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学视角下农村家庭教育发展研究——以保定市高阳农村地区为例

2014-01-24米亚会崔光佐黄月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3期
关键词:接收者传播学家长

米亚会,崔光佐,黄月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学院,北京100875)

家庭是人生教育的第一个环境,是家庭成员情感、价值观等传递的载体。家庭教育是指家庭对其成员所起的教育作用,主要指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

1 问题的提出

家庭教育将会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它所起的作用是其它教育所不能替代的[1]。随着国家对农村政策的调整,社会政治、经济不断发展,农村家庭情况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在农民的家庭收入逐步提高的同时,农民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农民对子女教育的意识逐渐增强,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也成为农民当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保定高阳地区农村家庭教育情况调查,进一步了解目前农村家庭教育知识现状,思考当前当地家庭教育知识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促进家庭教育知识的接收和教育公平发展。

笔者设计了当地农村家庭教育情况调查问卷,共13个问题,并采用抽样调查方式,对保定高阳农村家庭共发放调查问卷120 份,回收问卷115 份,回收率为96%,其中,有效问卷112 份,有效率为97%。同时,笔者还深入到当地部分乡村的家庭中进行了实地调查,有针对性地对一些家庭进行了深入访谈。农村家庭教育的实施者是农民家长,由于农村经济以及家长受教育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导致农村家长在对孩子实施教育的过程中,经常会感到力不从心[2]。

2 传播学:农村家庭教育传播的理论基础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和媒介进行信息交流的学科,其研究范围以大众传播为主,也研究人怎样接受新闻与数据,怎样受教于人等[3]。拉斯韦尔在其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最早以建立模式的方法对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进行了分析,这便是著名的“5W”模式(见图1)。“5W”模式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远。

图1 拉斯韦尔的“5w”模式

谁(Who)→说什么(Says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谁”就是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的任务。传播者既可以是单个的人,也可以是集体或专门的机构。“说什么”是指传播的讯息内容。“渠道”是信息传递所必须经过的中介或借助的物质载体。“对谁”就是受传者或受众。“效果”是信息到达受众后在其认知、情感、行为各层面所引起的反应[4]。

3 农村家庭教育情况调查

通过对问卷和访谈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了解目前当地农村家庭教育的特点。

3.1 当地农村家长文化水平较低

在所调查的家长中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小学毕业的占23%,初中毕业的占48%,高中及中专学历占26%,大专及以上学历仅占3%。高阳地区是中国一个重要的纺织品生产基地,解决了当地很多富余的劳动力,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该地区很多学生对于升学的期望并不大,家长本身也不担心学生会待业在家,在很大程度上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

3.2 不知如何和孩子交流

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需要家长能够及时发现孩子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根据孩子的认知特点,给予恰当的指导和帮助,让孩子能够在父母的正确带领之下健康成长。在所调查的家长中,有88%的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当问到家长认为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最困难的事是什么时,“不知道怎样教孩子”占62%,“不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占24%,农村地区的家长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吃的喝的不比别人家孩子差就可以了,这也就导致家长很少与孩子交流,当孩子遇到问题时,不敢和父母说。

3.3 缺乏获得家庭教育知识的途径

农村地区的家长很少看与家庭教育有关的图书,一是没有时间,二是没有动力,这是家庭教育知识不能够在农村地区快速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笔者试图利用传播学的相关知识促进家庭教育知识的传播,经调查农村家长有近90%拥有手机,70%有QQ 号,这为家庭教育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深入访谈中了解到,有些家长在提到赏识教育时在观念上是赞同的,但在实际教育孩子行动上却不知如何来实施。打孩子的现象在农村地区已经较少,但在孩子犯错误时,大声训斥、谩骂孩子的情况还是普遍存在。另外,很多家长主要是通过学校获得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方法,基本上没有看过家庭教育方面的书,家长反映的是没有心思也不愿意看。

尽管这些大大小小的问题仍然存在,但是随着国家对农村政策的调整,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家庭收入的逐步提高,农民对子女教育的意识也逐渐增强。他们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家长自身文化水平及工作生活条件的限制,他们仍然苦于找不到合适有效的获取家庭教育方面知识的有效途径。目前农村地区的移动设备、即时通信软件的拥有量也日益增多,这为信息的有效传播提供有利条件,为教育知识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

4 促进农村家庭教育知识传播的对策

笔者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如何提高农村地区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不可否认,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学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家庭教育对于学生个体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应给予农村地区家庭教育更多的关注,促进农村地区家庭教育知识的传播。

