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附睾结核的误诊原因分析

2014-01-24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16期
关键词:附睾结核发病率

李 杰

(荥阳中医院泌尿外科,河南 郑州 450199)

附睾结核的误诊原因分析

李 杰

(荥阳中医院泌尿外科,河南 郑州 450199)

目的探讨附睾结核的误诊发生原因。方法本次临床研究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之间收治的43例附睾结核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根据其临床检查结果接受抗结核短程化疗和手术治疗,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临床研究结果表明,21~30岁年龄段人群的附睾结核发病率最高,而21岁以下人群发病率最低,患者发病部位主要集中于左侧附睾,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阴囊肿痛和阴囊无痛性肿块等等。经过相应的临床治疗,16例患者完全治愈,且未见复发。结论本次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中青年附睾结核的发病率较高,且临床上易误诊为附睾炎,因而需要综合各种临床检查方法,以提高附睾结核的临床检出率。

附睾结核;误诊原因;临床分析

结核病史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传染病,附睾结核作为一种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病,且发病率在我国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趋势,然而,由于泌尿外科临床医师对于该疾病的认识水平较低,因而患者常在发病之初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进而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且该疾病主要发生于中青年男性,发病之初无典型的临床表现,病情进展速度较慢,因而临床误诊和漏诊的发生率较高,患者一旦确诊通常为晚期,因而其临床治疗和康复存在较大的困难[1]。本次临床研究对附睾结核误诊的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现将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临床研究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43例附睾结核患者为观察对象,患者年龄范围在10~72岁,平均年龄为(35.5± 13.5)岁。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无血尿、尿痛和尿频症状,以及消瘦、盗汗和发热等结核中毒症状患者40例,双侧附睾无痛性双侧附睾硬结22例,单侧附睾无痛性包块、质软,且呈板栗样大小患者21例。患者身体检查证实前列腺表面无结节,且光滑程度较好,输精管未见串珠样病变。泌尿系统造影检查未发生异常,尿涂片尿液培养结果证实无抗酸杆菌,痰检抗酸抗菌检查结果为阴性。

1.2 检查方法

1.2.1 实验室检查

全部43例观察对象均于清晨留取中段尿进行实验室检查,本次临床研究实验美国IRIS公司生产的IQ-200全自动尿液分析仪作为尿常规检查设备。2例患者在留取清晨尿样后1 h内取15 mL标本,连续5 min内通过3000 转/分的速度进行离心处理。去掉上层清液,使用剩余尿液样本进行尿沉渣抗酸染色处理。另有1例患者使用美国伯乐(BIORAD)公司生产的基因扩增仪实施PCR-TB-DNA检查[2]。

1.2.2 影像学检查

第一,CT检查。43例观察对象中,6例患者使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64排CT机进行了阴囊CT检查,同时使用Medra Ulrich高压注射器和柯达8900干式激光相机对CT检查图像进行相应处理。第二,B超检查。所有43例观察对象均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ACU SON Sequo ia C256型彩色多普勒显像仪进行了阴囊B超检查。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软件对本次医学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表示计量资料,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使用χ2检验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若P<0.05,则表示数据之间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发病年龄

所有确诊为附睾结核的43例观察对象,其年龄范围在10~72岁,平均年龄为(35.5±13.5)岁。其中,7例在60岁以上,约占16%,4例在51~60岁,约占10%,7例在41~50岁,约占16%,10例在31~40岁,约占23%,12例在21~30岁,约占28%,3例在21岁以下,约占7%,由此可见,不同年龄段患者附睾结核发病率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2.2 发病部位

所有确诊为附睾结核的43例观察对象中,3例发生于双侧附睾,约占7%,16例发生于右侧附睾,约占37%,24例发生于左侧附睾,约占56%,不同部位附睾结核发病率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2.3 术前诊断

所有确诊为附睾结核的43例观察对象中,1例诊断为阴囊肿大,约占2%,2例诊断为睾丸占位,约占4%,1例诊断为睾丸肿瘤,约占2%,1例诊断为附睾囊肿,约占2%,23例诊断为附睾结核,约占54%,8例诊断为附睾肿块,约占19%,7例诊断为附睾炎,约占17%。

3 讨 论

附睾结核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然而,受到部分基层医师对附睾结核认识缺乏等因素的影响,附睾结核患者的临床误诊率较高,延误诊治现象的发生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

导致附睾结核患者发生误诊的原因主要包括:①患者有急性附睾炎和淋病病史,因而被误诊为慢性炎症。②疑似附睾结核,但患者胸部X片检查结果无任何异常,穿刺细胞学检查显示有慢性炎症,接受抗炎治疗后症状有所改善,因而未接受进一步的治疗。③患者不愿意行组织和穿刺等创伤性检查,部分患者害怕创伤性检查影响其性功能。④患者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因而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无明显不适感和结核中毒表现,因而就医不及时。⑤附睾结核的发病率通常较低,因而易被患者忽略[3]。

为了进一步降低附睾结核的误诊率,临床医师应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改进:①CT、X线等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可用于附睾结核的临床诊断,对于早期附睾结核的患者,还应适时尿查抗酸杆菌。②对于发生泌尿系统和肺部感染情况的患者,应接受全面体格检查,从而及时发现附睾结核风险。③对患者的病史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结核中毒表现。第四,应对附睾肿瘤和慢性非特异性附睾炎等基本与附睾结核之间的差别进行仔细鉴别,前者如果为良性肿瘤,则通常存在纤维瘤和囊肿症状,后者的主要发病原因在于G+球菌和G-杆菌感染[4]。

由传统的药物治疗效果可知,在附睾结核患者未得到明确诊断前,应避免随意应用激素或抗生素治疗。附睾结核患者在手术治疗前应实施2~3周的抗结核治疗,避免术后切口易感染发生窦道,进而影响其术后恢复速度。然而,本次临床研究过程中,所有患者在却真切均为接受抗结核治疗,手术切口术后仍未甲级愈合,其主要原因在于,尽管存在一定的误诊率,但是,患者的就诊时间较早,能够在疾病初期接受手术治疗,加之现阶段临床治疗技术较为先进,患者机体抵抗能力较高,且术后给予充分足量抗结核治疗有关。

综上所述,临床医师应逐步深化其对附睾结核发生原因和临床表现等的认识,对于发生不明原因附睾包块的中青年患者,应及时实施胸片、病理学和细胞学检查,从而提高附睾结核的临床检出率,并及时采取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以改善患者预后情况。

[1] 黄木春,李普云,柳建军,等.45 例肾结核的外科诊治经验[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2,20(5):345-346.

[2] 王云国,韩景云,刘红霞,等.附睾结核误诊1例[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5):2034-2035.

[3] 张宏文,黄宏祥.附睾结核38例临床分析[R].部分雄激素缺乏综合征及其他类专题报告,2011,1(1):242-245.

[4] 芮雪芳,沈春富,蔡松良等.肾结核的超声诊断与分型[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3,18(10):585-587.

R527

B

1671-8194(2014)16-0159-02

猜你喜欢

附睾结核发病率
绵羊附睾液和附睾精子中抗氧化酶活性的研究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单纯附睾扭转1例报告
Is right lobe liver graft without main right hepatic vein suitable for 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ARIMA模型在肺癌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
高频超声在附睾梗阻性无精症诊断中的应用
超声内镜在食管结核诊断中的9 例应用并文献复习
输精管结扎术后中远期对附睾、睾丸影响的超声观察
宫内节育器与宫颈糜烂发病率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