功能缺损表现都非常类似[11]。中风肝阳化风证型在临床上出现较多,一般患者素体肝旺,或是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是嗜食辛辣刺激之品,而致肝阳上亢,阳亢化风则可见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舌歪斜,易怒,便结尿黄等症状,据笔者查阅文献情况来看肝阳化风中风动物模型研究不多。
1.3 痰瘀互结型李卫民等根据缺血性中风的病因,此病的发病与年龄、高脂饮食有密切关系,选用中老龄大鼠,采用高脂饮食,具体方法为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同时予以脂肪乳剂灌胃1个月,次日结扎左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制作缺血性中风痰瘀互结证模型[12]。模型动物出现同侧面瘫、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是模型成功的主要标志,且出现体质量明显增加,活动减少,毛发失去光泽,反应迟钝,舌有瘀点瘀斑,尾巴呈紫色等为痰瘀的部分证候,与此证候临床表现基本接近。同时检测血脂、血液黏度、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沉等指标,发现其均明显升高,表明模型大鼠血液流变性下降,痰瘀症状客观存在,且发现TXB2升高与痰瘀互结证缺血性中风以TXB2升高为特征认识基本一致。由于现代多数人过食肥甘厚味,影响脾胃运化,脾失健运,聚湿生痰致使痰浊内生,气机受阻,阻滞脉络导致血液运行迟缓,最终痰浊瘀血互结而发本病。痰瘀互结是缺血生中风的主要病机,贯穿本病的全过程[13],中风病临床辨证中痰瘀互结型亦是多见。建立最利于研究的痰瘀互结模型不可或缺,在研究中应用时应根据疾病的特点、不同的情况选用最适合的方法对其进行改进。
1.4 肾虚痰瘀型何华等先参照略作改进的Longa等的线栓法制作脑梗死模型,术后24 h对模型动物采用猫吓鼠法及高脂饮食造模,具体方法为:术后24 h将鼠笼直接置于中间仅仅隔一层铁丝网的猫笼下,猫有时可触及到大鼠,同时播放有凶狠猫叫声的磁带,每日上、下午各恐吓2 h,同时术后24 h喂高脂饲料20g,火腿肠14g,连用25 d,模型动物除了出现对侧前肢内收,无力,爬行时向左侧倾斜等偏瘫症状外,还出现毛发卷曲黯淡无泽、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嗜睡、表情惊恐,饮食减少,二便失禁等肾虚痰瘀的证候表现[14]。何华等采用自然衰老大鼠(22月龄)按Tamura的方法稍加改进,行右侧大脑中动脉近端电凝术,制成缺血性脑缺血模型[15]。且用青龄大鼠做对比,自然衰老大鼠除了出现典型的偏瘫症状外可见毛稀竖立、黯淡无泽、弓背、懒动、对抗性减弱、精神萎靡、反应迟钝、采食饮水明显减少、睡眠增多、阴囊皱缩、睾丸回升、舌质及尾部皮色暗或紫、眼球暗红等肾虚痰瘀证候,然而青龄大鼠未见上述肾虚痰瘀证候;表示本造模方法成功。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持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及调节机体代谢,与现代医学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生殖等多个系统有密切关系。临床上与肾虚相关的疾病较多,选择合适的方法制造肾虚模型必然会对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很大的帮助[16]。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速,即自然衰老,脏气亏损,肾精暗耗,精血亏乏,髓海不足,脑脉虚损,易阴虚生风夹痰瘀阻脉络;近年来此型在中风发病和转归中的作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为深入研究中风后遗症肾虚痰瘀病机,建立良好稳定的肾虚痰瘀病证模型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中非常重要。
1.5 肝肾阴虚证张娟等先采用激怒方法建立中医肝肾阴虚模型[17]。具体方法为每日定时将实验大鼠均双后肢束缚,固定于盖网上,每2只一笼,以引起明显激怒,表现为粗叫、扭打和嘶咬,每日1次,首次维持应激20min,以后隔日增加10min,共20 d,对大鼠精神、毛发、大便、舌质、眼球、尾尖等进行评分,评定肝肾阴虚程度,如大鼠出现精神萎靡、闭眼或是眯眼、低头、缩颈、弓背、毛发竖立、身体卷曲、少动、相互靠拢静卧、反应迟钝、体重明显减轻,提示中医肝肾阴虚模型建立成功,然后采用线栓法[18]制作右侧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病与证的造模因素有机结合,体现了中医病证结合的特点。现代医学理论认为肝肾精血之盛衰与神经元密切相关,中医范畴的“脑髓”似应涵盖神经元、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基质细胞、胞外基质等脑内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19]。中药“补肝肾益髓”是否能促进神经元细胞能量代谢和利用,激活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生成增多及促进神经干细胞再生,动物实验研究必不可少,此证型动物模型良好的建立可为肝肾精血之盛衰与神经元之间的关系探讨提供重要的平台。
2 结语
