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预防和临床护理
2014-01-24孔闻燕
孔闻燕
(吉林省大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吉林 大安 131300)
手足口病的预防和临床护理
孔闻燕
(吉林省大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吉林 大安 131300)
【关键词】手足口病;预防;临床护理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16、EV71主)引起的以婴幼儿发病为主的一种常见急性传染病,以夏秋季多见。临床以发热、手足肛周皮肤及口腔黏膜等部位出现红色斑丘疹及疱疹为主要表现,重症病例可出现无菌性脑炎、心肌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并发症,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1]。可见,该病对患儿健康有非常严重影响,很容易造成患者器质性损伤[2]。做好疾病的预防性和临床护理,对防制疾病在人群中的传播流行有重要意义。
1 预防性护理
手足口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较快,一旦确诊应立即隔离患者。危重患者应单间收治,普通患者2或3人间(床间距在1.5 m以上)。病室每日进行空气常规消毒,开窗通风换气,84液湿拖地面、擦拭门把手、床及桌椅,,患儿奶具、餐具、毛巾、玩具、衣物用50 ℃以上热水浸泡30 min或者在阳光下暴晒,大便用等量生石灰覆盖1 h后倒掉患儿的生活垃圾直接投入黄色垃圾袋内按医疗废物处理。医务人员接触患儿后洗手并用过氧乙酸泡沫液进行手部消毒,病区走廊两边放1∶ 5000的高锰酸钾浸泡液供手部消毒处理。限制陪人探视,指导患儿注意隔离,不可互换玩具。在患者病房区域限制人员走动,减少感染源对患者的影响,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机会。
2 发热护理
对发热的患儿,指导家长学会观察体温的变化,识别并报告体温异常的早期表现和体征。T<38.5 ℃,嘱多饮开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方法,随时观察体温的变化;如体温基本不变或继续升高者,在物理降温基础上,遵医嘱给予降温药物。T≥38.5 ℃,监测体温1次/4小时,遵医嘱给予布洛芬口服降温,或用研碎后的消炎痛片常规保留灌肠。微促进药物吸收,应适当垫高患儿臀部灌肠,插入深度范围在10~15 cm之间,拔管后轻轻挤压肛门处。持续高热者,遵医嘱给予丙种球蛋白及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等,同时应用冰帽头部降温等措施,在短时间内把体温降至正常。要加强病房巡视,观察降温效果,注意让患儿卧床休息。
3 口腔和饮食护理
该病患儿一般口腔内出现4 mm大小的水疱样黏膜疹,边缘充血,2~3 d后破溃形成的溃疡可致明显口内疼痛,此时进食一般较为困难,萎靡不振或烦躁不安,易流口水。所以,应加强患者口腔护理。进食后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预防细菌感染。患儿口腔溃疡伴疼痛,每日口腔护理3次,用生理盐水擦拭口腔后再涂以碘甘油,要求动作轻快,棉签滚动涂抹,减少患儿痛苦。碘甘油涂抹后嘱患儿闭嘴10 min,不可马上漱口进食以保持疗效。也可给予西瓜霜喷剂局部喷雾或外涂蒙脱石散,以消炎止痛促进溃疡面愈合。口腔溃疡严重的患儿可用2%双氧水清洁口腔,如疼痛张口困难时可用吸管给予朵贝氏液漱口,喷金喉健喷雾剂等措施,促进溃疡愈合。口腔喷药后,为保证疗效,嘱患者禁忌漱口、饮水或进食,并闭口10 min左右。
进食前用温水或生理盐水冲漱口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清淡、稀软淡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食刺激性食物,少吃零食,患儿口腔疼痛时给低温食物。对于疼痛拒食患儿,要鼓励其多喝水或喝平时爱喝的饮料,适当给予补液治疗,加快排泄,保持大小便通畅,便秘可用儿童用开塞露通便治疗。
4 皮肤护理
患儿手、足、臀部均有不同程度的疱疹,疱疹易受压、破溃而导致细菌感染。轻症病例做好卫生处置,保持手足臀部皮肤清洁,干燥即可。肛周有皮疹尽量使皮肤外露,保持清洁,避免大小便浸渍,便后用温水清洗,避免皮疹感染;保证衣物被褥清洁干燥,天气好时拿到太阳下暴晒,穿着衣物宽大柔软,穿软底鞋,少走动,床铺平整干燥,减少刺激皮肤。出疹较多者,皮疹无破溃可涂抹炉甘石液,已破溃者可涂抹碘甘油于皮疹处,每日3~4次,促进皮疹愈合。剪短患儿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皮疹或疱疹被抓破后导致感染的发生。对于破裂者,涂抹抗生素药膏或炉甘石水剂于破溃处局部皮肤,擦药前清洗局部,擦药期间嘱患者勿洗浴。
5 病情观察和对症护理
手足口病出现的并发症可致使患儿出现急危重症甚或死亡,早期发现早期诊断至关重要。在用药的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生命体征每2~4 h检测1次,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做好急救准备工作。
5.1 神经系统
为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应注意观察患儿有无头痛、呕吐、持续高热、精神萎靡、嗜睡及抽搐、肢体无力等症状,观察患儿鼻唇沟是否对称,悬雍垂有无偏移,饮水吞咽有无困难,有无斜视等症状。应警惕并做好对症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严密监护。肢体抖动是合并脑炎的最早表现,如同时有高热、恶心、呕吐等表现应立即通知医师并遵医嘱予以处理,嘱家属配合促使患儿卧床休息,头部偏向一侧,尽量之头部活动减少。出现精神萎靡或嗜睡等神经系统症状,提示可能并发了中毒性脑病。
5.2 呼吸系统
