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中健脾法针刺、艾灸并施治疗脾虚型泄泻73 例*
2014-01-24邵素菊
邵素菊,任 重
(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450008)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症,多由脾失健运,水湿停留,清浊不分,并走大肠而成。临床有急慢之分,急性暴泻以湿盛为主,病属实证;慢性久泻以脾虚为主。慢性久泻病程长,易反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009 年5 月—2013 年9 月,笔者采用温中健脾法针刺、艾灸并施治疗脾虚型泄泻73 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门诊收治的脾虚型泄泻患者73 例,男44 例,女29 例;年龄17 ~65 岁;病程3 个月~8 a。本组病例均有反复发作腹泻史,或伴有腹痛,腹胀,肠鸣,纳呆等症状。经检查排除痢疾、霍乱,以及全身疾病、中毒、寄生虫感染、恶性肿瘤等引起的腹泻,排除患心脑血管、肝、肾、内分泌疾病和造血系统严重并发症。
2 诊断标准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①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可伴腹胀腹痛等症状。②慢性久泻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③饮食不当、受寒凉或情绪变化可诱发。④大便常规可见少许红、白细胞,大便培养致病菌阳性或阴性。
属脾气亏虚型: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稍进油腻则便次增多,伴有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3 治疗方法
给予温中健脾法针刺、艾灸并施。
3.1 针 刺
取穴:①中脘、天枢、神阙、气海、足三里;②脾俞、胃俞、大肠俞。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选用30 号1 ~1.5 寸毫针。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选用常规针刺法;脾俞、胃俞直刺0.5 ~0.8 寸(不可针刺过深,以免刺伤肺脏形成气胸);大肠俞直刺1 ~1.2 寸;神阙只灸不针。两组穴位交替,每天针刺1 组,采用“静而久留”针法。
3.2 艾 灸
把中号艾灸箱(25 cm×16 cm×10 cm)放置患者的腹部,将患者针刺得气后神阙、天枢、气海穴均罩至其中,施灸;或把大艾灸箱(35 cm×20 cm×10 cm)置于患者的背腰部,将脾俞、胃俞、大肠俞均罩至其中,施灸。施灸前将1 支纯艾条(大艾箱用2 支)稍压扁,平均截成4 段,每段两头点燃,均匀放入选用的艾灸箱中,避免艾条滚动或热力不匀。盖好箱盖,用布巾将艾灸箱完全罩住,防止热力散失。每次治疗40 ~50 min[2]。
两组穴位交替运用(即第1 天取第1 组穴位,第2 天取第2 组穴位),针刺、艾灸并施,1 次/d。以10 d为1 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 d,治疗2 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4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标准。痊愈:大便次数及性状完全恢复正常,异常理化指标恢复正常。显效:大便次数明显减少至治疗前的1/3或以下,性状好转,异常理化指标明显改善。有效:大便次数明显减少至治疗前的1/2,性状好转,异常理化指标有所改善。无效:不符合以上标准。
5 结 果
痊愈48 例,显效14 例,有效7 例,无效4 例,有效率为94.52%。
6 讨 论
泄泻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学认为该病病因复杂,凡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不调、禀赋不足,及脏腑虚弱均可伤及脾胃,致使健运失职,小肠无以分清别浊,大肠传化失司,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而下,发为泄泻。本病病位在肠,病变关键脏腑为脾,与肝、肾密切相关,致病因素为湿邪,病机关键为脾虚湿盛。正如《景岳全书·泄泻》所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罗氏会约医镜·泄泻》亦云:“泻由脾湿,湿由脾虚。”根据泄泻发病之急缓,病程之长短,临床常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脾虚泄泻多为急性泄泻迁延不愈转化而来,临床常见患者饮食稍有不慎即反复发作。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病因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既可由消化系统疾病如胃部疾病、肠道疾病、胰腺疾病、肝胆疾病等引起,又可由全身性其他系统疾病、药物副作用、神经功能紊乱等引起。由于西药不良反应的普遍存在,目前现代医学治疗尚缺乏满意措施。中医治疗本病具有一定优势,以辨证论治为其原则,以健脾利湿为其大法。
针刺和艾灸同属中医学的外治法,临床常联合运用。针灸治疗脾虚泄泻更具特色,没有任何毒副作用。中脘为任脉穴,是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又为任脉与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具有调升降、理三焦、促健运、化湿滞之功。神阙位于脐中。脐为中下焦之枢纽,通过任、督、冲、带4 脉通属全身经络,联系五脏六腑。灸神阙穴可增强脾胃机能,使清阳得升,浊阴下降,脾健胃和,分清泌浊功能正常,泄泻自止。天枢穴是足阳明胃经穴,属大肠的募穴,是大肠之气汇集之处,为升清降浊之枢纽,有疏调肠腑、消食导滞、化湿和中、理气止泻之功,擅治各种肠腑病及肠腑相关病症,尤其治疗泄泻不可缺少。气海是任脉穴,为诸气之海,有培补元气,祛除寒湿之效。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胃腑的下合穴,调理胃肠功能作用显著,可健脾和胃、扶正培元、温中升阳、止痛止泻,是治疗胃肠腑病必取之穴。脾俞、胃俞、大肠俞均为背俞穴,是脏腑精气输注之处,旨在调节、补益脏腑之功能。3 穴合用,有健脾和胃、益肠止泻之效。
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笔者认为治疗脾虚泄泻不仅要选用针刺之法,而且要注重灸法,且充足的灸量是取效的关键,正如《医宗金鉴》所言:“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艾灸箱是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可使火力集中,火气充足;同时也有很好的可控性,使温度适中,患者有舒适感,气血充沛,有利于脏腑功能的恢复。本法治疗脾虚泄泻是将针刺、艾灸、腧穴作用于一体,通过循经感传,透达脏腑,气至病所,能最大限度发挥温阳健脾、益肠止泻之功效。另外,还应当嘱患者注意保暖,避免风寒;勿过度劳累;饮食有节,忌食生冷、辛辣刺激之品及肥甘厚味,戒酒;加强体育锻炼。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9 -10.
[2]邵素菊,袁文丽. 静针重灸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1,33(5):454 -455.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9 -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