综上所述,建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使其不再只使用疾病模型,且需符合具有中医特色证型的造模方法。笔者总结了中风临床上常见证型的动物模型制备法,发现目前针对中医证型中风模型研究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造模过程中人为因素占的比例大,且受各种不可避免饲养环境因素影响及伦理学的制约,不完全符合人类疾病发展的规律;第二,近年来病证结合模型研究少,且中医各家分型不统一,给造模带来不便;第三,大多以主观检测指标为主,模型缺乏造模成功的客观检测标准,且其优劣缺乏对比。刘会贤等总结出:第一,中医要坚持中医自己的发展规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有筛选模拟研究的病机特异性指标,建立评价体系,使病证结合模型有理有据;第二,利用已制备完善的动物模型进行药物治疗干预或对中药新药进行评价时,亦可借鉴这些特异性指标[20]。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技术,使观察指标量化及标准化,对证深入研究,逐步完善研究制备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并尝试进行其他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制,满足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研究的需求,为中医科研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让中医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1]范学聪.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2):217-219.
[2]秦骥,张运克.不同年龄组缺血性中风患者证候分布规律分析[J].河南中医,2007,27(12):37-38.
[3]潘红,孙芳玲,王文,等.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药物及其有效治疗时间窗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19(3):201-203.
[4]赵辉,王键,李净,等.多因素复合制作气虚血瘀证脑缺血动物模型体会[J].河南中医,2010,33(22):41-43.
[5]张允岭,张锦,扈新刚,等.制作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9(4):343-346.
[6]李胜,雷征霖.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可逆性局灶脑缺血模型的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1997,5(6):341-343.
[7]徐亚林,李承晏,王鹏.局灶性脑缺血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的构建[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4,6(3):16-18.
[8]苗明三,程再兴,宰炎冰,等.大鼠血瘀合并脑缺血模型的建立[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7,18(1):1-5.
[9]徐丹,李荣亨,李学荣.复元胶囊对气虚血瘀证模型大鼠血栓前状态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1):4167-4169.
[10]谢映,梁清华,熊新贵,等.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在肝阳化风证中的表达[J].实用预防医学,2007,14(2):270-272.
[11]熊新贵,梁清华,陈疆,等.高血压性脑出血肝阳化风证大鼠模型的建立[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7(6):11-14.
[12]李卫民,池建淮.缺血性中风痰瘀互结证动物模型的初步探讨[J].实验中医药学,2012,13(1):15-18.
[13]林心君,梁晖.缺血性中风痰瘀相关机制的理论探析[J].中医药学刊,2004,22(11):2099-2100.
[14]何华,王桂香,钟士江,等.中风后遗症肾虚痰瘀大鼠模型的建立[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14):1124-1126.
[15]何华,王桂香,冯勋刚,等.试用自然衰老大鼠建立中风后遗症肾虚痰瘀病证模型[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12):1072-1075.
[16]杜江,李楠,王和鸣.肾虚模型造模方法及相关指标[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50):9433-9436.
[17]张涓,刘邦民,袁有才,等.养阴通络方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1,27(4):83-85.
[18]刘运泉,戴颖.线栓法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改进[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5,23(2):222-223.
[19]熊露,田少霞,范吉平,等.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研究探讨[J].中医杂志,2004,45(1):5-7.
[20]刘会贤,刘敬霞,刘洋,等.中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制备的现状与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8):2126-2131.
R255.2
A
1004-745X(2014)01-0090-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4.01.04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273751)
2013-07-20)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