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科技创业现状调查分析

2014-01-24杜朝东张盛超于晓蕾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3期
关键词:科技大学生活动

杜朝东,王 沁,张盛超,于晓蕾

(遵义医学院 教育教学质量控制中心,贵州 遵义563099)

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先后出现以大学为基础的创业活动,即利用自己的学科、人才资源和自身特色等优势进行创业活动,它不仅成为现代创业的发生地,而且还开创了大学生创业活动的新篇章——科技创业。所谓大学生科技创业就是大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从事与之相对应的创业活动。而大学生科技创业环境则是大学生在进行科技创业活动和实现其科技创业理想的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能够利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大学生科技创业环境制约着大学生科技创业活动的开展,创业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科技创业的效果,同时大学生良好的创业活动对科技创业环境又具有一定促进和优化的作用[1]。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科技创业的现状,以贵州省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经专家论证的自制问卷对贵州省8 所高等院校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 调查对象、研究方法

1.1 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了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学院、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学院、遵义医学院、遵义师范学院、六盘水师范学院和毕节学院等8 所院校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各500 名在校大学生。调查对象所学专业涵盖人文学科(哲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科(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近60 个本科专业及方向。

1.2 研究方法

在分析Devi R.Gnyawali & Daniel S.Fogel[2]和GEM(全球创业观察)关于创业环境由5 个构成和最具影响的9 个方面以及蔡莉[3]等文献的基础上,从对大学生科技创业概念的认识情况、对大学生科技创业重要性的认识、影响大学生科技创业的因素、大学生科技创业教育与活动开展情况等方面设计问卷,经课题组成员反复研究与论证,咨询有关专家、预调查等最后确定53 项调查条目,其中基本信息5 项,主要内容48 项。开展为期1 个月的实地调查活动,利用Excel 收集整理数据,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 000 份,回收问卷3 800 份,回收率为95%;回收有效问卷3 446 份,有效回收率为90.69%。其中,男性1 759 人(51.05%),女性1 687 人(48.95%);省内生源2 836 人(82.3%),外省生源610 人(17.7%);人文学科(哲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科(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的在校大学生分别为756 人(21.94%)、891 人(25.86%)、528 人(15.32%)、564 人(16.37%)、98人(2.84%)、230 人(6.67%)、249 人(7.23%)和130 人(3.77%);贵州财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学院、遵义医学院、遵义师范学院、毕节学院、六盘水师范学院等8 所高校接受调查的在校大学生人数分别为468 人(13.58%)、431 人(12.51%)、433 人(12.57%)、350 人(10.16%)、437 人(12.68%)、428 人(12.42%)、470 人(13.63%)和429 人(12.45%);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大学生分别为1 037 人(30.09%),1 238 人(35.93%),1 022 人(29.65%)和149 人(4.33%)。

2.2 调查结果

2.2.1 对大学生科技创业概念的认识

542 人了解科技创业概念、内涵以及与一般创业不同,1 436 人基本了解,1 468 人不了解,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15.73%、41.67%和42.6%,如表1。

表1 大学生对科技创业概念、内涵以及与一般创业不同的认识情况

通过对比分析,χ2值231.646,p <0.001,说明上述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对科技创业概念、内涵以及与一般创业不同的认识存在差异。

2.2.2 对大学生科技创业重要性的认识

在大学生科技创业活动是否对国家做出贡献和为社会服务方面,2 046 人认为大学生科技创业活动能为国家做出贡献和为社会服务,703 人认为没有,697 人不清楚。在是否有助于积累金钱和财富或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能实现自己养活自己的目的方面,1 721 人认为能,1 011 人认为不能,714 人不清楚;在是否实现自我、展示自我时,2 151人认为能,712 人认为不能,599 人不清楚。

