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水医事简略

2014-01-25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年11期
关键词:名医天水

新疆医科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天水医事简略

高静辛小红

新疆医科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天水地处甘肃东南部,历史悠久,医疗卫生源远流长,名家辈出,由于古时兵乱灾疫较多,加之造纸术,印刷术落后,使得众多珍贵文献难以保存至今,本文就笔者研习所得做一简要阐述。

天水;医学史;文献研究

天水地处甘肃东南部,渭河中游,因史传“天河注水”之事而得名。邑里医疗卫生源远流长,据《帝王世纪》张杲撰《医说》记载,三皇时代之伏羲氏乃境内名医,素有羲皇画“八卦”,制“九针”,创“阴阳五行”之说。几千年来,中医薪火相传,代不乏人,名医辈出,然古代文化落后,兵乱灾疫接踵而至,加之造纸术、印刷术落后,使得众多珍贵文献难以保存至今,无数名医名著便埋没于历史长河之中而不为民众所知,今就笔者平素一毫之得浅述于次,姑充引玉之砖。

1 三皇战国北魏时期

据史料记载,伏羲氏为三皇时代境内名医,于境内画“八卦”以类万物之情,象百病之理,始有五脏阴阳,六气六腑,水火升降之说。并尝百草,制九针以济世活人。据此可知,境内医事活动起源甚早,估计源于众多经验之积淀,方可促使伏羲氏有所感悟,使得画“八卦”,制“九针”得以完成。至此,医学由经验至理论开始升华。从1989年党川乡放马滩出土之秦汉墓群中发现,战国时期,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竹简《日书》记载:五行相生相克及疾病治疗之法,可见当时已有系统整体观指导医事活动。晋代著名针灸学家皇甫谧氏乃甘肃灵台县人,而灵台与天水一步之邻,盖其学术思想根植于中医经典理论及陇东南医学实践经验之积淀,加之自己临证心得而成。其理论并指导后世针灸学之发展,皇甫谧氏之学,无不促进天水医学之发展。北魏之际,公元386-534年,据麦积山北魏石窟之浮雕壁画可知,画中已有气功静功之描绘,可见当时邑里民众已广泛应用气功强身疗疾。

2 唐代至明代时期

唐代国富民强,文化昌盛。古长安乃一国之都,名贤荟萃,而天水乃长安邻壤,获益自不待言。秦地大医孙思邈,寿考德高,艺精才博,足迹遍布南北,其精诚之术,定会恩泽陇右,受益诸医。其他名流诸如王焘、蔺道人等皆为秦人,其医术必将受益一方,延及邻域。唐代公元712~755年,境内名医雷牛炼丹于长道县(今西河县)之南,唐玄宗时宫中有病者,曾召其至长安诊治,调治即愈,封为雷王。时至宋代,崔嘉彦(公元111-1191年),南宋医学家,字希范,号紫虚真人。南宋成纪(今甘肃天水)人,侨寓江西南康,曾筑室隐居于庐山西原庵修道。素习道术,精通脉理,对于《难经》、《脉经》及高阳生之《脉诀》均颇有深究,尤为重视中医诊断经验之总结。淳熙年间(1174-1184年)著有《脉诀秘旨》一卷,刊于世。崔嘉彦之《脉诀秘旨》亦名《崔真人脉诀》、《紫虚脉诀》、《四脉玄文》,其脉书,将《脉经》之二十四脉,《脉诀》之长短脉等隶属于其下加以论述。论革、牢二脉者,以此书为最早,对中医脉学影响颇深,今存明抄本于中国中医科学院馆藏,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存有缩微胶片,乃祖国医学诊断学之重要文献,据考,元朝淮南张道中玄白高士学脉法于朱宗阳,朱之师刘复真先生,刘之师崔嘉彦,后世堪称崔真人为西原脉学流派之鼻祖。另著《四原论》一卷,《广成先生玉函经注》三卷,均佚。明代境内沿袭朝廷太医院制度,由州官选拔医理精深之人为医官,授以九品冠带,管理医者。

