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染预防及治疗探讨
2016-11-17孔霞
孔霞
【摘 要】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的传染途径和预防措施。方法 对近年河南省平顶山市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导致患儿发病的病原体及其传播特点及途径,探讨治疗此病的方案。 结论 联合采取院内预防措施和家庭预防措施能更有效地预防手足口病,并可在此病患儿发病后做到早发现,早诊治,使其获得良好的预后。
【关键词】 小儿 手足口病 传染 预防 治疗
引言:小儿手足口病是由于肠道感染柯萨奇病毒以及肠道病毒等所导致的,可以经过多种传播途径进行传染,临床特征以发热以及手足口部出现的丘疹、疱疹和溃疡为主,主要发生于婴幼儿,据相关报道表明,三岁以下的婴儿患病率比较高,此病一旦患病,就有爆发流行趋势的可能,会出现严重并发症, 甚至是死亡,因此,在临床上必须给予重视,本文就是针对小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以及临床特点进行探讨,目的是更好了解该病,以防止该病的爆发流行,同时也适当找寻治疗的最佳途径。
1 病原学分析
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Coxasckievirus)A组16、4、5、7、9、10型,B组2、5、13型;埃可病毒(ECHOviruses)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EV71及CoxAl6型最为常见。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来苏亦不能将其灭活,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但1mol浓度二价阳离子环境可提高病毒对热灭活的抵抗力,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2 临床特征
初期为发热、厌食、精神不振,1d~2d后出现皮疹,为手足口水疱,臀部下肢丘疹,口腔溃疡,特征为丘疹充实性,水疱为深在性。泡壁厚不易破裂,皮疹周围绕以红晕,皮疹一般局限,严重者可泛及全身。所有年龄段的患儿都可能累及中枢神经,但以6个月至2岁儿童发生率最高,3岁以下小儿占70%,5岁以上儿童发病率与年龄成负相关,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新生儿由于带有母亲血清抗体,6个月以下因为从母体获得的抗体很少感染,而6岁以上的儿童发病率与一般人群发病率相同.
3 传染源
手足口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病毒主要经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4 诊断要点
临床诊断:医院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遇见患有疑似手足口病症状的患者,应做好诊断,对符合下列症状、体征的患者可诊断为临床诊断一般病例或重症病例,通过实验室检查检测到病毒或相关标志物的为确诊病例:①一般病例: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②重症病例:(1)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2)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③确诊病例:在临床诊断病例的基础上,经实验室对患者疱疹液检测到EV71核酸检测阳性或从粪便标本中分离出EV71病毒或患者血清EV71IgM抗体检测阳性、EV71IgG抗体4倍以上增高或由阴性转为阳性者可诊断为手足口病确诊病例。
5 预防措施
医院内感染 医疗机构应设置专门的手足口病门诊,进行分诊治疗能够有效的降低发病期的交叉感染现象。对疑似患儿应进行预检,对患儿的病情进行严格的观察,尽早的对患儿的临床表现进行发现,并给予治疗措施。同时对患儿就诊区域进行消毒和隔离措施,医护人员在检查后应对手部进行清洗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托管机构预防 应对托管机构的人员进行预防教育,在发病高峰期向托管机构人员发放手套和消毒液等,保证教室内的空气流通,小儿放学后,应对教室及室内设施、小儿的餐具、玩具等进行消毒处理,保洁人员在进行卫生间清扫时应佩戴手套、口罩等,清扫完成后应立即进行手部清洗,对使用过的手套进行销毁。如发现疑似患儿,托管机构应及时告知家长并送诊,如出现患儿需要对患儿用过的所有物品进行消毒,防止小儿出现互相感染现象。
6 治疗措施
对于病症较轻的患儿,医护人员应给予抗感染、抗病毒治疗措施。对于病症较重的患儿,应进行严格的病情变化监测措施,特别是对患儿的心、肺、脑等重要器官的功能监测,同时还要对重症患儿的血气进行分析,监测患儿的血压变化情况。在目前临床的治疗中,主要以抗病毒药物治疗为主,常用的药物主要有:中药、泛昔洛韦、阿昔洛韦等,以上药物能够将皮损的愈合时间缩短,改善发热现象,缓解口腔疱疹的疼痛感。同时,应给予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可以使用漱口药物含漱、涂抹局部患病部位。此外,还应给予免疫力调节药物治疗,可以使患儿的机体免疫力得到提高,不仅可以有效的避免病毒性疾病的发作,还可以降低病毒感染现象。
参考文献
[1]刘凤琴,许江丽.儿童手足口病发病因素与药物治疗[J]医药导报,2010,29(5):616-618.
[2]廖炯,黄萍.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治疗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7):451-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