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仝小林教授治疗疑难病验案

2014-01-24张蓉芳指导老师仝小林

中国民间疗法 2014年12期
关键词:肠粘连方药麦冬

张蓉芳 指导老师:仝小林

(1.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045000 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仝小林教授学验俱丰,提倡运用经方,重视经方本源剂量[1,2],在临床实践中,不仅擅长治疗糖尿病、肾病等多种慢性疾病,对于各种危重疑难杂病亦疗效卓著。笔者有幸随师学习,现采撷验案三则介绍分析如下,以飨同道。

颜面黄色瘤案

患者某,男,45岁。2007年9月17日初诊。患皮肤黄色瘤3年。患者于2004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外侧眼睑点状深黄色斑块,隆起高于正常皮肤,不规则形状,表面光滑,在某院诊为黄色瘤,未予治疗。3年来,皮肤病变范围在颜面不断扩散增大,同时伴空腹血糖升高,空腹血糖波动于6.7~7.7mmol/L。就诊时症见:双眼眼睑四周及口唇四周皮肤大面积多发增生样黄斑状改变,高于正常皮肤,不规则形状,表面光滑,伴皮肤瘙痒,黄斑按之发硬,视力模糊,双脚底发凉发麻,纳食正常,口淡无味,夜寐多梦,二便自调。舌质淡暗,苔薄白,舌下静脉增粗,脉沉细数。双下肢动脉彩超示:双下肢动脉硬化。血脂未见异常。西医诊断:黄色瘤;中医诊断:睥生痰核(湿热内蕴,痰瘀阻络)。

方药:黄芩30g,黄连30g,生大黄3g,干姜15g,苦参15g,苦丁茶9g,茯苓120g,党参30g,黄芪20g,生薏苡仁60g,莪术20g。28剂。水煎服,日1剂。

2007年10月11日二诊:上方调整,黄芪45g,生薏苡仁120g,莪术30g。去党参,加全蝎9g,僵蚕9g。28剂,水煎服,日1剂。

2007年11月8日三诊:面部黄色瘤皮损减轻约50%,皮肤由粗硬逐渐变平变软,瘙痒症状消失,皮损颜色由黄色变为浅黄,疗效显著。续前方加减,以收全功,调整方药:生黄芪30g,党参30g,生薏苡仁120g,莪术30g,骨碎补30g,肉苁蓉30g,鸡血藤30g,夜交藤30g,潼蒺藜、白蒺藜各20g,谷精草30g,密蒙花15g,蝉蜕6g,僵蚕6g,制川乌、制草乌各15g,川桂枝30g。30剂,水煎服,日1剂。

按:黄色瘤又称黄瘤,是一种少见的脂类代谢性疾病,由于含有脂类的细胞在真皮或皮下组织内聚集,常在皮肤表面形成黄色的瘤状损坏,该病的皮疹形态和分布多种多样,以眼睑黄色瘤最为多见,病程大多进展缓慢,一般不能消退。部分病人伴全身代谢障碍,如血脂紊乱、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小面积者西医采用手术切除、激光、化学烧灼治疗。

本例患者,病程3年,病情发展较快,黄瘤弥漫于颜面,实属少见,且伴随空腹血糖受损及动脉粥样硬化改变,不便手术、激光等治疗,西医无特殊疗法。仝小林教授认为,患者病情初发于眼睑,是生于眼睑皮内外的柱状硬结,病属“睥生痰核”,此病名首见于《原机启微》,在《证治准绳》《审视瑶函》《张氏医通》《医宗金鉴》中均有记载。责其病机,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过食肥甘,伤及中焦脾胃,脾虚则水湿运化不利,日久生痰,痰湿混结,郁久化火,病久则成瘀,为郁、热、痰、瘀合而为病。方解:以泻心汤加苦丁茶和苦参清泻中焦郁热;重用薏苡仁和茯苓利湿化痰,酌配莪术化瘀散结,三者合而治标;以党参、黄芪、干姜健脾温阳是以治本。全方药简力宏,标本兼顾,故服药仅2月而取效神速,后期调整方药,以顾及动脉硬化之症,可谓防患于未然,深谋远虑。

肠梗阻术后肠粘连致重度呕吐案

患者某,女,55岁。2006年10月12日初诊。患者于2006年9月行肠梗阻部分肠管切除术及断端吻合术,术后出现呕吐,并随时间的推移症状加重,体重明显减轻,近2日食入即吐,神疲乏力,嗜卧,不伴腹痛,大便量少,数日一行,小便可,复查无再梗阻,舌胖大齿痕,苔薄白,脉沉细。西医诊断:肠梗阻术后肠粘连;中医诊断:呕吐(腑气不通、胃气上逆)。方药:杏仁9g,白豆蔻9g,生薏苡仁30g,清半夏6g,厚朴9g,生大黄6g,槟榔片9g,二丑各6g,公丁香6g,川楝子12g。14剂,日1剂,分次频饮。

2006年11月2日二诊:病情明显缓解,呕吐次数减少,能少量进食,舌质淡,舌苔根部白厚,脉沉细。调整方药:党参15g,茯苓15g,白术9g,生大黄3g,槟榔片9g,二丑各3g,公丁香6g,炙甘草6g,土鳖虫6g,水蛭6g,桃仁9g,红花9g,焦三仙各9g。30剂,日1剂,水煎服。

