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简介
2014-01-24岳亚军
岳亚军
(河南省平顶山市中医院,467000)
穴位贴敷法是指在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由于某些带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穴位后,可以引起局部发泡,又称为天灸、自灸、发泡灸。若将药物贴敷于神阙穴,又称敷脐疗法,简称脐疗。
原理和特点
穴位贴敷法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通过皮肤组织吸收药物的有效成分,发挥明显的药理效应,因而具有双重治疗作用。这是因为经皮肤吸收的药物较少通过肝脏,也不经过消化道,此法可弥补药物内治的不足。除极少有毒药物外,一般无危险性和毒副反应,是一种较安全、简便易行的疗法。
操作方法
1.方药的选择:凡是临床上有效的汤剂、丸剂,一般都可以熬膏或研末用作穴位贴敷来治疗相应疾病。但与内服药物相比,贴敷用药多有以下特点:①应有通经走窜、开窍活络之品。②多选气味俱厚之品。③补法可用血肉有情之品,如动物内脏、鳖甲等。④选择适当溶剂调和贴敷药物或熬膏,以达药力专、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如醋、姜汁、蜂蜜、凡士林等。
2.穴位的选择:穴位贴敷的穴位选择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选取贴敷的穴位,并力求少而精。此外,还应结合以下选穴特点:①选择离病变器官、组织最近、最直接的穴位贴敷药物。②选择阿是穴贴敷药物。③选择经验穴贴敷药物,如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小儿流涎;威灵仙贴敷身柱穴治疗百日咳等。
3.贴敷方法:采取适当体位,定准穴位,用温水将局部洗净,或用75%乙醇棉球擦净,然后敷药。使用助渗剂者,敷药前先在穴位上涂以助渗剂或药物调和后再用。固定方法有贴敷穴位的专用敷料,使用非常方便。贴敷的时间可视药物特性和患者反应而定。一般刺激性小的药物,每隔1~3d换药1次;刺激性大的药物,根据患者反应和发泡程度定贴敷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如需再次治疗,应待局部皮肤恢复后再敷药。
适应范围
穴位贴敷法适应范围相当广泛,不但可以治疗体表的病证,而且可以治疗内脏的病证;既可治疗某些慢性病,又可治疗一些急性病。治疗病证主要有:感冒、咳嗽、哮喘、胃脘痛、泄泻、便秘、食积、口眼歪斜、关节肿痛、小儿夜啼、厌食等。此外,还可用于防病保健。
注意事项
凡用溶剂调敷药物时,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蒸发。若用膏药贴敷,在温化膏药时,应注意温度,以免烫伤或贴不住。对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贴敷穴不宜过多,贴敷面积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疱过大或药物中毒。对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脏病、肝脏病等的患者,药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久,贴敷期间注意观察。对于孕妇、幼儿,应避免贴敷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不可用刺激性的物品擦洗。
穴位贴敷的临床应用举例
1.小儿泄泻。①风寒泻:症见便稀多沫,便次增多,大便无臭,腹胀肠鸣,小便短少等。舌苔薄白,指纹紫红,脉浮紧。治法:疏风散寒,和中止泻。敷脐(外治法):泻灵膏用姜汁调敷脐。②湿热泻:症见下利垢浊,稠黏臭秽,便时不畅,次多量少,发热或不发热,腹胀等。面黄唇红,舌红苔黄厚腻,指纹紫滞,脉濡数。治法:清热利湿,和中止泻。敷脐(外治法):泻灵膏用藿香正气水调敷脐。③伤食泻:症见腹痛即泻,泻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酸臭,脘腹胀满,纳呆恶食,口臭唇红,小便短少等。舌苔厚腻,指纹沉滞,脉滑实。治法:消食化滞,健脾止泻。敷脐(外治法):泻灵膏醋调敷脐。④寒湿泄泻:症见大便稀薄如水,淡黄不臭,腹胀肠鸣,口淡不渴,或小便短少,神疲倦怠等。舌苔白厚腻,指纹淡,脉濡。治法:温脾燥湿、渗湿止泻。敷脐(外治法):温脐散用姜汁调敷脐。⑤脾虚泻:腹泻便溏、时泻时止,或食后作泻,食欲不振,神疲倦怠,面色萎黄无华,纳差,肌肉消瘦等。舌淡苔白,指纹淡红,脉弱无力。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敷脐同④。⑥脾肾阳虚泻:症见久泻不止,下利清谷,四肢不温,面白唇淡,精神委靡、不思饮食等。治法:温补脾肾,救逆固脱。敷脐同上④。
2.小儿哮喘。
取膻中、定喘、肺俞、膏肓(天突、大椎),将白芥子30g,甘遂15g,细辛15g共研末,以生姜汁调和,贴敷30~60min去掉,局部出现红晕、微痛。若起水疱可用消毒针头刺破水疱使液体流尽,外涂紫药水。
3.小儿口疮。
取涌泉穴,将吴茱萸粉加醋调成糊状,敷于双侧穴位,每2d换药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