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银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206例
2014-01-24白云
白 云
(山东省莘县妇幼保健院,254200)
银屑病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慢性反复发作的炎症性皮肤病,该病病程缓慢,具有复发倾向,与中医学文献中记载的“白疕”“蛇风”“疕风”相类似。近些年,笔者自拟祛银汤结合临床辨证加减,治疗血热型银屑病206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206例中男性105例,女性101例;年龄最大71岁,最小8岁;病程最长31年,最短2个月;发病部位:全身发病者122例,局限于头部者21例,局限于四肢者63例;既往治疗情况:接受过地塞米松、阿维A、迪银片、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治疗者128例,接受过紫外线、光化疗方法治疗者36例,初次就诊未接受过其他治疗者42例;点状皮损87例,钱币状皮损63例,地图状皮损35例,全身弥漫性皮损21例。
西医诊断标准[1]:①皮损初期为炎性红色丘疹,约粟粒至绿豆大,以后可逐渐扩大或融合为深红色斑块,边界清楚,周围有炎性红晕,基底浸润明显,表白覆盖多层干燥的银白色鳞屑,状如云母,刮除成层鳞屑犹如轻刮蜡滴(蜡滴现象),剥去薄膜可见点状出血(筛状出血),银白色鳞屑、薄膜现象以及筛状出血是本病的临床特征。②皮损形态各异,急性期可呈点滴状,陈旧皮疹可呈钱币状、盘状、地图状、环状以及蛎壳状等,头部皮损因鳞屑簇集头发呈束状,但不脱发,指甲损害,甲板呈点状小凹陷,状似缝衣顶针[2]。
中医诊断[3]:①血热型(相当于西医学进行期):皮损呈红色发展较快,不断有新疹出现,伴有心烦易怒,口干咽燥、小便黄、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滑数。②血燥型(相当于西医学静止期):皮损色淡,原有皮损部分消退,皮损多为斑块,鳞屑层层,舌质淡红,苔少,脉沉细。③血瘀型(相当于西医学消退期):皮损肥厚,颜色暗红,经久不退,舌质紫暗,脉涩或细缓。
治疗方法
药物组成:生地黄30g,元参15g,麦冬15g,黄连10g,黄芩15g,金银花30g,大青叶30g,白花蛇舌草30g,防风12g,当归10g,丹参15g,土鳖虫30g,大枣5枚。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加减:血热毒盛较重可加生石膏、水牛角粉、青黛粉;血燥期去黄连、黄芩,少用土鳖虫,加何首乌、白鲜皮;有湿热见证者,加苍术、苍耳子;头部重者加白芷、葛根;下肢重者加川牛膝;大便干者加生大黄、栀子;风盛瘙痒明显者加白鲜皮;脾虚者加白术、茯苓。老幼体弱者剂量适当减少。
治疗结果
疗效判断标准:痊愈:皮损消退90%以上(除色素沉着外);显效:皮损消退60%~89%;有效:皮损消退30%~59%;无效:皮损消退不足30%。
治疗结果:206例患者中痊愈90例,显效56例,有效49例,无效11例,痊显率70.9%,总有效率94.7%。
典型病例
例1.患者,女,26岁,2008年6月4日初诊。
主诉:头部银屑病6年,遍及全身半年余。现病史:6年前因理发洗头受风而发病,皮疹瘙痒层层脱落,银白色鳞屑,久经治疗无效。近半年因感冒发热咽痛,遍及全身起疹,皮疹瘙痒明显,口苦咽干,口渴欲饮,食少纳呆,四肢无力,大便干、小便黄。检查:躯干、四肢、头皮散在粟粒至黄豆大小红色斑丘疹,表面覆盖银白色鳞屑,部分皮损融合成片,鳞屑周围有明显红晕,基底呈红色浸润,鳞屑强行剥离后底面可见筛状出血点,头皮前后发际皮疹较密集,可见束状毛发,舌质红,苔薄黄,脉数。西医诊断:银屑病进行期。中医诊断:白疕。辨证:血热毒盛。治疗:清热凉血解毒。处方:祛银汤加生石膏30g,生大黄10g。
