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隔姜泥重灸法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体会

2014-01-24朱现民

中国民间疗法 2014年12期
关键词:施灸灸法患侧

郑 婕 朱现民

(河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郑州 450008)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是脑卒中后上肢偏瘫的重要伴发症,多在卒中后1~3个月内发生,发病率可高达70%[1]。典型临床表现是肩痛性运动障碍与同侧手肿胀疼痛,如不及时治疗,最终导致手部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变形,使患侧上肢的残障不可逆转,从而影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西医学对此至今尚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常用交感神经阻滞及切除术、封闭及各种物理和康复疗法,效果不甚理想。而采用隔姜泥重灸法可以通过艾火的灸烤将生姜的药效直接透入穴位深层,有效改善血管的舒缩功能和营养障碍,调和气血,有效地缓解患者疼痛、肿胀及关节活动受限等不适症状,提高上肢的运动功能,恢复患病肢体功能和劳动能力。

施治方法

施灸材料:隔姜泥灸所需材料简单,只需艾条和生姜即可。艾条由艾绒卷制而成,艾能通行诸经,调理气血,散寒燥湿,振奋元阳,其中含有多种药物成分及强烈的挥发物质,燃烧时药力可透入人体或吸入体内。《本草从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阳,理气血,逐寒湿……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施灸时选用优质纯艾条,直径1.5cm,长度20cm,重约24g,每支艾条可燃烧约60min。

生姜味辛性微温,无毒,能温暖脏腑,祛风散寒,疏通经络,畅行气血。隔姜泥灸通过艾火和生姜在施灸时产生的双重效果,又通过经络的传导和神经的调节作用,促进气血运行。施术时选择大块的鲜姜,既能保证施灸时达到最显著的药理效应,又能发挥良好的导热效能。生姜泥宜现捣现用。

施术操作:施术时首先需注意肢体摆放,根据不同需要分别采用良肢位(腕关节背曲,手指伸直并外展)、仰卧位(患者肩胛骨下垫枕,使其处于前伸位)、健侧卧位(患侧上肢伸直并支撑,且掌心向健侧和肩胛骨前伸位)、患侧卧位(患侧上肢伸直,肩胛骨前伸并掌心向健侧)。各种体位摆放均应避免腕屈曲、下垂,抗痉挛模式。防止患侧输液,过度的牵拉、挤压以及意外伤害,同时嘱患者适当抬高患肢以利静脉回流。

隔姜泥重灸是在传统隔姜灸法基础上的改良灸法,因隔姜灸法所用的姜片药力渗透性差,难以发挥药效,且艾炷从上到下燃烧时对穴位先温后热,温热刺激不均衡且操作繁琐。改良后将生姜完全捣烂成泥状,以患侧上肢肩髃、肩髎、臂臑、曲池、外关、合谷、阳池、中渚穴区为中心,敷于局部疼痛或肿胀部位,厚度约1~2cm,不宜过薄或过厚,过薄灼热感太强,过厚则热力不够而渗透较差。施术时将2~3支艾条同时点燃,对准穴位距皮肤2~3cm灸烤,每次施灸时间约为30~60 min。如此长时间重灸,热力持续,面积不断扩大,产生连续不断的刺激感应[2]。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一般需治3~5个疗程。

典型病例

患者某,54岁,男性,2013年9月初诊。自诉脑卒中后右侧上肢瘫痪1个月,今右侧肩臂及手指肿胀疼痛,活动时加重。查体见右侧肩部上举、外展活动受限,疼痛明显,手部呈弥漫性肿胀,以手背为著,皮肤发绀,皮温明显较左侧升高;未见明显肌肉萎缩、变形;未见外伤、感染征象;无周围血管病症状;X线未见明显异常骨质变化。舌质淡暗,有紫斑,脉沉涩,诊断为肩-手综合征。嘱患者平卧位,右侧肩胛骨及手臂下垫枕,使患侧上肢处于前伸位,掌心朝下,尽量避免腕屈曲、下垂。将大块鲜姜捣烂成泥后,以患侧上肢肩髃、肩髎、臂臑、曲池、外关、合谷、阳池、中渚穴区为中心,敷于局部疼痛或肿胀部位,厚度约1~2cm,将3支艾条捆绑成一束同时点燃,对准穴位距皮肤2~3cm灸烤,每次施灸时间约为60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结束后休息2d。治疗1个疗程后患侧肿胀明显减轻,皮肤发绀减轻,皮温较前下降,活动时疼痛减轻;2个疗程后肿胀消失大半,患侧皮温、皮色较前明显趋于正常,肩部疼痛明显减轻,活动度较前增加;3个疗程后肿胀基本消失,皮温、皮色正常,疼痛症状基本缓解,除偏瘫因素外,患侧上肢活动自如。

