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脊手法配合针刀疗法治疗寰枢关节偏位100例
2014-01-24李波
李 波
(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132012)
寰枢关节偏位是骨伤科一种多发病、常见病,通过药物治疗效果不甚理想。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运用定位旋转复位法和仰头摇正复位法治疗寰枢关节偏位,收到满意疗效。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中男51例,女49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60岁;病程最短6d,最长2年。
诊断要点:①患者有明显的头痛,旋转受限,并伴有头晕、恶心、视物不清、听力、视力下降等症状。②患侧颈部上段有明显肌肉紧张,横突处有明显压痛,并可触及偏位的棘突及横突。③开口位X线摄片,提示齿状突两侧间距不等宽。④经脑血管彩超检查,提示为脑血管患侧血管血流量减少及不同程度的充盈度偏低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治疗方法
1.针刀治疗:患者取俯卧低头位,充分暴露后项部。确定枕外粗隆为中点,在上顶线上向两侧旁开2.5cm为两个点,再向外旁开2.5cm为两个点。这5点为项韧带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及头上斜肌的止点。再分别确定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及头下斜肌的起点。常规术前准备,选用朱氏4号小针刀在所选部位施术,将粘连、挛缩的软组织进行剥离松解,直至针下有松动感,出针。针刀进针时,针体向头侧倾斜45°,与环椎棘突呈60°,以免刺到延髓、脊髓。
2.正脊手法:患者取仰卧位,双臂交叉放在胸前,并握住对侧肩部。术者站在患者一侧,用靠近患者一侧的手作为托垫手,拇指伸直,其余四指屈曲呈握拳状,置于患者棘突的下方,使患者棘突落在大鱼际肌与屈曲的四指之间,术者另一只手及胸部将患者双肘抱压于前,嘱患者深吸气,屏住呼吸,用适当力度向下冲压,可听到“咔嚓”的响声。同时,第一助手站在患者头侧,双手托住患者枕部,用适当力量牵引头部,用力方向与患者身体水平。整复颈椎椎体时,冲压力的方向应该斜向颈椎;整复胸椎椎体时,冲压力的方向应该指向胸椎;整复腰椎椎体时,冲压力的方向应该斜向腰椎。手法术毕后,术者一手托患者下颌,另一手托枕部,大拇指定压在患侧寰枢椎处,令其作头上仰(仰头可使颈2~7椎后关节紧闭成“定点”)、侧转动作,缓慢摇动2~3次,嘱患者放松颈部后,将头转至较大幅度时稍加有限度的“闪动力”,多可听到关节复位时“咔嚓”声。
治疗结果
本组100例均获痊愈(症状、体征完全或基本消失;寰枢椎开口位X线片可显示齿状突两侧间距等宽;脑彩超检查:患侧椎动脉、椎-基底动脉血流量基本正常)。其中经1~3次治疗痊愈者60例,4~6次痊愈者30例,7次以上痊愈者10例。
讨论
寰枢关节的位置及结构复杂,寰枕关节以屈伸运动为主,其活动范围可占头颈屈伸的50%,寰椎及枢椎两椎体之间无椎间盘,枢椎具有介于动静性支持的特点,主要以旋转运动为主,故寰枢椎关节构成颈部多方位运动的特殊结构。
枢椎是应力较大的部位,是颈部伸肌群的主要肌覆盖的部位,同时伸肌体积也最大。颈上段深层肌肉中,以头后长直肌、颈半棘肌、头下斜肌最为强壮,左右各3块,均附着在枢椎的棘突上,使枢椎成为颈部旋转的应力中心,头后长直肌,头下斜肌的单侧收缩使头部向同侧旋转,颈半棘肌的单侧收缩使头颈部向对侧旋转,双侧同时收缩使头颈部后伸,所以头颈两侧肌肉的相互协调是保证颈部旋转的必要条件。
长期屈颈低头、受到外部力量、体位不正确、过久维持一种姿势、长期侧卧位睡眠等可引起单侧肌肉紧张、痉挛、劳损,使寰枢关节平衡失调,导致关节偏位,不仅直接刺激颈部神经引起疼痛,还可压迫椎动脉,影响血液循环引起疼痛,并且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受刺激时,亦使椎动脉痉挛,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本方法治疗寰枢关节偏位能直接纠正关节偏位,消除病因,治愈率高,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简便省力,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