2.2.3 影响大学生科技创业的主要因素

一是传统择业观念和身边亲朋好友如老师、亲人、同学或朋友等影响大。1 254 人认为影响大,1 471 人认为影响不大,462 人认为没有影响,462 人不清楚。至今仍有不少的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本人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专业知识,无需进行科技创业教育活动,开展大学生科技创业教育是一种不务正业的活动和不得已才为之的下策,稳定和有保障的工作仍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1 777 人认为身边亲朋好友如老师、亲人、同学或朋友会对自己的科技创业活动产生影响,923 人认为不会,746 人不清楚。二是大学生创业相关政策知晓率低。调查表明:大多数受访者不了解国家、省、市、所在学校制定或出台的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有关政策、措施以及提供的服务。三是对创业场地及所提供的服务不满意者居多。调查表明:为大学生科技创业提供的创业场地不仅数量少,而且地势较偏僻,交通不便利,基本设施较落后,多数受访者对主办方提供的各种服务不满意者居多数。1 906人认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业活动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仅626 人认为已经形成,914 人不清楚;1 784 人认为目前在我国开展大学生科技创业活动条件不成熟,988 人不清楚,674 人认为成熟;1 937 人认为科技创业场所的缺乏会对自己的科技创业活动产生影响,857 人认为不会,652 人不清楚;1 648 人对所在学校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或实践基地是不了解的,了解的仅有599 人,1 199 人不清楚;2 335 人认为大学科技创业园区需要建立,582 人则持不同看法,529人不清楚;仅有630 人对社会、学校为大学生科技创业活动提供的服务普遍满意,1 321 人比较满意,1 495 人不满意。四是启动资金少、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收效相对较快且风险相对较低的行业是大学生科技创业项目的首选。自筹资金仍是大学生进行科技创业的无奈之举。1 639 人选择启动资金少、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收效相对较快且风险相对较低的行业领域,1 011人不选择,796 人不清楚;1 566 人选择与所学专业相结合的领域,981 人不选择,899 人不清楚;1 764人会根据自己对某一行业的了解程度来选择自己的科技创业项目,882 人不会,800 人不清楚;1 295 人选择创业大赛的项目,1 095 人不选择,1 056 人不清楚。1 556人希望社会和学校能为其创业活动提供基金,但是由于目前能为大学生科技创业提供的基金少,加之门坎高,能申请到的大学生很少,于是1 628 人只好选择自筹资金,否则大学生科技创业只能“望洋兴叹”。五是自主创业仍是大学生科技创业的首选,合作意识不强或缺乏合作伙伴。1 918 人认为科技创业合作伙伴的缺乏会对自己的科技创业活动产生影响,856 人认为不会,672 人不清楚;1 876 人选择团队或与他人合作的方式,748 人不选择,还有822 人不清楚;1 505 人选择自主方式,1 015 人不选择,926 人不清楚;1 403 人选择加盟连锁店的方式,1 027 人不选择,1 016人不清楚。

调查还发现:网络创业是大学生科技创业发展的新趋势,是大学生科技创业活动中最喜爱的方式。

2.2.4 大学生科技创业的教育

一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理论滞后,不能满足大学生科技创业教育的需要。通过对文献的调查发现,在此期间,发表有关大学生创业的论文仅为4 223 篇,研究内容多数集中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课程设置、实现途径等方面[4],且主要以定性、抽象、理论描述的研究论文为主,而对影响大学生创业教育及活动的定量、实证、案例以及大学生创业教育成本收益等方面的研究论文比较少。二是大学生科技创业教育重视不够。调查发现,大部分高校不仅没有开设大学生创业有关课程,而且从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教师,以本校从事学生就业工作指导的教师为主,很少聘请企业家、创业者、企业高管等人为大学生上课或开设讲座。