2006年12月7日三诊:呕吐已止,饮食基本正常,以前方加沉香改配水丸,9g/次,2次/d,口服。丸药缓图,预防呕吐复发同时治疗肠粘连。

2007年11月8日四诊:精神佳,无明显不适,自诉一年来体重增加8kg。舌淡紫,舌下静脉增粗,脉沉细。仍以丸药缓图。方药:黄连150g,干姜60g,枳实150g,槟榔150g,二丑各60g,生大黄120g,桃仁120g,血竭60g,公丁香90g,沉香30g,红参90g,肉桂90g。制水丸,9g/次,2次/d,口服。

按:腹腔手术后一旦形成肠粘连,往往容易造成反复梗阻,需多次手术,十分痛苦。本例患者虽无再梗阻发生,但由于术中伤气伤血,气血郁结,腑气不通,胃气上逆,造成重度呕吐,其治疗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初诊14剂和胃降逆、化湿行气、降气通腑,以三仁汤化湿和胃;生大黄、槟榔、二丑降气通腑;丁香、川楝子辛香走窜通结,以收速效。二诊以上方基础加四君子汤及桃仁、红花、土鳖虫、水蛭,为缓则健脾以固本,兼顾化瘀以通络,加速肠粘连的松解。三诊以后丸药缓图,病愈且体重增加,疗效卓然。

2型糖尿病合并帕金森病案

患者某,男,76岁。2007年11月15日初诊。患者患2型糖尿病25年,患帕金森病2年,现仅口服拜糖平片50mg,每日3次;格列苯脲2mg,每日1次,血糖控制尚可。症见:半年来行走迈步困难,双下肢无力,步态拖拽,步距缩小,全身疼痛,气短,言语不流利,大便三日一行,时干时黏,临厕努责费力,夜尿每晚3次,眠可。舌质红绛而干,舌上无苔,满布小裂纹,状如牛肉,脉沉弦细涩。西医诊断:①2型糖尿病;②帕金森病。中医诊断:①颤证;②便秘。证属髓海不足,肾阳虚衰。治以强肾壮骨。地黄饮子加减。方药:干地黄60g,山萸肉15g,官桂9g,巴戟天15g,肉苁蓉30g,五味子9g,麦冬90g,当归30g,制首乌30g,锁阳30g,怀牛膝30g,鸡血藤30g,龟板胶9g,阿胶9g。30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2007年12月17日。服上方仅1个月,诸症大减,气短、双下肢无力减轻,行走改善,言语明显转流利,大便正常,临厕努责症状消失,大便每日1次,舌脉同前。前方去首乌,减怀牛膝为15g,干地黄30g,加黄芪30g,首乌藤30g,骨碎补30g,桑寄生30g。

按:帕金森病属中医“颤证”范畴,为缓慢进展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西药不能根治,仅能延缓疾病进程。本例颤证,证属髓海不足,肾阳虚衰,以地黄引子加减治疗为常规思路,然仝小林教授应用该方,妙在用药剂量加减之上,故此年高之患者收效甚捷。地黄饮子多认为出自《宣明论方·卷二》,然据学者考证,此方实际源自《备急千金要方》“内补散”,仝小林教授宗《备急千金要方》原意,干地黄用量达60g之多,同时重用麦冬达90g。生地黄、麦冬《神农本草经》中均列为上品,干地黄即生地黄,宋朝以后始有生熟之分,生地黄有“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之功。麦冬为甘寒养阴润燥之品,治虚劳、心烦、津枯、肠燥、大便秘结之要药,现代研究有降糖、促发胰岛细胞功能恢复之作用,但用药量需大,诚如《本草新编》所言“麦门冬……益精强阴,解烦止渴……真可待之为君,而又可借之为臣使也,但世人未知麦冬之妙用,往往少用之而不能成功为可惜也,不知麦冬必须多用,力量始大”。患者舌干红无苔、裂纹,故去掉原方之防风、菖蒲、茯苓、远志,方中加用血肉有情之品龟板胶、阿胶二味,与生地黄、麦冬合用,走督脉益肾精,取效尤速。地黄饮子经如此加减,药证合拍,效若桴鼓。

笔者在随师学习中,切身感受到老师临证出神入化的功力。分析上述病例,仝小林教授对于疑难杂症,精于辨证,善用经方,剂量得当,效专力宏,充分体现了其学术特色。总结介绍如上,与同道共享。

[1]刘文科.仝小林经典名方实践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75.

[2]仝小林.重剂起沉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9.

猜你喜欢

肠粘连方药麦冬
愿 望(下)
阑尾炎手术后肠粘连是怎么回事
导致肠粘连的原因有哪些
中医药治疗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麦冬中外源性有害物质的分析
UPLC-MS/MS法检测妇康宁片中掺加的山麦冬
肠粘连的形成机制及预防措施调查
几种土壤处理除草剂对麦冬地杂草的防除作用
高血压中医证候特点及方药探讨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治法方药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