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结合利多卡因注射治疗颈肩背部急性肌筋膜炎80例
2014-01-25何桂华温元强
何桂华 温元强 陈 立
(成都军区机关医院,四川 成都 610017)
针刀结合利多卡因注射治疗颈肩背部急性肌筋膜炎80例
何桂华 温元强 陈 立
(成都军区机关医院,四川 成都 610017)
急性肌筋膜炎针刀利多卡因
颈肩背部急性肌筋膜炎以广泛颈肩背部疼痛以及颈部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发病急、疼痛程度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工作生活。笔者近年来以小针刀浅刺结合利多卡因注射治疗该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成都军区机关医院疼痛科门诊患者80例,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其中男性33例,女性47例;年龄18~45岁,平均年龄35.5岁;病程1~7 d。
1.2 治疗方法(1)针刀治疗:患者取坐位,两手屈肘叠放在升降床沿,额头紧贴手背,在斜方肌、颈夹肌、菱形肌等肌腹处寻找压痛点并标记,如有扳机点重点标记,如广泛压痛一般单侧选3~4个点。皮肤常规消毒,采用同侧标记点先下后上的治疗顺序。①颈背部操作:左手拇指在痛点处加压使皮肤形成凹陷,右手持汉章牌50mm×0.8mm针刀,针体与肌纤维走行平行,紧贴拇指指甲快速刺入皮肤,继续缓慢进针至刺破肌筋膜浅层为度,纵向、横向摆动针体2~3次。出针并按压针眼至无出血。②肩背部操作:左手提捏斜方肌,右手持针刀快速刺入皮下,并刺破筋膜,纵向、横向摆动针体2~3次,出针按压针眼。(2)利多卡因注射治疗:针刀治疗后,以5号注射针头连接10mL无菌注射器多点散刺的同时注射0.25%利多卡因注射液,针刀操作点必须注射,另可在痛区广泛散刺注射,进针深度以穿破肌筋膜浅层为佳,每点注射0.25~0.5mL。术毕创可贴敷针孔处,24 h内勿沾水,局部保持清洁。上述治疗均在来诊时进行1次治疗,分别于治疗后第1、7日观察疼痛改善情况,7 d后进行总体疗效评价。
1.3 观察项目采用VAS评分法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
1.4 疗效标准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制定疗效评定方法。优:颈肩背部酸痛沉重僵硬感觉消失,活动自如,无明显阳性体征。良:颈肩背部症状基本消失,但活动或者劳累后稍有不适,无明显阳性体征。中:颈肩背部症状体征仍然存在,但较治疗前有改善。差:颈肩背部症状体征与治疗前相比无变化。
2 结果
观察患者80例,治疗前VAS评分(7.76±0.58)分,治疗1 d后(4.52±0.64)分,治疗7 d后(1.21±0.25)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疗效优占54例(67.5%),良21例(26.25%),中5例(6.25%)。
3 讨论
急性肌筋膜炎主要是因受伤、风寒、劳累等导致肌肉筋膜超负荷或受损而产生的非炎性疼痛综合征。颈肩背部为好发部位之一,常以颈夹肌、斜方肌、菱形肌、肩胛提肌为受累组织。以持续广泛僵痛、酸胀、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对急性患者“快速止痛”是治疗的首要原则。笔者采用小针刀浅刺联合利多卡因注射治疗该病疗效显著。
针刀浅刺可直接刺激病变筋膜,降低其组织内压力,缓解其痉挛,恢复肌肉筋膜等组织弹性,从而缓解或消除对感觉神经末梢的刺激和压迫,减少致炎因子的释放,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局部利多卡因注射,使药物直达病所,发挥了药物的最大效用,同时最大限度保证了患部各组织有效药物浓度,达到全方位清除无菌性炎症的目的。另利多卡因可通过抑制神经细胞膜的钠离子通道起到阻断神经兴奋与疼痛刺激的传导,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营养状态;在低浓度(0.25%~ 0.5%)时可达到镇静、痛阈提高等作用,从而进一步增强疗效,减轻患者疼痛。两者联合治疗急性肌筋膜炎疗效确切,见效快,安全性高,操作简便,治疗费用低,易于广大患者接受,适合临床应用。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0.
R274.3
B
1004-745X(2014)01-0166-01
10.3969/j.issn.1004-745X.2014.01.089
2013-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