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冲调经汤与针灸联合治疗围绝经期功血的临床研究
2014-01-24宋瑞清
宋瑞清
固冲调经汤与针灸联合治疗围绝经期功血的临床研究
宋瑞清
目的 研究固冲调经汤与针灸联合治疗围绝经期功血的功效。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本科收治的围绝经期功血患者68例,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 对照组使用固冲调经汤治疗, 观察组同时联合应用针灸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结果 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61.76%、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87.63%,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固冲调经汤是治疗围绝经期功血的有效方剂, 与针灸治疗联合应用, 能够有效的提高围绝经期功血的治疗效果, 二者具有协同作用, 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固冲调经汤;针灸;围绝经期功血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属于中医学中“崩漏”的范畴, 肾亏虚被认为是崩漏之本[1]。西医治疗虽能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但长期应用会造成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辽宁省建平县康复医院中医科应用固冲调经汤与针灸联合治疗围绝经期功血, 效果满意, 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本科收治的围绝经期功血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围绝经期功血的诊断标准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关于崩漏的标准和辩证分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中位年龄47~54岁、中位年龄51.2岁;平均病程0.2~2.4年;平均血红蛋白(74.2±10.8)g/L;辨证分型:气不摄血型7例、肾阴亏虚型9例、肾阳亏虚型8例、血热内扰型10例。观察组年龄44~56岁、中位年龄52.1岁;平均病程0.4~2.1年;平均血红蛋白(72.8±11.2)g/L;辨证分型:气不摄血型8例、肾阴亏虚型8例、肾阳亏虚型11例、血热内扰型7例。在年龄、平均病程、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辨证分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组间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固冲调经汤, 方剂组成:生黄芪、白术、煅牡蛎、煅龙骨、海螵蛸、白芍、山茱萸、茜草、五倍子、党参等。肾阴亏虚加熟地和枸杞子、肾阳亏虚加杜仲和川断、血热加生地黄和黄芩炭[3]。水煎300 ml、早饭前晚饭后各服150 ml, 疗程1个月。观察组患者根据辨证分型使用与对照组相同的中药方剂, 同时使用针灸治疗,取穴肾俞、子宫、三阴交、气海、血海、石门和太溪。
1.3疗效标准 ①无效:阴道流血量无改善;②有效:阴道流血量少于月经期流血量, 较治疗前减少1/2;③显效:阴道流血量明显少于月经期流血量, 较治疗前减少3/4;④治愈:阴道无流血、且持续1 d以上。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 组间比较使用卡方检验, P<0.05为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治愈7例、有效14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61.76%;观察组治疗后治愈15例、有效14例、无效5例, 总有效率为87.63%,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中医学理论认为, 围绝经期功血主要是由热、瘀、虚导致肝、肾、脾三个脏器功能失调, 发病尤其与肝、肾、脾有关[4]。固冲调经汤中生黄芪和党参具有补中益气的功效, 二者共为君药;白术补中健脾, 作为臣药;白芍和山茱萸滋补肾精, 二者共为佐药;煅牡蛎、煅龙骨和海螵蛸具有收敛之功效、茜草和五倍子具有收敛和止血的功效, 同为使药。方中诸药合用, 共奏温脾补肾、补中益气止血的功效。观察组患者在应用中药治疗的同时使用针灸治疗。中医理论认为,冲任损伤、失于固摄是围绝经期功血的病机[5]。气虚和肾虚是虚证、血瘀和血热是实证, 作为任脉之所发的气海穴可以主治各种气疾、血海穴可以主治各种血症, 作为三阴经交汇的三阴交穴具备凉血清热的功效, 通过对各种俞穴的加减,达到固摄止血的作用。本组研究中, 联合应用固冲调经汤和针灸治疗的观察组效果明显的优于对照组, 表明中药汤剂与针灸治疗具有显著的协同作用, 有效的提高围绝经期功血的治疗的效果。
总之, 固冲调经汤是治疗围绝经期功血的有效方剂, 与针灸联合应用, 能有效的提高围绝经期功血的治疗效果, 二者具有协同作用, 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1] 颜芳,王东梅.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治疗研究概况.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3,29(1):75-76.
[2] 刘志超,马丽丹.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脾虚型崩漏45例临床观察.中外医学研究, 2013,11(8):130.
[3] 张红,李伟莉.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临床研究进展.河北中医, 2012,34(7):1100-1101.
[4] 李春妍,赵齐生.固冲汤和艾灸疗法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国医药导报, 2009,6(8):77-78.
[5] 齐丽珍,黄琴峰.针灸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上海针灸杂志, 2005,24(3):43.
122400 辽宁省建平县康复医院中医科