2.2.5 大学生科技创业的内容与活动

首先,从大学生科技创业知识和经验的掌握上看,1 527人会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科技创业活动,994 人认为不会产生影响,925 人不清楚;1 867 人认为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是有助于自己的科技创业,905人认为没有,674 人不清楚;1 949 人认为相关科技创业知识的缺乏会对自己的科技创业活动产生影响,794 人认为不会,703 人不清楚;2 002 人认为科技创业经验的不足会对自己的科技创业活动产生影响,818 人认为不会;2 086 人需要有专人对自己的科技创业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795 人认为不需要,565 人不清楚;1 819 人认为所在学校的创业教育及创业活动有助于自己的科技创业,871 认为没有,756 人不清楚。其次,从目前为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及创业活动的内容上看,2 021 人认识目前开展的大学生创业活动的专业特色突出,只有832 人认为不突出,593 人不清楚;1 866 人认为目前开展的大学生创业活动的科技含量高,837 人认为不高,744 人不清楚;2 763 人认为目前开展大学生科技创业教育及创业活动有助于专业的学习,394 人认为没有,289 人不清楚。三是从目前为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及创业活动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上看,认为参加国家、学校、院系组织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职业规划等活动有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创业技能获取的受访者分别为1 265 人、1 543人和1 460人,认为基本有的分别为1 394 人、1 205 人和1 260人,认为没有的分别为500 人、441 人和456 人,认为不清楚的分别为287 人、257 人和270 人。四是从目前为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及创业活动参加的人数上看:2 006人从未参加国家、省、市、所在学校组织的大学生科技创业培训活动,只有410 人参加过,1 030 人偶尔参加。1 812人从未参加过全国、学校或院系组织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职业规划等活动,只有402 人参加过,还有1 232人偶尔参加。1 559 人从未参加过全国、学校或院系组织的大学生科技创业专题讲座等活动,只有437 人参加过,1 450人偶尔参加(含政策性参加)。1 709 人从未参加过所在学校的大学生科技创业指导教育课,只有445 人参加,1 292人偶尔参加。说明我国目前开展的大学生科技创业活动是少数优秀大学生的活动。五是从大学生科技创业的成功率上看,绝大部分人认为目前所开展的大学生科技创业活动属个人行为,大部分科技创业活动将被市场无情地淘汰,只有极少数凤毛麟角之辈才能成为大学生科技创业的佼佼者,急需专人进行指导和监督。

3 建 议

第一,弘扬以科技为主导的大学生创业观念。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科技创业概念、内涵以及与一般创业不同的认识和大学生科技创业的价值与意义,树立以科技为主导的大学生创业观念,鼓励大学生以科技创业为契机,从事与本专业相对应的创业活动,摆脱传统的就业观念的束缚,改变被动地去求职、“无业才创业”和“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不断地挑战自我、展示自我、实现自我。

第二,及时出台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根据大学生创业特点,构建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大学生科技创业政策保障体系,采取设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减免费用、派遣顾问、免费培训提供科技创业活动场地和服务等方法支持大学生进行科技创业活动。

第三,构建一个高校、社区、企业良性互动式发展的创业教育系统。首先,把大学生科技创业教育理念贯穿高校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诚然一个好的意志品质和不懈追求的创业精神,就会使人成功,但多数大学生创业的失败,极少数大学生创业的成功,表明大学生对在创业过程遇到的矛盾、困难以及艰苦性的心理准备不足,危机意识不够好,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4],不具备科技创业的能力,风险高。因此,我们首先必须把大学生科技创业教育理念贯穿高校办学理念中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予以体现,才能加强对大学生科技创业的创业构思、融资、设立、管理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其次,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科技创业成长的学习环境。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企业家论坛、企业投资家论坛、企业计划比赛、创业创意比赛、现场参观、现身说法等活动,构建自由、进取、充满乐趣和宽容失败的学习生活环境,培养大学生勇于开拓、创新、抗风险能力、团结合作和利用科技进行创业的精神风尚和潜在的科技创业意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科技创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再次,建立独具特色的大学生科技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按照《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教高厅[2012]4 号),从注重大学生科技创业教育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出发,淡化学科的界限,注重学科的交叉性和渗透性,构建大学生科技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组建一支由企业家、创业者、企业高管、企业科研人员等组成的多元性、实践性和灵活性较强的师资队伍,并设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导师制,改变过去我国高校单纯由学生就业工作指导教师和原先从事企业管理学科教学的教师授课的局面;采取分专业、分学期、分年级等形式对大学生科技创业进行教育,并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创业训练活动;建立大学生科技创业教育平台,在广泛收集大学生科技创业的有关信息基础上,让大学生在第一时间了解、学习国家和各级政府为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及科技创业的相关知识。同时为有关专家、学者、优秀企业家等指导、辅导、监督大学生科技创业活动提供平台。

[1]张 帆.中美大学生创业环境的比较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0(1):112 -115.

[2]Devi R Gnyawali,Daniel S Fogel.Environments for entrepreneurship development:key dimensions and research implication[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4(sum):43 -62.

[3]蔡 莉,崔启国.创业环境研究框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1):50 -56.

[4]孙光宗,陈曙红.当代大学生创业调查与对策建议[J].当代教育论坛,2009(10):39 -41.

猜你喜欢

科技大学生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科技助我来看云
大学生之歌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