3 清代至民国时期

清代至中华民国时期,境内名医云集,始有西方医学传入,创办医院、学校等事,今分述于次。光绪七年(1881年),英国基督教士马殿成,受内地会总会之派遣由上海来秦州,于北关菜园购地一处,建堂传教。后于北关设立女教堂,中城设教堂各一处,以赈济为名,施医济贫,劝诱入教。此为西医西药传入天水之始。光绪十二年(1886年),秦州设立牛痘局,设专职医官一人,每年春秋季组织医者定期为市民施种牛痘。清末,旧太医院制度改为医学典科,医官雷品珊。辛亥革命(1911年)后则被中医学术团体即医学研究会所取代。民国十二年(1923年),陇南镇守使创建天水华济医院,此为天水首家西医院。民国十三年(1924年),天主教德籍主教法来善于东关天主堂创办天水公教医院。民国十六年(1927年)二月,天水普济中医学校成立。中医刘述斋捐资主办,学校设立董事会,刘述斋任董事长,唐文轩任校长。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三月,天水县中医界为反对县政府、警察局及胡宗南第一师特别党部以所谓考核为名,排斥打击中医,禁止中医至警察局购处方等规定,在唐文轩、李子高、蒲仁山、张西堂、阎毅敏、王仲青等名流倡导下,发动境内中医人员集体罢市三日,声势波及邻县,迫使当局取消前规定,才使中医事业得以复苏。清末民初,诸名流如苏郁文、刘忠、李仰白、姚文俊、王具水等纷纷开设诊所,最早者当属雷瑞于天水城澄源巷开设之“瑞字号诊所”及天水镇“福善堂”等诊所,均为清顺治初年(公元1644年)前后所开设。马跑泉镇王友生之“怀义堂”,石佛镇郭振基之“仁寿堂”等诊所均于光绪时先后开业。