体会

1.明辨病机,早期施治:SHS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在“本”为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气血阴阳亏虚,在“标”为痰瘀停滞、脉道不利所致的营卫失调、络阻不通之证[3]。西医学认为,SHS的发生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交感神经作用、周围性损伤、神经源性炎症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改变[4],其中交感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是目前较为公认的机制。脑卒中患者偏瘫后肩部活动受限、腕关节过度屈曲及长时间受压或受外力不正确的牵拉[5]、长时间病侧手背静脉输液及颈交感神经受刺激等,亦可加剧血管运动系统和皮肤腺体功能的紊乱而诱发SHS。根据轻重程度可分三期,Ⅰ期以疼痛、肿胀等为主,Ⅱ期开始出现肌肉萎缩,Ⅲ期皮肤、肌肉明显萎缩变形,患手多呈爪状畸形。对Ⅰ期患者立即进行治疗,旨在畅通气血、疏通经络、祛除痰湿,修复损伤的神经功能,纠正肩关节疼痛和手的肿胀带来的痛苦,有助于恢复瘫痪侧的运动功能,通常可控制其发展和治愈。如不及时采取治疗将转入第Ⅱ、Ⅲ期,而第Ⅲ期不可逆,患手完全废用,因此早期治疗至关重要。

2.灸法改良,特色明显:隔姜泥重灸法集热疗、光疗、药物刺激及特定部位刺激等多种作用于一体,通过艾火和生姜药力产生双重效能。艾灸能提高局部气血流量,升高局部温度,缓解局部痉挛症状;还可提高白细胞及淋巴细胞的活动率,增强人体细胞及体液免疫能力[6]。艾灸可以刺激体液发生改变,有增强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及胸腺细胞活力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生姜中含有姜辣素,挥发油中含有姜醇、姜烯等,对皮肤有一定刺激作用,在艾灸热力作用下渗透进入人体,可扩张局部血管,改善血液循环,有效控制炎性反应病灶血管通透性的升高,改善血液黏稠度、聚集性等血液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性质,加强局部病理代谢产物排泄,改善缺血缺氧状态[7]。

3.注重灸量,强力温通:《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气血正常运行,经脉通利无阻,筋骨才能得到滋养和强健。临床治疗SHS应以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为治则,且注重标本兼治。“重灸”法的应用则古已有之,针灸古籍中多有灸到“三百壮”、“五百壮”甚至“上千壮”等灸量极致的记载。现代研究认为灸量是施灸时艾在皮肤上燃烧所产生的刺激强度,刺激强度等于施灸的时间与施灸的强度的总和,达到一定的灸量就会产生一定的灸效[8]。而灸法疗效的产生很大程度由灸性感传介导,而感传的出现有一个量效累积过程,所以艾灸的刺激量就显得非常重要,是艾灸治疗临床取得好的疗效的关键环节。艾条的温通作用通过加大艾灸量及灸治时间,火力集中、时间久、热度大、感应强,使其通行气血、温经散寒、温煦阳气、调理脏腑之功效更加突出。对SHS患者及时采用本法,则在畅通气血、疏通经络、祛除痰湿的同时,修复损伤的神经功能,纠正肩关节疼痛和手的肿胀带来的痛苦,加快瘫痪侧运动功能的恢复,并可最终控制其发展甚至治愈。

[1]赵超蓉.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病机理及治疗现状[J].河南中医,2012,32(7):812-813.

[2]朱现民.隔姜泥重灸法的临证应用[J].中国针灸,2013,33(3):233-235.

[3]杨海燕.中风后肩手综合征辨治体会[J].中医研究,2010,23(3):50-52.

[4]张丹丹,申鹏飞,李金波.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治疗进展[J].光明中医,2009,24(3):585-587.

[5]黄鹏,杨文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研究概述[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12):1133-1135.

[6]向进.在肩手综合征康复治疗中运用艾灸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09,7(9):95-96.

[7]张英英,赵粹英,王虹英,等.艾灸对老年人血液流变性及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1997,16(3):3-4.

[8]何天有,王亚军.敦煌《灸经图》重灸思想探讨[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12):65-67.

猜你喜欢

施灸灸法患侧
国内外灸法治疗癌因性疲乏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质量分析
灸法治疗功能性便秘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更 正
中暑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艾灸后那些奇怪的反应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
艾灸的烟气对人有害吗?
乳腺癌术后患者患侧上肢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应用及观察
瘢痕灸法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