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郁论治心血管神经症69例
2014-01-25张瑞萍李军强尹亚东刘书红
张瑞萍 李军强 尹亚东刘书红
(1.河南省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 灵宝 472500;2.河南省舞阳县九街中心卫生院,河南 舞阳 462414;3.河南省舞阳县人民医院,河南 舞阳 462400)
从郁论治心血管神经症69例
张瑞萍1李军强2尹亚东3△刘书红3
(1.河南省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 灵宝 472500;2.河南省舞阳县九街中心卫生院,河南 舞阳 462414;3.河南省舞阳县人民医院,河南 舞阳 462400)
目的观察中医药从郁治疗心血管神经症的效果。方法以自拟方中药(柴胡、香附、枳实、青皮、郁金、白芍、牡丹皮、连翘、党参、丹参、炒莱菔、甘草)随症加减治疗心血管神经症患者69例,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治疗1周,痊愈40例,显效21例,有效8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治疗2周,痊愈59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结论中医药从郁论治心血管神经症有很好的疗效;从气郁论治认识心悸,应该是传统医学心悸病因病机的丰富,以疏肝理气治疗也应该作为中医学治疗心悸方法的有益补充。
气郁心血管神经症心悸中医药心血管神经症(CN)是以心血管疾病的有关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属于功能性神经症的一种类型。虽然预后良好,但是如果长期患病,仍然会影响工作和生活[1]。笔者从郁论治本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69例患者均来自河南省舞阳县人民医院2005年至2011年中医内科门诊,患者依从性均好,可随访复查。均符合《内科学》CN的诊断标准[1],结合临床观察,患者主要有如下5个方面:(1)心悸;(2)呼吸困难;(3)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脘腑满闷、食欲减退、嗳气、呃逆等);(4)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5)心前区疼痛。其中,前3项为诊断CN必须具备的条件。排除病例:心绞痛;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心肌炎;二尖瓣脱垂综合征;嗜铬细胞瘤。本组69例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55例;年龄21~77岁,平均(37.72±6.59),病程最短不足1周,最长近3年。患者脘腹胀满、纳差、嗳气、呃逆、善太息、心悸气短、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等症状,明显无法归入《中医内科学》心悸辨证分型的心虚胆怯、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阳不振证、水饮凌心、心血瘀阻、痰火扰心[2]诸证型,而应属于本文所列“心气郁结”证。
1.2 治疗方法单纯使用中医药方法,采取自拟方治疗。方药组成:柴胡12g,香附12g,枳实10g,青皮10g,郁金30g,白芍30g,牡丹皮15g,连翘20g,党参20g,丹参30g,炒莱菔子20g,甘草5g。加减方法:胸痛明显者加延胡索15 g;大便艰涩者加代赭石25 g;口干者加天花粉15 g;纳差明显者加砂仁12 g;身困、乏力明显者党参加至40 g;失眠多梦者加珍珠母50 g;腹胀甚者加木香12 g;服药后腹泻者加肉桂2g。余可随证加减。煎服方法:首煎加水800mL,煎煮30min,取汁400mL;二煎加水600mL,煎煮30min,取汁300mL。两煎相混,早晚分服。
1.3 疗效标准痊愈:所有症状全部或基本消失。显效:3项以上症状消失,前3项症状消失2项以上。有效:症状消失2项以上,前3项症状消失1项以上。无效:各项症状无改变。
2 结果
治疗1周后,痊愈40例,显效21例,有效8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治疗两周后,痊愈59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
3 典型病例
