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的心理误区及健康教育
2014-01-25王明霞尚晓霞
王明霞 尚晓霞 史 盼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洛阳 471000
脑卒中作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和复发率高的“四高”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通过各种渠道对脑卒中的认识有所提高,但也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误区,使其对脑卒中的治疗与康复产生理解偏差。现总结我科50例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心理误区并制定针对性健康教育,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我科2012-07—2013-04收治的50例脑卒中患者,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54岁;脑出血16例,脑梗死34例。
2 心理误区及健康教育
本组约1/3的患者认为自己得了脑卒中,再次出现脑卒中症状时自己可以在家用药治疗。针对此类患者应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告知其脑卒中可分为两大类,即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不同类型的卒中,部分症状可以相近甚至相同,但疾病的严重程度、治疗方法却相差很大,不通过专门医疗设备检查和医疗专业人员的分析判断,无法作出正确的诊断与治疗;另一方面,脑卒中的治疗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流程,具体治疗方式应个体化,因人而异,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因此,脑卒中的急性期治疗,并不是普通人能够简单完成的,在家服药治疗很可能造成疾病的延误,甚至加重,在怀疑脑卒中时,还应及时前往医院急诊尽早就医。
本组8例患者及家属对自己发生脑卒中存在疑惑,认为自己没有高血压、不肥胖,不会发生脑卒中。针对此类患者健康教育时应告知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主要危险因素和一般危险因素。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或正在服用降压药;高胆固醇血症或正在服用降血脂药物;糖尿病;年龄超过50岁。一般危险因素:心房纤维性颤动或其他心脏疾病;呼吸睡眠暂停;直系亲属中有过脑卒中或心脏病史;吸烟;大量饮酒;缺乏体育运动,每周不能坚持做3次,每次至少20~30 min;膳食中包含脂肪酸或油脂过多;肥胖;男性;牙龈经常出血、肿痛,牙齿松动、脱落;缺血性眼病史;突发性耳聋。如果有2项主要危险因素,或有1项主要危险因素和2项及以上一般危险因素者,均有发生脑卒中的可能[1]。因此,无高血压、不肥胖的人也有发生脑卒中的危险。
本组近1/2的患者及家属只重视急性期的抢救和治疗,认为好不容易把命救回来,应该卧床休息,康复训练应该在恢复期再进行,却忽视了早期的康复介入,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健康教育时应告知对于脑血管病变面积较大、脑出血早期或血压明显偏高的脑梗死患者,希望患者在床上休息,避免再出血或血压过高,但同时也应该在床上保持良肢位,而且可进行被动的肢体活动,保持关节活动范围,一旦症状得以控制,血压平稳,就可进行主动的功能锻炼。而一般患者只要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48h内无病情进展迹象,就开始以运动为主的康复治疗。一味长期静养,瘫痪肢体不活动超过3周,就基本错过了最佳时机,导致肌肉和神经的继发改变,如肌萎缩、关节挛缩等,给康复带来困难。这在康复医学上称为“失用综合征”。
有些患者虽然意识到康复训练要早期介入,但对科学的训练方法及要求缺乏了解。健康教育时应指导患者必须在专业康复人员指导下训练,并非随意乱练,否则将引起“误用综合征”。如脑卒中后常常上肢屈肌张力高,甚至处于痉挛状态,但有些病人不懂康复知识,在本应锻炼手和臂伸展功能时,却使用一种练握力用的“橡胶圈”练手的握力或用各种方法练习拉力,结果强化了屈肌。长时间锻炼的后果是加重了手和臂的病态姿势和功能障碍,纠正起来很费劲。所有康复训练切忌盲目。
本组约2/3的患者曾听从他人及一些小医院的建议,认为每年输液1~2次可以预防脑卒中,这种做法也是不正确的。应告知患者定期预防输液可在短期内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但并不能有效预防脑卒中再发,因为根据药物代谢的特点,其作用绝对不可能持续长达3~6个月,指望以每年输液1~2次来预防脑卒中,是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除此之外,定期输液还有很多不利之处,如形成观念上的误区,把预防当作突击行为;而且输液还可能发生输液不良反应,增加感染机会,输液过程中进入血管内的杂物可引发血液感染,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久而久之会形成新的脑卒中[2]。
有些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治疗回家后,起初严格根据医嘱继续用药,但坚持不了多久或因经济问题就不再坚持用药,以至于再次发生脑卒中住院。所以,针对此类患者在健康教育时应告知患者一定要遵循医生的出院医嘱,定时、定量服药,切不可随意加减药量或停药。要按照医生的要求按时到医院复查,在医生指导下坚持有针对性的长期治疗。因为脑血管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危险因素控制不佳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日趋严重所致。因此,如果只进行急性期的治疗,过后忽视危险因素的控制,很容易出现脑血管病复发。
通过了解脑卒中患者的心理误区,并给予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充分提高了人们对脑卒中治疗及康复的认识,对预防脑卒中复发、促进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及减少致残率均起到重要作用。
[1] 王明霞,李林艳,赵焕 .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4):61.
[2] 蔡艺灵 .脑血管病健康课堂[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