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原因研究
2014-01-25姜丽娜
姜丽娜
(山东省蓬莱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山东 烟台 265612)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原因研究
姜丽娜
(山东省蓬莱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山东 烟台 265612)
目的统计血常规检验工作当中出现的误差,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与研究。方法对80例随机抽取的待检血液样本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全自动血球分析仪的应用之后,比较保存温度的不同、采血部位的不同以及样本存放时间的检测结果之间存在的差异。结果静脉血管提取的血液样本在红细胞与白细胞的计数方面与末梢血液样本相比较低,而血小板的计数则高于末梢血液样本,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的室温下以及冷藏两种保存方式的血液样本,在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计数方面以及血红蛋白的水平测定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集后立即送检的血液样本在白细胞的计数方面与2、4 h后送检的血液样本相比较高,在血小板、红细胞的计数方面以及对血红蛋白的水平测定等与2、4 h后送检的血液样本相比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液常规检验的工作当中,实验室内的检验操作人员需要对血液样本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熟悉与了解,并对血液样本检测前后以及过程当中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以此来减少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的人为因素影响。
血常规;血液样本检验;误差原因;人为因素
血常规检验作为对患者临床资料的实验室常见检测项目,其中包括了红细胞、白细胞的计数,血红蛋白的测定以及血小板及其相关血液数据的计数与检测分析。这种检验方法不仅能够对各种血液系统的疾病提供临床诊断的准确凭证,还能够对其他疾病提供准确的参考条件,便于进行诊断与鉴别[1]。医疗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现在,对于血常规检验的临床技术要求也相应提高,准确有效的检验结果能够使人们加深对疾病的认识,进而寻找到积极治疗的方法与手段,由此可以看出,由精确无误的血常规实验室检验提供的准确分析,能够有效促进医疗水平的显著提高。本次研究通过随机抽取的患者血液样本进行血常规检验,并对实际操作当中出现的人为误差进行研究与分析,并通过分析的结果提出如何能够有效减少人为误差的对策与措施,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80例来自不同科室、不同患者的新鲜血液样本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所有样本均经过EDTA-K进行血液抗凝[2]。
1.2 方法
通过对全自动血球分析仪的应用,对本次研究的80例血液样本进行集中检测,检测的项目包括血液样本的采集、保存以及送检时间等方面,并对造成误差的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3]。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均数采用()表示,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采血部位不同的血常规检测比较
静脉血液抽取的血液样本在红细胞、白细胞的计数方面与末梢血液样本相比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小板的计数方面,静脉血液样本与末梢血液样本相比则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温度不同的血常规检测比较
在正常的室温下进行保存的血液样本与冷藏情况下进行保存的血液样本,从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计数,以及血红蛋白的测定等方面进行比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放置时间不同的血常规检测比较
取样后立即送检的血液样本在白细胞计数方面高于取样2、4 h后送检的血液样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红细胞、血小板的计数,以及血红蛋白的测定等方面均低于取样后2、4 h后送检的血液样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在常规的医疗临床诊断以及疾病鉴别当中,血液常规检测是最为常见与重要的实验室检验结果之一,新鲜合格的血液标本是结果准确的基础,而准确的结果是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做出最正确的判定的参考依据。
通常情况下,血常规检验的样本采集选取的是静脉血液与末梢血液,通过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在静脉血液当中抽取的样本在红细胞以及白细胞的技术方面与末梢血液样本相比较低,血小板计数与末梢血液样本相比则较高。末梢血管与静脉血管相比,管径较为狭窄,局部温度也相对较低,血液循环自然达不到通畅运行,血液内各成分在局部末梢血管当中具有沉积的现象,因此各类细胞的计数方面与静脉血液样本相比较高。另一方面,在进行末梢血液样本的采集操作时,针刺深度不足或挤压力度过大,会将组织液混入到血液样本当中,形成血小板局部密集的现象,也会产生上述的比较结果。通过对国内血常规检验的其他文献进行研究与分析后发现,手指部位的末梢血液标本对于临床诊断的准确度与重复性都比较低下,因此应该采取更有优势的静脉血液样本进行血常规检验[4]。
另外一方面,正常室温下与冷藏的两种血液样本保存方式,从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计数,以及血红蛋白的测定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形成这样结果的原因应该是在进行血液样本采集时,加入的溶血剂发挥了作用,致使白细胞膜产生了破裂与溶解,胞质大量溢出,细胞体积缩小至仅剩细胞核与部分颗粒物质。由此可见,对于血液样本的保存来说,无论是室内常温还是冷藏保存,只要细胞核与颗粒物质不发生明显的质变,对常规检验的结果并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但红细胞、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3种指标如果发生了哪怕细微的变化,也会决定最后的检测结果产生偏差。
本次研究还对血液样本送检时间对检验结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立即送检的血液样本白细胞计数与血液取样2、4 h后送检的血液样本相比较高,在红细胞、血小板计数以及血红蛋白检测方面与血液取样2、4 h后送检的血液样本相比较低。通过这组数据结果表明,随着血液样本放置时间的推移,血液细胞当中的血小板会逐渐发生聚集、黏附以及沉积的现象,进而产生肿胀的情况,结构也会随时间而发生改变。因此对于血液样本的处理,要及时在取样后立即送检,对于客观因素而无法立即送检的情况,要采取合理妥善的保管措施,以免血细胞发生变化。采用EDTA-K对待检测静脉血液样本进行抗凝后,最好在5 h内的常规室温环境下进行检测,检测的结果数据基本准确无误;采用EDTA-K对待检测末梢血液样本进行抗凝后,15 min内检测效果最为准确;预稀释的血液样本,在稀释后10 min内进行检测,效果最为准确;如果样本稀释液当中含有细胞稳定剂,则血常规检测最好在4 h以内进行。
在临床方面的血液常规检验,除其他客观因素以外,应加强对血液样本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对血液样品的抽取、保存以及送检等环节进行系统化管理,并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案与制度,尽力排除人为因素造成的检验结果误差,为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最为准确的参考依据,使患者尽早接受及时有效的对症,早日恢复健康。
[1] 史晶晶.血常规检验中的误差原因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 24(3):636-637.
[2] 周凤华.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原因分析[J].中外医疗,2013, 32(8):182-184.
[3] 祈振军.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问题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 2008,4(12):149-150.
[4] 徐春梅.血常规检验过程中的误差原因调查[J].中国医药指南, 2013,11(1):187-202.
R446.11+<1 文献标识码:B class="emphasis_bold">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4)11-0204-021 文献标识码:B
1671-8194(2014)11-0204-02
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4)11-02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