二诊:服药14剂,皮损色泽变淡,躯干部鳞屑减少,于前方去生石膏,减生地黄15g,元参10g,重用当归30g,丹参30g。
三诊:继服14剂,皮疹明显消退,四肢躯干部皮损基本痊愈,大部分皮疹遗留色素脱失斑,唯头皮尚见少数红斑,鳞屑不多,已不瘙痒。继服上方14剂,皮疹全部消退,临床痊愈,随访2年未复发。
例2.患者,男,31岁,2006年2月24日初诊。
主诉:全身起疹12年。现病史:12年前因身体被雨水淋湿,全身出现红斑性丘疹,瘙痒明显,抓破后层层白屑脱落,以后皮疹逐渐增多,融合成片,伴有心烦易怒,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在省内外医院多次治疗,收效甚微。今春以来病情更加严重,皮损干裂疼痛,瘙痒难忍,彻夜难眠。检查:全身皮肤95%以上遍及地图状、肥厚浸润性斑块,色暗红,表面有鳞屑附着,搔抓后鳞屑呈多层性,剥离鳞屑底面可见筛状出血点,部分可见散在抓痕、血痂,舌质淡,苔薄,边紫暗有瘀点,脉细数。西医诊断:银屑病静止期。中医诊断:血疕,血燥型。辨证:阴血不足,肌肤失养。治疗:养血滋阴润肤。处方:祛银汤加何首乌15g,白鲜皮30g。
二诊:服药14剂,躯干皮损稍变平,皮疹鳞屑减少,部分皮疹中心有消退趋势,仍瘙痒,夜不能眠,此乃心肾不交之象。方将何首乌改为夜交藤30g,另加肉桂粉3g冲服,意在引火归原。
三诊:继服14剂,全身皮疹有明显改变,未见新皮疹出现,部分皮疹消退后呈色素脱失斑,瘙痒明显减轻,患者失眠好转,上方去元参15g,麦冬15g,重用当归30g,丹参30g。
四诊:继服上方28剂,全身皮疹基本消退,病情稳定,仅遗留色素沉着。临床治愈,随访4年未见复发。
讨论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各类细胞的增殖分裂与抑制有赖于机体阴阳气血的平衡调节。银屑病的发病可因机体阳热偏盛,或“五志过极”和饮食辛辣刺激等生热化火,侵犯心血而致血热不宁,血热外散则妄行于肌肤脉络,而肌表受到外界寒湿热伤等物理性刺激,热邪相搏致腠理闭塞,邪热郁于经络肌腠之间久不通泄,则损伤脉络,而使肌表气血瘀滞不通,久之生风化燥。肌表气血瘀滞不通,机体阳盛,血热妄行于外而受阻,局部出现了热盛风燥,层脱鳞屑的瘀血增生性病变。总之,机体阳盛血热是银屑病的发病内因,外受风寒湿热等物理性刺激则是其外因,而热盛风燥的瘀血增生病变则是内外因相互变化的结果。
祛银汤中选用生地黄、元参、麦冬,通过其滋阴凉血作用能使DNA的合成率亢进转化为降低,并对环核苷酸起双向调节作用。黄连、黄芩、金银花、大青叶、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可抑制抗体,清除抗原,提高机体的抗感染能力,从而消除体内致热源。其中黄芩有抗过敏和降低血管通透性的作用,金银花既抑制炎性渗出,又能抑制炎性增生。白花蛇舌草既有免疫抑制作用,又有免疫促进作用。当归、丹参活血化瘀,改善了皮损处的微循环;防风解表发汗,促进汗腺的分泌,使肌表郁热外散;大枣补脾宁血,调和营卫。通过诸药协调,使机体的阴阳气血内外平衡,免疫稳定功能的调节恢复正常。通过改善体表微循环,使皮损处血供营养和新陈代谢过于旺盛的状态得到了调整。过度增殖分裂的皮损由中间原发点开始慢慢变平,色泽由红变紫变淡,继而随鳞屑的减少而恢复正常。
[1]赵辩 .临床皮肤病学[M].第2版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667-668.
[2]范瑞强,邓丙戌,杨志波 .中医皮肤性病学(临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470-473.
[3]赵炳南 .简明中医皮肤病学[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3:200-203 . (收稿日期201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