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2例心肌梗死患者心肺复苏术后护理体会

2014-01-24王晶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22期
关键词:心肺心肌梗死心脏

王晶

42例心肌梗死患者心肺复苏术后护理体会

王晶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肺复苏后的护理效果。方法用回顾分析的方法总结在本科住院期间发生心脏骤停并实施心肺复苏抢救的42例危重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40例患者心肺复苏成功康复出院, 2例患者复苏成功后在出院前死亡。结论心脏骤停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心肺复苏成功后, 脑复苏及术后的监护与护理是心肺复苏后的关键环节。

心肌梗死 ;心肺复苏术; 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因心肌血液供应突然减少或中断, 心肌发生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导致心肌细胞死亡[1], 患者表现为胸骨后剧烈而持久的疼痛及伴随的全身症状, 如不及时进行救治将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而发生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生命的一项重要措施, 复苏的方法包括人工呼吸、心脏按压、氧疗、电除颤、心脏起搏、辅助循环、降温、血液透析、输血输液以及各种药物的应用等[2]。现对2012年1月~2014年6月本院循环内科病房收治的42例心肺复苏成功后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进行总结,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选择于2012年1月~2014年6月本院循环内科病房收治的心肌梗死后发生心脏骤停实施心肺复苏成功后患者42例, 男28例, 女14例, 年龄35~81岁,平均年龄58.5 岁, 其中有冠心病史的31例, 梗死部位为:前壁梗死伴心律失常10例、下后壁梗死伴心律失常6例、广泛前壁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22例、下壁伴右室梗死4例。

1.2统计心脏骤停患者抢救时间及成功后护理措施 抢救步骤按呼吸心跳停止时间进行心肺复苏术(CPR), 心脏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给氧、电除颤、开放静脉通路、脑复苏等[3]措施进行。

2 护理

2.1重症监护, 心肺复苏后患者均设专人24 h护理, 准备好抢救设备及药品。

2.2呼吸系统监测与护理, 一部分心肺复苏患者需机械通气辅助治疗, 护士应做好机械通气的护理。

2.2.1患者的头部稍后仰, 协助其每1~2小时变换头部位置, 避免气管导管过度压迫咽喉部。气管导管套囊定时放气(4~6 h)。注意观察有无呼吸道梗阻。

2.2.2妥善固定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 标明导管的深度, 随时检查。尤其是对患者进行护理操作后, 防止其脱出。适时对呼吸道加温和湿化, 及时吸痰, 保持导管通畅, 吸痰时避免吸痰管插入时间过长及过深, 吸痰前后应充分供氧。

2.2.3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每1~2小时翻身扣背1次, 防止患者发生肺炎、肺不张等肺部并发症。避免患者咬伤舌及口唇, 可用牙垫预防, 定时清理鼻腔、口腔分泌物, 并用洗必泰棉球进行口腔护理。

2.2.4定时复查血气分析, 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 保证患者充分氧供及减少机械通气引起的肺损伤。监测血氧饱和度(SpO2), 如低于88%, 及时通知医生, 采取相应措施。

2.3循环系统监测与护理 ①建立静脉通路, 以便输液和给药, 优先选择上腔静脉系统(右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应注意选用pH在6~6.8的林格氏液或0.9%盐水。②心电图监测(ECG) 及时发现易致心脏骤停的先兆性心律失常, 如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室颤和室速)、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顿、无脉性电活动等, 及时报告并进行有效地处理。持续监测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等, 并根据上述指标调整输液速度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准备好除颤器, 同时做好再次复苏的准备。

2.4神经系统监测与护理 ①监测体温变化, 观察患者神志、瞳孔变化以及有无光反射、球结膜水肿, 可用眼药水滴眼、眼药膏涂眼、油纱覆盖眼部。②降温:以头部亚低温治疗为主, 护士应在5 min内予患者头部置冰帽和冰袋冷敷体表大血管行经处及配合人工冬眠等, 一般降至35~33℃为宜。持续2~3 d, 在降温期间注意低温对患者的影响, 以听觉恢复为指标, 逐步停止降温[4]。观察患者有无抽搐发作, 发作的性质、时间、频率等, 同时观察患者对刺激有无反应。

2.5泌尿系统监测与护理 ①给予患者留置导尿, 每天进行膀胱冲洗及外阴部护理;监测每小时尿量及24 h出入水量,注意观察尿的性质。②监测肾功能(每小时尿量、血尿素氮、血肌酐及血、尿电解质浓度等)。

2.6预防感染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基础护理, 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协助患者翻身侧卧, 防止肺部并发症及压疮的发生。

3 小结

心肺复苏术后护理工作尤其重要, 护士应注意观察复苏效果, 心肺脑复苏(CPCR)的成功并非仅指心跳和呼吸的恢复, 更重要的是恢复智能和工作能力。因此, 脑复苏是心肺复苏最后成败的关键, 在复苏术后护理中尤应注意。复苏后,长时间处于昏迷的患者, 特别容易发生脑血管、心、肺、肾等并发症[5], 而且还容易产生压疮, 不仅治疗难度大, 同时还加长病程, 因此医护人员必须有良好的责任感、同情心和精湛的医疗护理水平才能使患者不发生或少发生各种并发症而逐渐康复。

[1] 陆相省.老年与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对比观察.临床合理用药, 2012, 5(5A):120-121.

[2] 尤黎明, 吴瑛.内科护理学.第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211.

[3] 唐莼.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14):111-112.

[4] 陈晶.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手术前后焦虑与抑郁调查及心理干预.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18):1711-1713.

[5] 陆雅娥.冠状动脉诊疗术中发生心室颤动的救治配合和护理.现代实用医药, 2008, 20(3):229-230.

2014-08-19]

110024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循环内科

猜你喜欢

心肺心肌梗死心脏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心肺血管病杂志》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心脏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有八颗心脏的巴洛龙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