患者呼吸系统早期症状不典型,可出现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胸部X线检查常无异常发现或仅有双肺纹理增粗。但病情进展迅速,可在短期内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双肺湿啰音、粉红色泡沫痰,严重低氧血症,胸部X线可见一侧或双肺大片影像,甚至出现白肺。所以,要密切观察患儿面色、呼吸、血氧饱和度,保持呼吸道通畅,侧卧位头偏高15°~30°,备好吸痰器。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观察痰液量、性质、颜色。插胃管防止呛奶窒息。早期给予氧疗,可采用鼻导管吸氧法,严重缺氧不能纠正者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有肺水肿者早期插管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5.3 循环系统
为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应注意观察患儿有无面色发灰发白、皮肤发花、四肢发凉、指趾端发绀、出冷汗。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当出现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时考虑出现循环衰竭,立即开放静脉通路至少两路,插胃管、尿管,严格记录出入量。在使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血管活性药物时注意避免外渗。
6 心理护理
手足口病被列为丙类传染病后,媒体加大该病的宣传力度,加之家属对本病不了解,患儿哭闹不安,对医院环境陌生,要进行隔离,往往不知所措,导致其精神高度紧张、焦虑甚至恐慌。护士应耐心向患儿家长交代病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健康教育工作,与患儿家属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指导家长观察病情,教会其基本护理方法及饮食注意事项。同时根据患儿的性格特点,对患儿态度和蔼,语言亲切,爱护体贴患儿,并进行动作爱抚及鼓励赏识,做好心理护理,尽量分散患儿注意力,多鼓励、给予适当奖励,使其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和护理,使其早日得到康复。
7 用药护理
手足口病属于病毒感染性丙类传染病,无特效抗病毒治疗药物。对于免疫力和抵抗力强的轻症患者,口服利巴韦林、板蓝根等常用抗病毒药多可治愈。对于免疫力差较差和重症患者,除应用一般抗病毒药外,可应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免疫球蛋白,有利于促进病情恢复。并发脑炎的患者,应进行常规对症治疗和护理:遵医嘱应用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的20%甘露醇、糖皮质激素、速尿等药物。注意在30 min内快速输完甘露醇,在此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疼痛,药液外渗及时更换输液血管,防治局部皮下组织坏死;依欢而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应用镇静剂,目的在于恢复脑细胞;要注意观察患者精神状态和尿量的变化,一旦不合理应用甘露醇,可出现乏力、精神不振、尿量减少等脱水症状,此时应立即通知医师,及时合理调整用药。并发心肌炎的患者,可加用维生素C、ATP、辅酶A、辅酶Q10、果糖等营养心肌药予以对症治疗和护理。
8 疾病预防的健康教育
手足口病是一种新发现的传染病,一般人不了解此病的相关知识,一旦孩子患病,容易出现恐慌心理,特别是在疾病爆发流行期间,应做好疾病预防的健康教育工作。可通过电视、报纸、印发宣传资料、宣传画等途径,宣传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和如何通过控制流行过程预防疾病的发生,达到切实在疾病流行季节和爆发时疾病的防制作用。要加强对手足口病的正确认识,早期识别该病。此病初期以类感冒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手足等处的皮疹或疱疹易诊断为荨麻疹或水痘,口腔溃疡易诊断为为单纯性的口腔炎。因此,应告知家长,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若发现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疱疹或口腔溃疡之改变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手足口病为传染性疾病,临床一旦确诊,应按诊疗指南规定及时隔离患儿7~10 d,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当体温恢复正常,皮疹基本消退,水疱结痂脱落,方可解除隔离;同时,应通知疾控部门做好密切接触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隔离工作。患者痊愈出院后,需居家隔离1周,注意饮食卫生;如仅以好转出院,居家继续服用1周抗病毒药后复查血常规,以决定是否解除隔离。如出院后患者再次出现皮疹、恶心呕吐、发热、肢体抖动等症状,提示有并发症发生,应立即接受住院治疗。
参考文献
[1] 孙永烽.小儿手足口病196例临床诊治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 (3):523.
[2] 陆萍,黄一文,刘立美.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08,19(19):15-17.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94(2014)15-03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