现将该时期名家简要介绍于后:刘俊(生卒待考),字超千,又字逊千,号林屋山人,清时天水著名医家,系刘祖武之父,医学工厚,医理精深,临证善八纲辨证,法宗仲景,善用桂枝,先生为人耿直,不阿时好,有工书画,曾手录《玉笈秘要》两卷。雷林一(生卒待考),祖传11代业医,家学渊源,临证治疗伤寒、温病、时疫等日久缠绵不愈者,采用张景岳补阴求汗诸法最见特长,平生著有《筹海编》、《长阳汇抄》二书,石印刊行。又有手抄工笔小楷雷氏家传《验方集锦》,其门婿吴疏村亦有医名,著有《疏村使用录》、《疏村备用录》均已散失无考。雷子兴(生卒待考),雷氏13代业医,于清代同治年间,随父雷汉侯(雷林一子侄辈)开业,治疗内科、伤寒、温病等于天水医界独树一帜,后世邑里名家出其门下者甚众,先生博览群书,对《尚书》、《易经》、《春秋》等书有注释,惜今已无存,据悉先生于温病临床经验方面尚存遗著而未成编。其子雷之涛,字海峰,雷蓬仙之伯父,亦承父业,其人恬淡少言,医名亦显,60年代境内名医李子高先生出其门下。刘尚杰(生卒待考),天水大城人,其先祖,其父均为医官,至先生已三世业医,系清侍郎刘永亨之父,其人刚直而仁厚,遇贫家不仅施药,且酌给炭资,存心存德,对伤寒擅长,州人悉传述之,其四子刘永清,研究徐大椿、叶香岩之学,名噪邑里,但出则常乘马仆从。缑廷杨(生卒待考),字虎臣,牡丹乡人,自伊曾祖父业医,传之廷杨之伯祖及伯父,术愈精,名愈噪。廷杨少孤,育于伯父家,尽得其学,又好《素、难》诸经,研术精思,尤有心得,凡异症,虽运道术治,服药甚效,长子成德,四子尚德,秉承家学,均有医名。邹全德(1839~1918),字子才,世居天水城内,先生性格豪爽,学识渊博,出口成章,喜吟诗作赋,医理精深,善治时疫、杂病,临证通达善辨,用药灵活,尤能辄出奇法治病,声誉颇著,其长子国兴、五子国祯继承父业,治病亦有声誉。王贯一(生卒待考),字豁然,天水城人,清秀才,当时名医,临证常宗张介宾,“八阵法则”,方多温补,治久病和体弱者颇具效验,对喉科尤为擅长,暇时兼工书法,草书甚见功力,邑人至今仍有存其墨迹者。崔义(生卒待考),天水城人,少年时为布衣商店员,有志于医,勤求古训,钻研得秘,脉理工深,治疗时病尤为专长,因之人称“崔半仙”,应邀不择贫富,诊金不计多寡,对后生谆谆教诲,每问必细刨缕释,了无倦意,随年逾古稀,尚能健步出诊,惜无著作传世,其子崔如峰克守父业,业医数十载,亦有声誉。黄正中(1886~1932),字保奄,回族,世居澄源巷,家传两代业医,为人恭俭温让,精于痒科,更得其先辈治梅毒之秘,救治甚众,誉满城乡,授徒20余人,各有所得,曾有人书联于其门曰:“家有青囊锦世泽,门多红杏霭春晖”,其孙承福能继祖业,亦著誉今时医林,1983年曾被评为甘肃省与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赵完璧(1859~1939),字荆山,天水城人,受业于雷子兴门下,医理精深,对伤寒、温病、时疫诸疾独具卓识,尝于临证所得申明阴阳互根之理,自创补阴化气诸汤,治疗伤寒、时疫邪陷营分,狂躁谵语,或缠绵日久,似阴非阴,昏愦不语者,应手辄效,对儿科造诣尤深,自制“天一疳积散”用治小儿疳积其效如鼓之应桴,求者日不暇给,邑里至今传而不衰,平生著有《小儿保降》一书,当时曾石印刊行,书中所列方用治甚效。雷溥霖(1874~1941)字品珊,受业于雷子兴门下,医术受刘河间、张子和影响颇深,临证卓具胆识,善用清下二法,对三黄石膏汤、白虎汤、承气汤、凉膈散及三甲散、消斑青黛饮等方运用匠心独具,往往覆杯而效,于邑里数次大疫之中,活人无算,因之名噪陇右,慕名入其门下受业者先后达20余人,造就甚众。吴思明(1875~1938),字鉴三,住中城,学识渊博,医术高明,平日推崇《东医宝鉴》,师其法而善治内科杂症与妇人诸疾。因其活法圆机,用药灵活,疗效卓著,故医名大噪,诊务繁忙倍于他医,始受业于刘超千门下,得其旨要,尔后又投于赵荆山处,颇得其学,然师辈多尚温补,惟吴氏独善用辛凉,主方清灵,允为良工,惜后人绍其业,致数十年几成绝响,诊暇授徒医理,又复临证亲为指点,造就良多,后辈名医周汝揖、黄韵生均出其门下。唐炎绪(1878~1960),字文轩,清末附生,早年精读《经史》,因家贫教私塾于伏羲庙,暇时研究医理,手不释卷,辛亥革命前弃儒就医,靡熟经典,明于辨证,精于方治,曾投师于陕西某医门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对伤寒、温病、时疫、痘疹诊疗独树一帜,用药轻灵而剂约,服之者屡奏奇效,故人称“唐八味”,民国七年(1918年)冬,邑里时疫猖獗,始感遇见微热咳嗽,继而憎寒壮热,咳喘颇剧,痰中带血,病者多死,城内棺木俱尽,竹席裹尸者皆是,当时医多有不明其治者,误投辛温则死,温补者亦死,惟辄出五味饮一方随证化裁,救治极多,对麻疹、烂喉丹痧、白喉等病喜用养阴保肺与辛凉宣投合法,获效甚捷,唐氏为人恭厚慈惠,有仁者之风,视怨亲善友一如平等,急人之急,诊病从不谋计方金,不假舆马,悬壶六十余载,所得仅足糊口,即遭荒乱,如围城亦不废诊治,因之德望冠于群伦,诊余得暇辄点校医书,教诲门人,孜孜不倦,曾任天水普济中医学校校长,先后授业者30余人,后辈名医如苏郁文,往仲青,刘霭堂皆出其门下。刘祖武(1880~1932年),字述斋,天水城人,出身医学世家,幼承家学,攻读经史,病理、药理均有钻研,青年时即开始行医,脉理功深,诊病宗切脉50动,然后三部九候逐一推求其规矩,洞悉病源一丝不苟,药到病除,并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二月,创立天水普济中医学校,其教育方针是中医为本,西医为辅,不可有所偏废,编写相关教材,悉心讲授,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先生病笃,然仍不忘学校之事,辞世后,学校因经济拮据被迫停办,为境内培养医疗骨干甚多,身后留有《医学三字经》、《脉理讲义》、《会精指述》手稿多卷。除此以外,该时期境内名医尚多,诸如郭泽润、哈铸、蒲葆熙、王怡萱、杨廷杰等,本文不再赘述。