患某,女性,30岁,个体户。2009年3月16日,气怒后觉心悸难忍,遂至某院诊治。24 h动态心电显示:(1)最大心率110次/min,最小心率44次/min;(2)室性早搏3次;(3)室上性早搏10次;(4)ST段压低44次,最长时限2 s;(5)室性心动过速1次;(6)窦性心动过速19次,最长阵次37。西医诊断:CN。接诊医生给予安定、谷维素等药。治疗3 d,患者自觉无效,心悸甚至有更频重之感,遂求治于中医。症见:精神抑郁,嗳气频频,自述胁肋胀痛,腹部胀闷,不思饮食,睡眠极差,小便可,大便秘结,舌质暗红,六脉弦细。综合脉症,中医诊断:心悸之肝气郁结型,治以理气解郁。处方:柴胡15g,香附15g,枳实12g,青皮12g,焦白术10g,山药15g,白芍30g,生地黄15g,莱菔子25g,代赭石30g,珍珠母60g,甘草3g。3剂水煎服。二诊:3月22日复诊,患者自谓服药后诸症皆有缓解,大便恢复至每日1行,已无嗳气,睡眠饮食均有好转,服药期间心悸未发作。患者自述于服药期间曾自行停药1 d,当晚即有心悸发作持续数分钟。因患者舌尖鲜红,于上方加淡竹叶8g,生地黄加为20g,6剂水煎服。瞩其按时服药。三诊:3月27日复诊,患者诸症已平,纳眠俱佳,唯时感口干。嘱其服逍遥丸、六味地黄丸半月以善后。
4 讨论
现代医学对于CN的病因尚不清楚,认为可能与神经类型、环境因素和性格有关。因此治疗主要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1]。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心悸”范畴。中医学对于心悸的认识源远流长。《黄帝内经》虽无明确的心悸或惊悸、怔忡病名,但多处论及心悸。《素问·三部九侯论》说“参伍不调者病”,指出脉率不规整是疾病的表现;至汉代医圣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则明确有心动悸、心下悸、惊悸的病名。所指出的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等。基于以上认识的传承,直至现代,中医学于心悸的证治,基本上都以虚瘀痰饮立论。如《中医内科学》将心悸辨证分型为心虚胆怯、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阳不振证、水饮凌心、心血瘀阻、痰火扰心[2]。鲜见有从气郁立论证治心悸者,所以此处少有相关文献可以列举印证。
笔者从气郁立论证治CN,疗效颇著。所以临证之余,常揣摩玩味,试图从中医理论的角度推究气郁而致CN的病机病理,从而认为,七情,尤其郁怒,可致气机不调。肝主疏泄,主一身气机;气机之升降出入又“无器不有”(《素问·六微旨大论》),所以肝气郁结可以导致心气郁结应该是是客观存在的。心为神之舍,心气逆乱,扰动心神,心神不宁而致心悸诸证,也是可以言之成理的。而历代经典以及现代研究,却没有此方法相关的著述。可见,从气郁论治认识心悸,是对中医学心悸病因病机的丰富,从郁论治心悸的更多内容,笔者已在文献[3]中论述。以疏肝理气治疗也应该作为治疗心悸方法的有益补充。
自拟方中,柴胡能主心腹、肠胃中结气,其味轻清,升达胆气,胆气条达,则十一藏从之宣化;香附可解六郁、消饮食积聚;枳实可消胀满逆气;青皮功可疏肝胆、泻肺气;连翘能散诸经血结气聚,亦佐治行气药燥性;党参可补脾养胃,健运中气,同时佐治行气药物克伐正气之弊;丹参可治心腹邪气;郁金功在行气,解郁,泄血,破瘀。白芍可泻脾热,止腹疼,止水泻,收肝气逆疼,调养心肝脾经血,舒经降气,止肝气疼痛。丹参可治心腹邪气。莱菔子则无论或生或炒,皆能顺气开郁,消胀除满。诸药合用,共奏理气解郁之功。纵观全方,似难寻证治CN之品,但理法方药均合乎本病病机,所以才能寓治于不治之中,疗效显著。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60-361.
[2]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4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00.
[3]尹亚东,刘书红.浅析从气郁论治心悸[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5):757-758.
R256.2
B
1004-745X(2014)01-0152-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4.01.080
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0503106)
△通信作者
2013-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