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临床护理

2014-01-24兰孝忠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15期
关键词:静脉输液外渗临床护理

周 特 兰孝忠

(吉林农业大学校医院,吉林 长春 130118)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临床护理

周 特 兰孝忠

(吉林农业大学校医院,吉林 长春 130118)

【关键词】静脉输液;外渗;预防;临床护理

静脉输液是治疗疾病和抢救生命的主要给药途径之一,在输液过程中常因巡视不到位、技术不娴熟和缺乏有关药理知识等主客观原因出现药物外渗或渗漏,是常见的临床护理问题。如不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一般出现局部组织发红、肿胀、胀痛和不同程度的疼痛,皮肤暗紫、变硬,重者导致组织溃疡、坏死甚至造成残疾,加重患者的痛苦和不满情绪,引发护患纠纷。因此,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要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分析可能出现输液外渗或渗漏的原因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护理措施,一旦发生应给予妥善处理和护理,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避免给患者增加更多的痛苦。为此,笔者总结分析导致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及其预防性护理和临床护理措施如下,以不断提高护士的技术水平[1]。

1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

导致药物外渗的原因主要包括患者、药物、疾病、护士技术和物理等因素。

1.1 患者因素

对于新生儿患者,因胎脂分布全身,皮肤苍白或青紫,此时头皮是唯一能穿刺的部位,但少有可见血管,穿刺较难,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食影响,可致药物外渗。对于婴幼儿患者,其血管短而不直,加之穿刺时哭闹、不配合,家长比较急躁,护士的压力较大,静脉穿刺难度加大;穿刺后难以固定,由于天性好动,输液过程中出现异常难以表达,易发生药物外渗。对于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功能减退,皮肤松弛,静脉脆弱,反应能力下降,痛感减低,注射针头易出现移位,增加了药物外渗的概率。对于无法沟通的患者,不能进行语言交流,患者较为烦躁,感觉和知觉障碍,如护士没有加强巡视,易出现药物外渗。对于严重脱水和急危重症等患者,受损的微循环血管由于通透性增加,外渗较易发生。在输液过程中,患者不自主活动造成针头不稳定,移位,针尖刺破血管壁。多组液体输液过程长,患者大小便或进餐时,针尖位置随患者活动引起角度改变,易刺破血管而造成外渗。

1.2 药物因素

1.3 疾病因素

①癌症:这类患者在反复接受化疗后,血管变得较脆,穿刺较难,可致药物外渗。②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发生硬化,药物易外渗。③糖尿病:由于患者的三大营养素代谢失调,所致血管硬化易出现药物外渗。④静脉压增高:如患者右心衰竭,全身静脉淤血,阻碍血液回流,药物易发生外渗。

1.4 技术因素

①操作前对血管条件评估欠准确,致使针尖斜面在血管内外各半;或穿透血管,一次穿刺在血管壁上留有两处针眼,在松开调节器便发生,见于输液时。未能掌握血管特点,穿刺难度大的血管,进针手法、角度技术、进针长度掌握不熟练,进针后在皮下反复进退刺破血管造成渗漏。②穿刺部位用敷料覆盖,不利于外渗的观察;没有定时巡视。③护士不甚了解药物的特性和使用方法。④钢针所致外渗的发生机会高于留置针。⑤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⑥长时间在同一个部位穿刺或使用输液泵'输液。

1.5 血管因素

①外周静脉发生外渗的机会高于中心静脉;②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营养状况,病理原因造成缺血缺氧;静脉炎的血管,由于血管收缩,提高了血管内压力和通透性,易致药物外渗;③穿刺部位如在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易发生外渗。

1.6 物理因素

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公共体育教育“理论+实践”融合育人模式适用于所有类型的体质弱势大学生,不仅要对其进行体育理论教育,还要加以康复性运动技能教育。该模式的要义在于“融合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要求创编与选用应用型体育保健类教材,开发康复性体育运动技能等。“理论+实践”融合育人模式强调不仅要向学生教授以保健性、康复性、养生性运动技能为主的体育保健课程内容,还要从体育文化理论的视角入手,向体质弱势学生传授体育保健理论知识,从而提升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建立体育参与自信心,进而全面发掘体质弱势大学生体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持续强化学生体育习得的主观体验感、幸福感与获得感。

包括环境温度、液体的输入量、温度、速度、时间、压力,针头对血管的机械刺激等。

2 药物外渗的预防性护理

2.1 提高穿刺成功率

护士要加强静脉穿刺基本功训练,正确选择静脉血管,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同一静脉,力求一次穿刺成功,穿刺成功后应妥善固定,做到松紧适宜。必要时采用保护性约束措施,教会患者或其陪伴者正确的护理方法。

