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诺昔康不同给药方式治疗肾绞痛临床观察
2014-11-30杨智霞
杨智霞 刘 杰
(浙江省嘉兴市中医院,浙江 嘉兴 314000)
肾绞痛是急诊科的常见急症之一,其特点是突然发作的剧烈疼痛,如何快速有效解除患者疼痛,是急诊医生一直关注的课题。笔者运用氯诺昔康穴位注射治疗肾绞痛,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260人次,均为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嘉兴市中医院急诊科患者,其中男性172例,女性88例;年龄18~65岁,平均40.5岁。入组标准:患者有腹部或腰部剧烈疼痛,尿急、肾区叩痛临床表现;患者起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8分;泌尿系结石彩超或泌尿系平片检查证实患者为肾结石或输尿管结石。排除标准:年龄>65岁;有青光眼、前列腺增生及近期脑出血史;患者无法理解VAS;未明确诊断为泌尿系结石;膀胱结石或尿道结石患者。
1.2 治疗方法 患者随机分为4组,A组68例,为氯诺昔康8 mg加入2 mL注射用水,选取患者双侧三阴交,得气后双侧穴位分别注入1 mL;B组61例,为氯诺昔康8 mg加入2 mL注射用水,予肌肉注射;C组66例,为山莨菪碱10 mg,选取双侧三阴交,得气后双侧穴位分别注射0.5 mL;D组65例,为山莨菪碱10 mg肌肉注射。
1.3 观察指标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用药后15、30、60min后进行评分,根据患者标出的位置测得相应数值,记为疼痛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见表1。A组各个时间点疼痛分值均低于B组(P<0.05);C组各个时间点疼痛分值均低于 D组 (P<0.05);A组与C组在15min的时间点疼痛分值无明显差异 (P>0.05),A组在30min及60min 2个时间点疼痛分值均低于C组(P<0.05);B组各个时间点疼痛分值均低于D组(P<0.05)。
表1 各组各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分,)
表1 各组各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分,)
3 讨 论
西医认为肾绞痛是由于肾、输尿管结石刺激尿路引起局部平滑肌强烈收缩和痉挛,外加结石梗阻近端压力升高,引起肾内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增加,导致肾血管扩张,肾血流量增加,并通过拮抗抗利尿激素作用,使肾盂、输尿管内压力急剧增高产生的剧烈疼痛[1]。氯诺昔康为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用于肾绞痛的镇痛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进而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减少肾血流量及尿量,降低肾盂输尿管内压,此外还可以激活阿片神经肽系统,发挥中枢性镇痛作用[2]。山莨菪碱是临床常用的抗胆碱药物,其止痛机制是降低尿道和膀胱逼尿肌的张力和收缩幅度,是肾绞痛治疗的基础用药。
中医学认为泌尿系结石的形成多因湿热蕴结,煎熬下焦,日久尿中杂质形成沙石,或气火郁下,膀胱湿热,形成结石。针刺穴位对人体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可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内啡肽等神经递质的释放,内啡肽的镇痛效果是外源吗啡的100~200倍。强烈刺激手法产生局部疼痛,其痛点内神经末梢受到新的刺激传人皮质中枢而产生兴奋灶,提高了痛阈;且中枢在兴奋状态下交感处于优势,使平滑肌松弛,从而缓解了肾绞痛的症状[3]。而现代研究也发现,三阴交穴有解除平滑肌痉挛的作用,可促进肾盂、输尿管的蠕动[4]。外加药物在穴位处停留时间长,药物的缓慢吸收对穴位起持续的刺激作用,从而发挥强而有力的作用。
通过以上4组的临床观察,证实了穴位注射在治疗肾绞痛上与药物的协同作用,更证实了氯诺昔康穴位注射在治疗肾绞痛上,具有快速有效的特点。氯诺昔康作用一种新型的昔康类非甾体抗炎药物,临床在避开禁忌证的情况下,结合穴位注射的给药方法,在肾绞痛的治疗方面值得推广。
[1]陈晓燕.曲马多和黄体酮治疗泌尿系结石导致肾绞痛80例临床分析[J].中国校医,2006,20(4):425.
[2]姚伟红.氯诺昔康在肾绞痛镇痛中的生理药理机制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0):2510-2511.
[3]邹兰林.电针治疗肾绞痛5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2,21(1):32.
[4]林日武.黄体酮穴位注射治疗肾绞痛60例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2,4(5):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