4 新中国建立至今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中药,中医教育、医疗、科研事业欣欣向荣,境内中医事业蒸蒸日上,硕果累累,中医院,中医科,个体诊所,形势喜人,老一辈名医诸如李子高[1]、李鸣泉、苏郁文、王仲青、王霭堂、陈伯祥[2]、庆松年、刘星元、周汝揖、黄蕴生、郭温润[3]、黄承福、潘显卿、胡彩堂、余建邦、苏攀桂、裴汉三、雷蓬仙、王希庚、张炳兴等人,德高艺精,活人甚众,造福医林,恩泽后世。新一代名医诸如余元泰,张正海、葛建文、吴永庆等人,品端术正,精勤不倦,继往开来,足资效法。本着详于历史而略于现代之旨,当代诸贤本文不作简要介绍。

数千年来,境内中医世代相传,师承兼教,自学成才,出现过不少医坛名宿。可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通古在于鉴今,时下,国富民强,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我辈轩岐同仁,理当继往开来,发扬国医,走遍全球,若此,诚乃万民之幸,华夏之幸,众生之幸,寰宇之幸也。

[1]郭温润.李子高医学全书[M].甘肃: 甘肃民族出版社,2002:1-3.

[2]张正海.陈伯祥中医妇科经验集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7-11.

[3]张国强.郭温润学术经验选集[M].甘肃:甘肃民族出版社,1999:1-8.

AnoverviewofTianshuimedicalhistory

GAO Jing,XIN Xiao-hong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Urumqi 830011,China

Tianshui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 of Gansu Province, its history is so long, and its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s are quite distant. There are many famous physicians. But due to ancient times had more war and plague, backward papermaking and printing, these makes the large number of precious artifacts difficult to survive. This paper briefly discusses the study result of the author.

Tianshui;Medical history;Literature research

新疆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现状及模式探究(编号:XJDX0910-2012-3):由新疆名医名方与特色方剂学实验室资助(省部级)。

高静(1980-),女,乌鲁木齐市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教育、医史文献。E-mail:gaojing8008@163.com

R21-09

A

1007-8517(2014)11-0028-03

2014.04.03)

猜你喜欢

名医天水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征稿启事
天水婶与两岸商贸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天水地区的『秦与戎』
重返丝绸之路—从天水到青海湖
让名医们上线
《天水之镜像》
古代凤毛麟角的女名医
“名医”进驻寻常巷陌
五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