2.2 静脉血管的合理选择

首先,应正确选择穿刺部位和适宜的针头,应避开有硬结、瘢痕、炎症或皮肤病等部位作为穿刺点。其次,准确评估静脉血管具体情况并选择合适的头皮针。静脉血管要有计划使用,一般由远端到近端,并左右交替进行。如果需要长期输液、穿刺较为困难的患者,应尽量选择直的血管以留置针形式输液,因留置针导管柔软,少见血管损伤,轻微活动外渗亦少见,留置针保留时间在3~5 d,避免反复穿刺,起到保护血管的作用,有利于后续用药。

2.3 掌握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使用注意事项

有些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以及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产生的炎性反应使组织液生成增多,因此应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以免引起血管内流体静压增高,药液外渗。间羟胺、多巴胺持续给药时,应建立2条留置针静脉通道,每2~3 h交替使用,这可防止局部组织坏死的发生;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前必须用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确保针头在血管内后,再滴入该药物。滴注甘露醇时,为确保血管通畅,应热敷穿刺部位或采取提高药物温度的措施。如遇问题,及时处理,并做好解释和指导工作,让家属及患者知道注意要点,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2.4 加强护士责任心

护士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对患者高度负责的职业道德及精湛的操作技术。穿刺前,护士应用热情肯定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讲明简要操作过程,不会疼痛,鼓励患者,转移其注意力,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使其积极配合。输液时应多巡视,特别是危重患者以及输注化疗药和易致组织坏死的药物时,要做到床头交接班,并密切观察和检查穿刺部位,发现药物外渗,立即更换穿刺部位。

2.5 输液时的健康教育

输液前,护士要告知患者或其家属药物外渗后的严重性,使用留置针的好处;输液时要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注意事项,穿刺肢体尽量不要活动尤其是输注高危药物时,指导其学会穿刺部位的观察和护理,发现异常及时报告,以预防和减少药物外渗。

2.6 正确拔针和按压

输液后,将调节器和胶贴依次拧紧、去除,快速拔针,沿血管方向用干棉签在针尖即将离开皮肤的瞬间按压穿刺点或稍上方,按压5~10 min左右直至不出血为止。但应注意不得在按压处揉动,力度要适宜。最佳拔针时间应选择在输液瓶内药液输完,输液管中残液面下降速度减慢或停止时,这样可以保证药物的治疗量,避免浪费。正确拔针可避免人为的方向掌握不当而导致针尖划伤血管壁,可避免输液管内回流血液,提高血管的利用率,有效阻止皮下瘀血和在同一部位输液再次发生药物外渗。

3 药物外渗的临床护理

药物外渗发生后,应立即停止输液,并更换输液部位,积极采取相应的临床护理措施,促进液体重吸收,使用拮抗剂药物效应,灭活外渗药物的毒性。除根据外渗范围及其性质的不同采取的护理措施[1]外,尚应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3.1 基本临床护理措施

①立即停止输液,拔针,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位置20~30 cm。②冷敷:可减轻皮损程度,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局部出血和疼痛。③热敷:主要用适量25%硫酸镁置于无菌纱布,贴于外渗部位,保持纱布湿润,每10~20 min更换1次,以促进局部组织水肿吸收消退,达到消肿止痛的作用。④马铃薯片外敷:消炎、止血、消肿作用。

3.2 不同种类药物所致药物外渗的护理

①血管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当肿块<5 cm×5 cm时,可在拔针4 h后采用热敷方法;当肿块>5 cm×5 cm时,应及时湿敷硫酸镁或呋喃西林。②对血管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局部产生无菌炎性反应):应给予冷敷或湿敷硫酸镁,也可湿敷0.5% 654-2溶液。③阳离子溶液与高渗溶液:钙剂外渗首选湿敷硫酸镁,其次也可湿敷0.5% 654-2溶液;甘露醇渗漏初期可热敷,也可湿敷硫酸镁或75%乙醇溶液。④扩血管药物:上述方法均可采用。⑤升压药: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等,渗漏轻微时热敷,严重时按医嘱处理,可局部封闭,湿敷654-2溶液等,也可用酚妥拉明封闭,湿敷氢化可的松。⑥抗肿瘤药物:只要可疑渗漏,立即停止输注,然后先将针内药回吸出来,再注入5~10 mL生理盐水,稀释局部药物浓度,同时冰敷,其他按医嘱执行。⑦化疗药物外渗时,立即停药,皮下注射生理盐水以降低药物浓度,避免局部肿胀和坏死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段立春.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393-394.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94(2014)15-0352-02

猜你喜欢

静脉输液外渗临床护理
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对策的应用效果观察
小儿过敏性紫癜饮食限制的方法及临床护理分析
小切口经胆道镜保胆取石手术的临床护理分析
临床护理路径在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的应用效果观察
机械通气患者撤离呼吸机的护理
优质护理对静脉输液患者治疗配合度和治疗效果的影响
不同护理方法对静脉输液后静脉炎的干预效果比较
对输液室患者实施图片式拔针宣教的效果研究
心理护理干预在学龄前儿童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探析
马蹄肾自发性肾盂破裂伴尿外渗1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