4.1 传播者——教育研究者的角度

传播者是传播系统中信息与资源的策划者与提供者,是整个链条的第一个环节。因此,传播者决定着传播活动的存在与发展,对传播过程的作用和影响非同小可[3]。信息的传播者要了解目前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以及农村家长的接收现状,并具备一定的家庭教育知识,能够在恰当的时候推送知识,并在家长给予反馈之后能够根据该家庭的特点及问题情况给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4.2 信息资源——所传递的家庭教育知识

信息资源即传播的内容,是传播过程中的实体,主要以知识、消息、问题、游戏、控制信号等形式存在[3]。在传播者和接收者处于分离的状态下,信息资源的设计就变得尤为重要,在信息设计的过程中,要保证信息的有效性,信息要符合农村家长的知识、认知能力。由于农村家长知识水平的限制,在知识具备科学性的基础之上,还要通俗易懂,信息量适中,不能够过于庞大,超出家长的承受范围。在信息的传递初期,各个家庭接受的是相同的知识。随着传递过程的进行,各个家庭不同的问题会逐渐地暴露出来,此时要根据每个家庭的特点,选取符合其家庭问题特点的知识进行进一步传播,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传递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

4.3 媒介与通道——家庭教育知识传播的载体

媒介与通道是用来传递信息资源的重要载体,是信息得以传递的物质基础。媒介与通道是整个传播过程重要的一环,一方面它是信息资源得以传递的载体,另一方面它又是分离状态下信息交流得以实现的必备条件,离开了媒介和通道,异地信息资源的传递也就无从谈起。目前手机在农村的使用率已很高,而且手机中即时通信软件接受发送等功能也被广大用户所接受。家长们也愿意尝试用手机获取更多的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因此,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希望以手机这种移动设备作为传播媒介向农村的家长传播有关儿童教育方面的知识。这样,家长们就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进行学习。农村家庭教育工作也进而得以开展。研究者可以尝试通过移动工具传递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提高农村地区家庭教育水平,也可以借助手机信息平台向农村地区家长每天按时按点地发送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

4.4 接收者——农村地区的家长

在信息传播系统中,接收者是主体,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要素。接收者既是整个系统所传递信息资源的接收者,同时也是系统信息资源传播效果的反馈者。在整个传递过程中,接收者的接受能力、文化水平等方面都是影响信息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农村地区,主要的家庭教育实施者是孩子的母亲。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父亲很少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建立的亲密关系也多以母子为主。随着信息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尝试关注孩子多方面的成长。此时,家长们在一起交谈的内容也常涉及到“如何教育孩子”,这说明农村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的知识是有需求的。所以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一要保证信息通俗易懂,二是信息传播的受众不能缺乏。

4.5 环境——学习圈

可以利用即时通信软件构建家庭教育学习社区,形成一个良性的学习圈,帮助农村家长更好地习得家庭教育知识。在传统教育传播系统中,我们将教育环境作为外部条件,而不作为要素看待[5]。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环境也是构成信息传播系统的不可忽视的要素。家庭教育内部各方面、家庭教育与其外部环境都处在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之中。知识的积累离不开周围信息、能量的支持。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里,生态化的家庭教育知识传播模式强调对各种有效资源的整合[6]。在此,环境要素主要是指存在于接收者所进行活动周围的特有的情况和条件的总和。环境作为信息传播系统的一大要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所传播的信息能否被接收者吸收。而在信息传播系统中,学习环境作为赖以持续的情况和条件,呈现出泛在性、个性化、强适应性、高互动性等特点[4]。

众所周知,周围人对于某事物的看法,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对于此事物的看法。在教育学习社区中,当家长看到其他家长参与时,也是对其心理的一个暗示,有利于促进其也积极参与。这个社区还有一个互助的作用,家长在这样的环境中更愿意将自己的育儿经验和其他家长分享。通过这一系列的发展,促进家长更好地了解家庭教育知识。

[1]吴 磊,钟国芳.赣南农村家庭教育调查研究[J].农业考古,2007(6):370 -373.

[2]李晓菊,常荣兰,陈凤杰,等.农村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以承德市八县三区农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9):4287 -4289.

[3]刘 斌,张文兰,焦伟婷.传播学视角下移动学习探究——基于要素分析的移动学习过程模型构建与解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9,6(19):69 -72.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6]胡洁雯.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教师发展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3(1):52 -54.

猜你喜欢

接收者传播学家长
基于SDN的组播安全机制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英语翻译技巧探讨
口碑传播中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研究及应用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家长请吃药Ⅱ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